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们没有权势背景,没有稍纵即逝的美妙机遇。小人物的故事也往往并不出彩,甚至因为种种外力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可他们百折不挠,有敢于与整个中国经济一同站在起跑线上的底气。
这一年,18岁的张小泉开了一家西装店。营业执照号上写得清清楚楚——经营范围:西装;注册资金:160元。当年的160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四个月的工资,换算到今天,也不过数千元的水平。其规模之小,可想而知。但意义之深远,绝非常人想象。
和所有年纪相仿的温州青年一样,张小泉满怀理想与抱负。他曾打算进军当时服装市场日渐红火的妙果寺,只因家人阻拦而与难得的机遇失之交臂。至于家人反对的理由只有一个,“钱挣多了会被打成走资派,危险”。在这以后,张小泉的生意始终不瘟不火,无法突破事业的瓶颈。妙果寺走出了全国知名服装品牌邱光和的“森马”与周成建的“美特斯?邦威”,却不见张小泉的踪影。
营业执照为00095号的胡玉明是一位南拳师傅,徒弟上百。1979年,毫无经验的“外行”胡玉明开始从事眼镜业。开业第一天,营业额05元;第二天,营业额1元;第三天,一无所获……但凭着一股习武精神,胡玉明迎难而上,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在广场路上闯出一番天地。熟悉20世纪80年代温州历史的人不会忘记,“玉明眼镜”在当时谓之温州个体户中的一面旗帜。50岁时,胡玉明决定退休,将事业全数交给子女。他给自己的解释是:时代不同了,观念也不同。每天,他遛遛鸟、打打太极,晚年过得有声有色。而与许多年过半百还在操持家业的温州商人相比,胡玉明的放手是一种舍得,更是一种难得。
汪志骅在温州第一批个体户中显得颇为另类。在周围满是“集体的”、“国营的”环境下,他辞职下海,带头做起个体户。到了*十年代民营经济兴起之时,他却返回政府机关上班……历史的伤痛让汪志骅的人生得以完成如此大跨度的转型,而男人所背负的精神压力令他无从抉择。如今,汪志骅常年订阅《钱江晚报》、《人民日报》,学习之余不忘下到街道、居委会做宣传工作。他称自己为“共产党员”,可是真正能够理解他种种举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更多的个体户们暗流涌动。在这群小人物中,章华妹的名头无疑最为响亮。
温州繁华的人民西路,大多数店铺已经打烊,只有法派西服斜对面一家店铺亮着灯。没有人会想到,名牌林立的人民西路隐身着中国“第一位个体户”——章华妹。
纵览温商们的发展简史,皆由本能的自发自生启端,进化到自觉自然的境界。所以,沉寂了几代的经商意识在刹那间喷薄而出时,章华妹在潜意识中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环境,并努力寻找出路。
章家七个子女,章华妹最小。哥哥们都有工作,幺妹的出路却成难题。七兄妹的父亲解放前做布匹生意,善于经营。当他感觉到暖风吹开冻层,官方的桎梏和单调在慢慢被开放和丰富代替时,便决定“怂恿”小女儿做生意。一方面出于生活压力,另外他似乎看到这个女儿身上有股天然的商业气质。
父亲没有看错,章华妹的确有经商的头脑。温州大街小巷冒出许多小裁缝店,却没有钮扣配套出售。发现生意门路,章华妹去外地购进了许多漂亮的钮扣。开张大吉,生意火爆。不过,比起在国营集体单位上班的同学,章华妹觉得低人一等,“同学看到我做买卖都觉得自己害臊”。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