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23)
904年朱温逼迁昭宗于洛阳。八月,朱温遣人杀昭宗,立其子李祝,是为哀帝。
905年朱温贬逐朝臣,旋杀被贬朝官三十余人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907年 朱温废哀皇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汴。唐朝灭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1)
———大元王朝的急景残年
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军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如何经营这个雄跨欧亚的大帝国,忽必烈及其继承者仍是以“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这个国家,重武功而轻文治,以至于制度无法上轨道,改革也无法落实。90年后,这个中国史上空前的大帝国被明朝取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蒙古人的Сhā曲》
元代入主中国,经历一百余年,中国自秦汉以来传统的文治政权的意识,始终未接受过去。他们的政治,始终不脱古代贵族封建、武装移植的气味。然而当时一般社会文化、经济的水准,却比春秋时代在贵族封建下的农民,高出百倍。蒙古人的倒退政治,到底不能成功,因此社会变乱百出。
———钱穆·《国史大纲·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1.嗜利黩武———覆亡之机
蒙古人的铁骑所向无敌,横扫了欧亚两大洲,好几个大国因之而灭亡,然而这样的穷兵黩武,一定不会久长,它也曾经遭到过损失惨重的败绩,你知道它的对手是哪个国家吗?
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迅速从蒙古草原上崛起。经过成吉思汗和其子窝阔台等几代人的铁血攻伐,先后伐金、灭夏及三次西征欧洲,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这个民族从崛起之初就体现出强烈的嗜血好战本性,占领了辽阔的土地。其境内被征服的民族繁多而庞杂,其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社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但蒙古统治者对这些并不重视,诸王、贵族、千户等入主中原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劫掠和横征暴敛,对占领区的漠视,屠杀之残酷,于史罕见。
直到忽必烈即位建立元朝后,任用了耶律楚材为相,情况才有所好转,制定了一系列的统治政策,开始意识到要从体制上管理这个国家。然而那种好利黩武的本性还时不时的暴露出来,先后发动了对日本、安南、占城及缅甸的战争,这一系列战争吃力不讨好,超出了尚未完全恢复的社会的承受能力,将盛极一时的大元王朝逐步拖向危险的境地。“百姓罢(疲)于转输,赋役繁重,士卒触瘴疠多死伤者。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元史·安南传》)当年孔子的学生冉求和仲由帮助季孙攻打颛臾,夫子教育他们说:“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可惜元朝的帝王们是根本不关心汉儒们说些什么的,然而正是这些汉儒们信奉的教条却恰恰成了他们日后的预言。
败于“神风”
蒙古人占领高丽后,忽必烈分别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九月和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十二月,三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希望其效法高丽马上来归顺臣服,但均因当时掌权的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宗的坚决回拒而失败。
至元十年四月,高丽耽罗岛林衍率众起义,反对高丽王的压迫。忽必烈乘镇压林衍之机,派元军驻高丽统帅忻都、洪茶丘和高丽将军金方庆率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一千七百人,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切断了两国间的联系。随后,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至元大都(今北京)商讨征日事宜。
至元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准备人力及物力,由金方庆负责建造大舰可载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大小舰船共900艘。于正月十五日动工,限期完成。
是年六月,900艘军舰完工,忽必烈令蒙、汉、高丽三族联军共32,300人东征日本。计有蒙汉军20,000人,高丽军12,300人、包括水手6,700人,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领,八月出发。十月五日Ъ近对马岛,和当地地头宗马允助国展开激战,由于众寡悬殊,宗马允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十二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六日占领对马岛。十四日傍晚,元军攻入壹岐岛。元军两船约四百人先行登陆,与守护军左卫门尉平经高所率领的百余骑展开激战。部队上陆列好队伍后即立赤旗为标记,经高军战斗不利,退于城内防守。十五日,城破,经高自杀。十六日,元军逼近了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2)
元军在逼近肥前之后,没有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把主力转移向了博多湾。十月十九日,元军舰队对博多湾发动进攻,杀散海滨守军占领今津一带。但占领今津一带之后才发现,地形根本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离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所以元军当晚又退回到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
二十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另一部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
