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温州样本 > 1981:光明行(6)

1981:光明行(6)

数字浓缩出温州交通内外交困的辛酸。十万销售大军闯南北,没有铁路,没有航空,纵横的河流,“死路一条”的窘境羁绊着热血沸腾寻求命运突破的温州人闯荡世界的步伐。对胡成中、周成建这一批甚至更早的民营企业家来说,每次出行都成为他们体力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一名*华侨则忍无可忍,­干­脆提笔写信给市政府领导,称坐客车简直如同运猪,车窗外尘土飞扬,车厢里黄尘弥漫。

现实不堪回首。运力与需求间的冲突尖锐到一触即发。国家公路客运国营独揽的政策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制约交通发展的禁令尚未废止。但是,坚冰之下,暗流早已涌动。温州人酝酿着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引入社会力量,筹建民营运输企业——金丽温客运联合公司。此举显然风险极大。一封检举信很快寄到省交通厅。厅长亲自带队走访,临走时只留下一句“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四个字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既然没有直接否定,那么索­性­放手一搏。短时间内,凡具备经营客运线路、能力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约而同地投入运输市场。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个人,便可以雇佣车辆运输。他们长途短途齐上,甚至有人又盯上了夜间营运。

当时,夜间不得行车的禁令仍在实施。为此,市交通局连续向省厅打报告,要求增开夜班车。省厅没有回音,对此温州人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沉默等于默认。于是,市交通局下发文件:“根据本市的交通运输情况,允许客运车辆24小时发车。”在没有官方说法的情况下,省级媒体对此进行正面报道。随后,浙江省内各地及广东、福建等仿效温州,夜班车开始全国流行。

二十几年来,温州民资屡闯“禁区”,北伐西进、左冲右突,在温州市道路运输业界已雄踞九分天下。可以说,温州道路运输业就是民营的道路运输业,民营规模和贡献率占据999%。

8月15日,一则关于温州的报道出现在《人民日报》。在这篇名为《活跃的温州市场》的文章中,作者万分激动地写道:

到过温州的人,都感到温州的农副产品市场和饮食服务行业非常兴旺。点心从早晨四时到深夜零点,随时可以买到;谁家如有宾客临门,生熟菜肴也随时可购;一年四季做衣不成问题;理发、修配也不犯难。

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市场冷冷清清,群众吃了苦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有关部门清理了“左”的影响,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流通渠道畅通了,商业网点增加了,市场活跃了……

在我们国家,还有什么舆论像《人民日报》那般能真切地反映上层的态度和国家的情绪?文章的意义显而易见。这恰说明主流媒体对温州这个向来“惹是生非”的城市正在轰轰烈烈探寻市场经济的行为开始持“暧昧”的默许。

舆论的支持,似乎对商业形态处于懵懂状态的温州推进多种经济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用。但是,温州,尤其是当地私营经济的参与者,在很长时间内都承担着非议的压力,发展跌宕起伏。这其中除了社会陈旧保守的观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外,其参与者经营与管理的不规范甚至闯红灯才是外界否定他们的主要原因。

正如一扇小小天窗,在带进了清新的空气的同时,也放进了苍蝇。《活跃的温州市场》刊出不到一个月,《人民日报》撰文《温州地区不少社队企业大肆骗钱》,揭示部分温州人所谓的“工厂”和他们的骗人手法: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