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温州样本 > 1984:势不可挡的力量(2)

1984:势不可挡的力量(2)

……

一行人到达东北沈阳,要改的文章拿出来了。吴敬琏一看,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再思考》,稿上的笔迹他熟悉,一部分是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叔莲的,另一部分是财贸所所长张卓元的。他觉得事情有点蹊跷,询问之下才知道,文章是当时国务院负责人建议写的,目的是为“商品经济”翻案。

由于进入了商品经济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无论是媒体的评论员还是官员都把话说得高屋建瓴。

思想意识的变化就很明显,“勤俭节约是美德”变成“提倡消费”。《人民日报》赞许地报道了某县政府建立“消费指导协会”,帮助年轻人“改变在花钱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好几家党报发表文章批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要穿上九年的传统观念。副总理田纪云也用经济观点批评说:“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件衣服穿九年,我们还怎么发展我们的纺织工业呢?”宣传产生了影响,一位出租汽车司机对采访他的美国《波士顿邮报》记者说:“这是一个好政策。”

新生事物席卷全国。香港发达的市场经济、更高的生活水准,使它在这场“商品经济”运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担当了内地新生活方式的启蒙教师。香港较之大陆的商品繁荣,可从郑渊洁的经历看出。

郑渊洁带着儿子坐火车。午餐时间,同车香港人拿出方便面,往碗里倒上开水,过一会居然吃了起来。香港人的举动让没见过泡面的郑渊洁父子大感神奇。儿子吵着要吃,郑渊洁跑过去问对方是什么东西。香港人白了他一眼说:“杯面。”

南风北吹。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的对外开放,成为国内第一座高尔夫球场。北京,养­鸡­工商户孙桂英受到奖赏——政府允许她成为北京第一个有小轿车的工商户。《北京日报》头版刊登了她和轿车合影的照片。从西藏到广州,人们在讨论*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时都把孙桂英作为典型。中国政府要借孙桂英的事迹,表达“从现在起,个人办企业有政策的鼓励,他们绝不会因走过去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遭殃”。前景明亮,南存辉们借势腾空而出。

夏天,把自家房屋折价五万元,南存辉与几位朋友在一间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开始了在电气事业里的艰难跋涉。

德鲁克把熊彼特建立的发展模型落实到管理实践层面,力主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不断搜寻变化,回应变化,把变化当做潜在的机会”,并且断言,“未曾遇见的情况往往是启动革新的良机”。而对于南存辉,我们更愿意把他看作贫困的抗争者。他脚踏贫困线,面对政策的感召,为脱下贫困的帽子而勇于创业。

据传,在温州,碰到姓南的当地人,只要回溯三代以上,就会发现他们大都来自一个地方:乐清黄华镇一个叫做南宅的古村,为当地望族。碎石片垒墙、茅草盖顶的住房,半饥半饱的日子,遭人歧视的感受刻骨铭心,历尽艰辛与磨难:南存辉的童年和少年与望族无关。六岁时,他挑着米糠,提着­鸡­蛋沿街叫卖。13岁那年,初中刚毕业,父亲在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造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养家。

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扎入手中,南存辉咬牙拔出锥子,用破纸包上伤口,坚持为客人补好鞋——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怕同学看见后没面子。终于,他遇到了同学的母亲。她关切地问:怎么是你?你怎么在这里补鞋?难道你不上学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读好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