头一天晚上第一线指挥藤原经资已率领五百骑兵在百道源滨海布阵,但他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时截击,而是按日本当时的会战惯例,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形后,方才由主攻部队“鸣镝”表示进攻开始。日军由一名武士单骑搦战,冲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当日军骑兵部队逼近时,元军鼓声大作,火炮轰鸣,硬弓短矢,杀声震天,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元军很快推进至鹿原。但攻入赤坂的元军遭到了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所率的一百三十骑武士的顽强抵抗,再加上藤原经资的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的元军进行殊死战斗,战斗意志十分顽强,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后撤回鹿原方向。
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面,但遭到了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如怡土松浦党、原田一族、日田、栗尾、山田氏等所率的武士部队的顽强抵抗,白刃战打得十分惨烈。但由于他们分队轮番作战,虽然总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而言都较元军为少,因而死伤惨重。
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箱崎方向登陆,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撤退,这使得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军与日军激战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博多湾箱崎等地先后落入元军之手,日军被迫全线撤退,但元军紧紧咬住不放,随着撤退的日军节节进逼。元军左副帅、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从高坡上骑马下来,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经资射落马下,使进攻的势头受挫。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进攻。日军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还没有来得及逃走的老幼妇女,被俘1,500余人。
当夜,元军统帅忻都召集军事会议,认为当下元军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己方统帅受伤,死伤不少,兵疲矢尽。而日本武士十分勇猛顽强,一队队参战的武士难以准确地估计其数字(误以为数倍于元军),于是他决定,全军撤退到船上,明日班师!
然而就在忻都决定班师的前一天晚上,博多湾出现了罕见的台风暴雨。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元军第一次东征日本遂宣告结束。元军死亡兵卒达13,500人,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水之役”。
损兵折将的忻都回去之后怎么样向忽必烈交代呢?会被军法处置吗?
“文水之役”后,日本镰仓幕府吸取了教训,整顿军备,在博多湾沿岸建造了一条西起今津,东至箱崎,高约五、六尺,厚约一丈,沿自然地形长达二十余公里的石坝。这个石坝在元军第二次进攻的防卫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军进攻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使其迅速通好,尚无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巧妙地掩饰了遭风败退的事情,忽必烈信以为真。因此,大赏征日有功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出使日本,以求通好。但没想到的是,九月七日,北条时宗下令将元使杜世忠一行30余人斩首于镰仓龙口,只放逐了四名高丽船员。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3)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这时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等尚无消息。他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王再次造舰900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来,忽必烈征日决心始定。
忽必烈命范文虎收集南宋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10万人,战船3500艘,组成江南军,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跨海东征日本。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3000人,归洪茶丘统领。忻都仍统领蒙族军。又任命高丽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帅高丽军10,000人、水手15,000人,战船900艘,军粮10万石。三军合计近40,000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东征日本。
军事部署完成后,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召集两路征东军统帅会议,任命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会议确定,两路军各自择日出发,于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岛会师。
五月三日,元军东路征日军进攻对马岛的世界村(上岛佐贺浦)、大明浦,守岛日军奋勇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全部战死。五月二十六日,东路大军进入隐歧岛。忻都自恃有上次战争的经验,且兵力多于上次,尤其是怕江南军抢占首功,因而在没有侦察日军防御措施的情况下,贸然率军自隐歧岛出发,驶向博多湾。
