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天井里的桃树 > 第二章 战火蔓延 3

第二章 战火蔓延 3

3/

国民党军的大部队数日后来到萧山北部。此处数百年前曾是钱塘江流经的故道,后因江水数次改道,不断向北移动,直到江北的杭州城的南部山麓下。

江上本来狭窄的江滩因此逐渐变的宽阔,向北处延伸达数千米之远,这里也是老年人所说的“野沙地”,因这片其实是近代才形成的冲击平原的前身。这里罕无人烟,一望无际的青灰­色­泥滩上,连草也不长。潮水日夜冲刷着,软软的土沙被水搅动成一片片带状,象鱼鳞那样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近江水的地方。

江岸上相隔几里,偶尔会有几艘小渔船,半间渔民建造的简易草舍。用来在捕鱼之后歇息。草舍前面就是水面了,还会有些捉鱼用的“迷魂阵”在半膝高的江水里露出竹稍头,下面水低点的地方就露出了麻线等编织的界网。鱼船随着水流横来横去,船槁Сhā在柔软的泥地里固定着近岸的一头。江上的沙鸥飞来飞去,细小的双脚,像一支支尖笔,在沙泥上漫无目的的移动着。一片片竹叶一般的脚印由此在江滩上产生了。

战争时期,江上往来的船只很少。对岸的日军先遣队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南的这片大地。日军往赣,甬等地区进发的部队必须先通过这里。钱塘江自古以来就是天险,江水发源地在安徽的高山上。一路东下,这里水势浩渺,一条大江势扼杭州湾,东到沪甬平原。过了江即可南到浙江金华,赣、粤、闽南等地。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萧山正是恰恰地处于宁绍平原的咽喉位置,杭州城已失,能不能守住萧山对中国军队意义重大。萧山无疑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时间被战争推上了风口浪尖处。

昆福与同村的几个青年被安排在一个队里。他们白天在江边巡逻,演练。晚上休息在简陋的营房里,江风吹过水面刺骨的寒冷,单薄的衣物抵挡不了像刀子一样的寒风。站岗和值哨的人在木头搭起的高处望着江对面的情况。

军队里的吃食并不好,大家往往处在仅仅得以饱肚的状况。有天早上,一个哨兵发现了离岸数十米的水面上有一群野鸭在活动。他连忙往营房里跑来象发现了重要军情一样来汇报。

昆福摸了摸鼻子,来了兴趣,想了想说:“等会儿一起去弄几只,长兴你会游水,打到了你去捡拾。”

长兴委实不愿意,但也不好违了昆福的意思。只有耷低着头说:“我去啊?江水老老凉的。”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