元军舰队驶进博多湾才发觉,沿海滩头筑有石坝,登陆战的实施困难很大。忻都派出小股部队,侦察终日,始知志贺岛和能古岛防御薄弱,未筑石坝,遂命令舰队靠近志贺岛下锚。元军第一次攻入博多湾,是以突然袭击得手的,这一次却失掉了袭击的突然性,为日军赢得了整整一天的防御时间。
在博多湾南侧半岛的西北角,隔着一泓碧水,竦峙着一座叫做志贺岛的小山。退潮时,露出海滩可以直通陆地。七日晨,由洪茶丘所率元军登陆占领志贺岛,与元海军形成掎角之势,扩大了占领区。八日和九日,元军试图利用退潮从海滩突破,进攻博多守军后路。因此争夺战打得相当激烈,高丽军也投入了进来。九日,日军又发起进攻。在这狭长的滩头阵地,元军不能发挥其所长,恰好适应了日本武士一人一骑的战斗方式,因而元军伤亡很大。据日本史书记载,元军被杀1,000余人。战斗进行到六月十三日,元军未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值六月(公历7月)盛夏,长期船上生活和战斗,蔬菜、饮水等的供应困难,使疫病频发,病死者达3,000余人。元军处境不妙,抢占博多湾的计划已不现实。因此,忻都等决定,于六月十五日率军撤离了志贺岛,驶向壹歧岛,与江南军会师。而此时,江南军亦未按时到达指定会师地点。
两路军统帅阿刺罕在六月初病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代替阿刺罕职。由于人事更动,致使范文虎江南军未能按期出发。范文虎于六月初已派出先遣舰队去壹歧与东路军联系,后在先遣舰队已经出发不宜久等的情况下,于原定会师日期后三天的六月十八日才分批开航。此时阿塔海尚未到任,未能参与江南军的指挥工作。范文虎操纵亲信,被推举为两军主帅。
江南军在七月底全部进入指定阵地。两路大军会师后,军势大振,本应立即进攻大宰府,但由于各路指挥官内部矛盾重重,洪茶丘与高丽军统帅金方庆仇怨甚深,范文虎又被诸将所轻视,结果意见分歧,指挥难以协调,在海上迟疑了一天,遂导致全军覆没。
八月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师丧大半。江南军张僖部和也速都儿部,因见天气恶劣,夜里停泊时,命将战舰各去五十步下锚,因而避免了台风袭击时各舰船的互相碰撞,所以损失极小。台风过后,张僖和也速都儿即乘船各处搭救元军将士。江南军总指挥范文虎旗舰破碎沉没,抱船板漂流海上,被张僖救起。脱险的范文虎被台风夺去了斗志,坚持立刻班师回国,第二次征日也告失败。
两次东征日本,都败于台风,这使得日本国内掀起了广泛的祭祀“神风”的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欧洲列强入侵之前。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4)
第二次东征日本,元军两路大军的损失不一。东路大军损失约7,000余人,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江南军只有张僖和也速都儿部得以全军返还,其余各部均损失惨重,“士卒十丧六七”。忽必烈准备了数年的攻日战争,因用人不当,以致江南大军10万之众,3,500艘战舰,不见一阵,丧师而还。
两次征日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却没有获得一点战果。后来忽必烈还曾有好几次再提征日之事,终因农民起义和大臣反对而作罢,穷兵黩武之损失巨大、之不得人心可见一斑。
鞭长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腊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后,留大将兀良哈台镇守。兀良哈台平定云南各部之后,于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节招降安南陈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国王扣留使节,拒绝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军沿红河进攻安南。十二月,大败安南军,一举攻陷安南国都升龙(又名大罗城,今河内),安南国王逃往海岛。次年二月,安南国王传位于其子。至夏,安南新国王派使者晋见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统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许安南保持衣冠典礼风俗等本国旧制。作为回报,安南国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陈奉公等觐见忽必烈,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同意其要求,并予以册封。此后有一段时间,两国使节往来频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应安南国王请求任命讷剌丁为安南达鲁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诏要求安南君长亲自来朝,贵族子弟入质,编制户口,出兵役,交纳赋税,设置各级达鲁花赤。安南国王不接受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还提出取消达鲁花赤的要求。此时,元朝忙于灭宋,无力南顾。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后,开始讨论对安南的用兵问题,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断起义而作罢。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颜帖木儿为参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帅,进行战事准备。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进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国)为名,派其子镇南王脱欢、大将李恒率大军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让安南给元军提供粮草。安南国王断然拒绝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军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兴道王率兵凭险节节抵抗,安南国王亲率10万大军布防于升龙以北的富良江一线。经过激战,安南国王军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离升龙,退守天长府。脱欢占领安南国都后焚毁了王宫,并挥师南下,同时命令驻扎在占城的元将唆都北上,合击安南主力。元军会合后,分水陆两路追击安南王国部队。安南王屡战屡败,逃往安邦海口,藏于山林,后又退据清化府。其弟陈益稷投降。
元朝军队暂时获得了胜利,但对这个崛起于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亚湿热的气候吗?
元军虽然获胜,但在安南丛林和水网地带,蒙古军骑兵亦无法施展其本领,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断袭击元军,脱欢被迫放弃已占领的安南京城,于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广西宁明县)屯守。而在元军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册江(乾满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军民的截击,损失惨重,唆都、李恒等元帅战死。安南一度收复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罢征日本,调集军队、粮草,准备大举进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调集8万大军(江淮、江西、湖广蒙、汉军7万人、云南兵、黎族兵约1万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奥鲁赤为平章政事,乌马儿、樊楫为参知政事,受镇南王脱欢节制。十一月,元军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内。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战,连破老鼠、陷沙、茨竹三关,直抵万劫;脱欢、奥鲁赤从东道攻女儿关;乌马儿、樊楫从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军会合后,矛头直指升龙。十二月,脱欢率诸军渡过富良江,击败守军,再次进占了安南都城。安南国王逃进了敢喃堡。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5)
安南军民以坚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扰元兵,而元军粮船又在绿水洋受到安南军的阻截,粮食全部沉入海中。元军的长驱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粮饷短缺,加之天气转热,病疫频发,使元军陷于进退失据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脱欢只得下令全师北撤。在元军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结重兵30万据女儿关和丘急岭一带布防百余里,准备再次截击归师。脱欢闻讯下令各路军队避开敌军,分道撤回国内。元军水师在白藤江遭安南军阻击,主将樊楫受伤被俘。总领脱欢也在且战且退时中毒箭伤脚,从单己县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国王遣使入元,归还俘虏,进贡金人以代谢罪。忽必烈十分恼怒,但仍不得不恢复和好关系。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国王去世,子继位,又对元朝采取了不卑不亢之态。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调集大军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铁穆耳即位,下诏罢征安南,宽宥其抗命之罪。此后,两国边境虽然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但始终维持着安南对元朝的朝贡关系。
损人耗己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参政唆都派使节到达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国)。使节回报占城国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归顺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占城郡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教化的、唆都等出使占城国,要求占城国王入朝。占城国王(保宝旦)派使者至元朝进贡,奉表归降。贡物包括大象。至元十八年十月,元朝设立占城行省,以唆都为右丞、刘深为左丞。调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万人,准备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给军粮。不久,占城王子补的专权,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国(泰国)、马八儿国(印度半岛南端佩内尔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决心讨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调集淮、浙和福建、湖广驻军5,000人,海船100艘、战船250艘,由唆都统率水陆两军循海道进攻占城。当年十一月,唆都率军从广州出发,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归仁)登陆。占城国王(孛由补刺者吾)拒绝了元朝的招降。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军分三路从北、东、南三面乘船攻击木城。第二天早晨两军交战,中午,元军攻入木城。占城国王率部逃入山中。接着,元军进兵大州,占城国王闻讯求降。元军开到大州东南,准许占城国王投降,赦免其罪。但要求占城国王亲自来营中纳降。
占城国王一面派国舅宝脱秃花为使节应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结2万余人,并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腊等国借兵。二月十九日,元军进攻雅侯山,占城军拼死抵抗,并利用地形切断元军归路。唆都率军苦战,才得以突围。随后,唆都在舒眉莲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攻击占城郡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协助脱欢大将进攻安南,率军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国王见安南不支,遣使求降。当年,元朝曾再度策划派兵###占城,因安南战事搁浅。元成宗时,与占城恢复了和好关系。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过元大理、鄯阐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派遣奇得脱因等出使缅甸,诏抚缅王。缅国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帝派使者价博到达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访缅国。两国间建立了初步联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马拉史里、奇得脱因等出使缅国,要求缅王派遣王室子弟或显贵大臣来京朝贡。未料,元使一去不归。据缅甸史籍记载,元使是因为晋见缅王不肯脱马靴而被处死的。云南行省见使臣久久不归,缅王毫无表示,便向朝廷建议出兵征讨缅国。忽必烈没有批准,示意先观其动向。
忽必烈此时可能也是有些力不从心了,没有主动发起战争,然而,两国之间会相安无事吗?
正当元朝在是否出兵问题上犹豫不决时,缅国却先发动了战争。至元十四年(1277年),缅国出动士卒四五万、战象800头大举向元朝镇西路新附千额(今云南盈江县城)及原附金齿(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侵袭,千额总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户忽都、总管信苴日率领700名骑兵驰援阿禾。元军与缅军在行进中遭遇,激战两日。元军首先破其象队方阵,缅军大乱而败退。元军追逐30余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统兵3,848人出征缅国。元军进占江头城(今缅甸蛮莫县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掸族部落35,200户(约300寨)。后因天气炎热,未深入缅境。纳速剌丁回国后,向朝廷上奏曰:缅国地形虚实,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6)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纳速剌丁等再次请求征伐缅国,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诏调兵遣将,积极筹备,正式任命诸王相吾答尔为征缅大军统帅。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缅元军水陆并进,攻破了江头城、太公城(今缅甸拉因公县境内)等地,分兵驻守。过后,缅王的臣属建都(缅甸北部地区)王乌蒙、金齿西南夷等12个部落归顺元朝。但缅王一直坚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许他悔过自新,但重申要缅甸权贵亲自来京朝贡,并为此派兵护送怯烈出使缅甸。然而,怯烈还未到达缅甸首都蒲甘,缅甸就发生了内乱。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缅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说杀害)了缅王,还杀害了元朝云南王派去的官员阿南达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与诸兄弟争位的纷乱中被杀。缅甸蒲甘王朝实际上已经解体,分成若干掸邦。各地纷纷拥兵自立的贵族和掸族部落首领为寻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约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缅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纳贡称臣,并派自己的儿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铁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国王,信合八为缅国世子。
大德年间,缅甸权臣、木连城(今缅甸叫栖县)首领阿散哥杀死缅王及元朝留驻缅国的信使从人百余人。另立其子邹聂为王。朝中大权尽操于阿散哥之手,缅王成为傀儡。元成宗闻讯,决心派兵惩罚阿散哥。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阔阔、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图鲁米石等出兵干涉,围攻木连城,遭到守军抵抗。次年二月,由于阿散哥以重金贿赂阔阔以下元军将校,元军将领以暑热为由撤兵回国。元军班师后,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到元上都请求宽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弑君之罪,下诏停止征缅,默认了缅甸国内的现状。此后,直到大元末期,缅甸一直保持着对元朝的朝贡及臣属关系
忽必烈消灭南宋,完成了大一统的基业,元朝的国运也随即达到巅峰。但由于常年的叛乱和穷兵黩武,中衰的因素已经在潜滋暗长了。从统一的那一天起,各地的起义声音就没有断过。尤其是江南的反元声势更加高涨,有江西人杜可的白莲教起义,福建人陈桂龙、陈大举叔侄的起义,广东人林桂方、赵良钤的起义,欧南喜的起义,浙江人杨镇龙的起义等等大小近二百余起,一时间称王称帝、树旗立帜者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大臣宗室的叛乱也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如江淮大都督李之乱、宗师大将海都之叛、东北宗王之叛,以及其它汗国的纷纷离心自立,无不蕴含着这个盛世王朝流光溢彩的表面下山雨欲来的底子。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在统一后,往往会有一个上升阶段,鼎盛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史家誉之为“盛世”。然而元朝是个例外,这样的盛世并没有存在过。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总结说:“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土苴,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所以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后,一位姓吴的教官上“定本十六策”时指出当时的情形是“官吏奸贪,盗贼窃发,士鲜知耻,民不聊生……大臣持禄而不言,小臣畏罪而不敢,以朝三暮四之术,愚醉生梦死之民……虽非大乱,亦未可谓之治矣”;“是内而朝廷,外而郡邑,无一事无弊,无一处无病,尚何足以为国乎!”(元·刘埙·《隐居通议》)忽必烈留给孙子的就是这样一份遗产。大一统的元王朝不到百年而亡,追本溯源,不能不说祸埋于此。
2.立储无制———覆亡之助
选取接班人,这在权力过于集中的封建社会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政局的稳定,甚至是兴衰,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那么蒙古这个从来没有受到过汉文明熏染的民族,他们是怎样传承皇位的呢?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在立储问题上虽然出过不少乱子,有名的如唐太宗之“玄武门之变”、明成祖之“靖难之役”,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皇帝即位定下太子,父死子承,代代相续,这对封建社会高度集中、毫无监督与保障体制的皇权之平稳过渡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国家的动荡和不必要的内部纷争,维护了政权甚至是国家的统一。然而元朝因为崛起于大漠,没有受到汉文明的熏染,在储贰一事上就颇起纷争,内耗不断,这也是它日后分裂的伏笔。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7)
蒙古建国前就建立有一种氏族军事民主的制度,即“忽里台”,在蒙语里是“聚会”的意思。是由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参加的一种议事会议制度,早期主要用来商议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有关诸部的重大问题。贵族们必须按时到会,不参加或是迟到者要受到处罚。而且有明确的法令规定:如果任何人不经过诸王的推选,就自行其是想当大汗,那么就要处死,决不宽容。这种会议形式在成吉思汗时期演化成蒙古宗王大会,重要大臣同时与会。蒙古国建立后,蒙古首领的公选制向世袭制迈出了一大步,大汗只能从成吉思汗的子孙中选出。但新汗的具体人选还是不固定,而且必须通过忽里台会议的推戴。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法马上召集忽里台,就会出现汗位悬虚的情况。同时,成吉思汗家族中的诸王也是忽里台的主要参加者和主导力量,这就为日后子孙们争夺汗位提供了一个合法的途径。当年毛泽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还是有理由的。
成吉思汗的正妻生有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他们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且蒙古风俗中有“幼子守产”的习惯,家庭中正妻所生之幼子称为“斡赤斤”,意为“守炉灶者”,因为兄长们已经分家自立,所以幼子可以继承父亲留下来的基业。成吉思汗在去世之前,分给他每个儿子一份领地及属民。长子术赤分得额而齐斯河地区、欧亚草原西部及斡罗斯诸公国,察合台获得突厥斯坦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西部地区,窝阔台获得准噶尔和阿尔泰山西麓,小儿子拖雷作为家庭的守护者获得蒙古本土。在汗位继承上,他选择了军事上不如拖雷,但颇具政治才能的窝阔台。另外两子中,术赤倾向拖雷,察合台和窝阔台友善,实际上形成了两党,其矛盾一直延续到子孙。
1227年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期间病逝,遗命窝阔台继承汗位,幼子拖雷按照习俗暂时摄政,全面管理蒙古帝国。按理拖雷应马上召开忽里台,履行一下程序叫窝阔台即位,然而直到1229年春天,悬虚了汗位两年之后拖雷才组织召开,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仍未议决,后经耶律楚材的中间斡旋,窝阔台才得以即位。但心中的疑忌已逐日升高。1232年灭金的三峰山战役后,拖雷随窝阔台北还途中暴卒,时人怀疑是窝阔台下毒。之后窝阔台未经诸王商议就以大汗的名义从拖雷部属中抽调军队三千户,交给儿子阔端,两系的冲突趋于公开,一场血雨腥风马上要来临。
父债子偿
拖雷死后,窝阔台也许是因为心虚的缘故,对拖雷家族十分客气,常说要把汗位传给拖雷的大儿子蒙哥,这引起窝阔台儿孙的不满。窝阔台有几头小猎豹,常用一头母牛的奶来喂养。窝阔台的小孙子失烈门对他说:“爷爷,你叫小豹吃母牛的奶,这头小牛就没了奶吃,不是要饿死了吗?”窝阔台很感动,从此,再也不提传位于蒙哥的事。
公元1235年,俄罗斯各部起来反抗,窝阔台派术赤的儿子拔都担任统帅,大规模西征。因为诸王的长子都参与,所以被称为“长子西征”。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庆祝胜利的宴会上,察合台的孙子不里(察合台的长子早死,故派长孙带队)、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和拔都发生争执,拔都派人禀告大汗。窝阔台很是恼怒,把贵由送去给拔都处分,把不里交给察合台处分。
拔都自然不敢处分大汗的儿子,但这场怨仇却更深了。这和以后蒙哥当上大汗有什么关系吗?
拔都继续西征,一路打到匈牙利,正要征服全欧洲时,窝阔台逝世,拔都下令班师。公元1246年7月,皇后乃马真氏###诸王,奉贵由为大汗,拔都托病未到。贵由对拔都不来参加忽里台一事十分怨恨,1248年初,贵由假称到叶迷立养病,率领护卫军西行。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意识到贵由西行意在拔都,便暗中派急使通知他,拔都也起兵东来迎敌,战争一触即发。没想到两军还未交锋,贵由就死在了出征途中(传闻是被拔都派人毒死的),战争没有爆发。公元1248年3月,皇后海迷失欲重立失烈门听政,诸亲王多反对,朝内争讼不已,乃至三年无君(海迷失后称制时期),国内混乱不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8)
贵由死后,拔都邀请全体宗王到他的属地举行忽里台,窝阔台和察合台两系宗王多半不愿出席,拖雷系由蒙哥前往。拔都告诉宗王们:“宗王之中,只有蒙哥见过成吉思汗的札撒(成吉思汗制定的成文法),只有立他为汗,才有利于大家。”众人都赞成他的意见,汗位确定下来。
贵由的皇后海迷失听说后,派人对拔都说:“忽里台向来是在蒙古本部举行的,这次在西方开,不合祖宗规矩,而且许多王公没有参加,会议的决定不能算数。”拔都说:“那么明年在东方再开大会好了。”
第二年,拔都派弟弟带军队到蒙古本部,以实力为后盾,拥立蒙哥即位。正当宴饮欢庆时,有人报告说在远处路上有许多士兵和满载武器的大车,好像是图谋不轨。蒙哥立即派兵前往察看,发现是失烈门等窝阔台系宗王。严刑拷问之后,有人承认策划过阴谋。于是,窝阔台和察合台两系的许多大臣被诛杀。宗王们或被流放,或被遣从军。失烈门后来也死于非命。这次有意的打击,成功的将窝阔台系驱逐出拖雷系的政治坦途之外,再也兴不起什么致命性的风浪了。
但窝阔台系并未心服,蒙哥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经过争夺即位,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又发动战争,一直到海都死后的第八年,即1301年,海都的儿子投降,其领地多并入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灭亡,战争方告平息,成吉思汗家族持续数十年的纷争才告结束。
兄弟阋墙
蒙哥汗在位时,对弟弟忽必烈十分信任,派至漠南,命其掌握蒙、汉民户及大量军队。忽必烈在领地内重用汉族人才,主张汉化,引起了部分蒙古贵族的忌恨。他们联合阿里不哥向蒙哥进谗,使得蒙哥派遣了阿兰答儿、脱因、囊加台、刘太平等人理算陕西、河南等处钱谷,审查对象集中于忽必烈所设置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机构的大小官员,列罪状一百四十二条,几乎所有忽必烈藩府的旧臣都被罗织在内。
蒙哥下令解除忽必烈在汉地的统军权。忽必烈忧惧非常,计无所出。正妻察必向忽必烈献策:“大汗(蒙哥)是君,是兄;大王是臣,是弟,我们不可能同他们计较是非。而且远离在外,必将受祸。为今之计,不如尽将王府诸妃遣归汗廷,做出在那里久居的打算。这样大汗的疑心自可消除,君臣、兄弟之间可望复好如初。”第二天,忽必烈所器重的臣子姚枢也向他建议同样的办法,并表示“臣过此更无良策”。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这年冬天,单身觐见正准备亲征南宋,行至河西的蒙哥,兄弟相见,冰释前嫌,蒙哥也停止了对陕西河南的钩考。
随后,蒙哥南征,被解除了军权的忽必烈以足疾为由,留家休养。但当蒙哥触瘴犯险,亲征至四川境内时,察必提醒忽必烈久居不出会引起蒙哥疑心,于是忽必烈遣使蒙哥请求出征。翌年二月,未奉旨自开平启行,会左手诸王于邢州。八月,渡淮河,入大胜关,至黄陂,抵鄂州江北,此时听到了蒙哥死在四川的消息。
蒙哥已死,忽必烈必然是汗位最有力的争夺者,谁会成为他的绊脚石呢?
此时,在和林的阿里不哥在其身边诸王贵族的支持下,积极图谋汗位,向漠北蒙古和漠南各州征调军队,阿里不哥的一部分军队已经南下,他邀请忽必烈回蒙古,召开忽里台,以商定大汗人选。留在汗廷的察必也立即遣使劝忽必烈速还军。收到消息的忽必烈一面命人与宋兵谈判,另一方面急率大军北还,十余日就到燕京,接着北上开平,抢先召开忽里台,在“亲王四十余人及藩方侯伯”的推举下,即大汗位。
忽必烈自立为汗的举动,在和林引起极大震动,阿里不哥也在诸王贵族的拥戴下,匆匆宣告继承汗位。当时拥立阿里不哥的势力十分强大,控制着漠北至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且在陕川甘等地,也有很强的势力。
同年,忽必烈亲自率军进讨阿里不哥。忽必烈命亦孙哥率军北上,与阿里不哥前锋出木哈尔、合剌札所率大军相遇,经过激战,亦孙哥大胜,使阿里不哥的势力一蹶不振。忽必烈乘胜追击,阿里不哥率众西逃至叶尼塞河上游唐努山一带,向忽必烈服了软,遣使表示“俟马肥入觐”并“愿约伯勒克、旭烈兀、阿鲁忽三王同入朝”。忽必烈应允。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9)
之后阿里不哥因为在拥护他的部落境内杀戮劫掠,使当地蒙古部落流离失所,引起察合台系及中亚诸王的不满和反对,他们纷纷归降了忽必烈。阿里不哥眼看大势已去,亦毫无办法,终于回至上都,为忽必烈所赦免。
归降一个月后,阿里不哥就病死在大都。
同袍共仇
忽必烈太子真金早死,按照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观念,忽必烈把汗位传给了真金长子铁穆耳,是为元成宗。元成宗数子中只有德寿太子是卜鲁罕皇后所出。大德九年(1305)六月,成宗在病中册立德寿为皇太子。不料半年后,德寿就先成宗死去,无后。嗣后仅一年多,成宗也去世了,生前未再立皇太子。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定继承人,更加激发起汗位觊觎者之间的激烈角逐。
成宗后卜鲁罕在大德后期干政多年,与中书省、枢密院里的许多回回大臣深相结纳。他们与皈依###教的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之间,也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后来的仁宗甚至宣称阿难答与卜鲁罕有私通情节。因此卜鲁罕打算内而操纵朝议,外而倚重阿难答手中的兵权,临朝称制,并起用阿难答辅国。而阿难答本人也因手握重兵,欲以世祖嫡孙的身份争夺皇位。双方为了共同对付出镇漠北的海山和他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而结为联盟,被当时的汉人儒臣称为“回邪诪张,势挟中闱”。为了试探舆情,卜鲁罕等人几次召集馆阁会议。朝中汉人儒臣大多对回回势力集团存有戒心,所以往往持冷淡态度。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