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送来一封信的时候,明斯基还躺在床上。他一边拆信一边打呵欠,耸耸肩膀,展开两页信纸,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女人纤细的字。那信的开头如下:
"我不能够把涌上心头的一切向你倾诉。跟你面对面的时候,我难以梳理自己的思绪,而此刻,它们却明白无误地在折磨我。你的诡辩没有克服我的怀疑,却迫使我沉默。这就证明你永远高踞在我的上头,但是,为了幸福,为了我心灵的宁静,这太不够了……"
伏尔斯卡娅责备他太冷淡、太多疑以及诸如此类,埋怨他,恳求他,她自己也搞不清写了些什么了;她求他信任她,满腔柔情,满腹哀怨,并且,约定今晚就在她的包厢里见面。明斯基三言两语回了她一信,说是他俗事缠身,请她谅解,并且保证今晚一定到剧院里去。
三
西班牙人说:"您是这样坦率和宽容,请允许我斗胆向您提出一个问题求您解答。我走遍了全世界,欧洲所有朝廷我都有幸晋谒,各国的上流社会我都有幸涉足,但是,没有任何地方象置身于你们这可诅咒的贵族圈里那样,令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和别扭。每当走进B公爵夫人的厅堂,我总是看到一批批非礼勿动、非礼勿言的木乃伊,不由得令我凉透脊背,这批木乃伊中间,没有一个道德权威,没有一个人的名字能使我仰慕光荣。可是,有个东西总使我感到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
"那个东西,叫做与人为恶。"俄国人回答,"那是我们的劣根性。在人民中间,它表现为嘲弄,在上层阶级中间,它表现为淡漠和冷酷。此外,我们的女士们所受的教育是非常浅薄的,任何欧洲的东西都跟她们的思想毫不相干。关于男人们也没有什么可说。对于他们,政治和文学根本就不存在。机智早已不时兴,成了轻浮的象征。他们有什么好谈论的呢?谈自己吗?不!他们到底是受过教育的。于是,只好话话家常,闲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那只有他们特选的小圈圈里的人才听得懂。而不属于这圈圈中的人,都被他们当成异类,不管外国人和本国人都一样。"
"请原谅我冒昧地再提出几个问题。"西班牙人说,"今后我未必能够找到别人作满意的回答了,所以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请您作答。刚才您提到了你们的贵族。俄国贵族是什么?我研究过你们的法律,我发现,在你们俄国没有建立在长子继承权基础之上的世袭贵族。看来,在你们贵族成员之间存在着公民权的平等,对于该项平等权没有什么限制。那么,你们的所谓贵族是以什么东西为根基的呢?难道仅仅因为血统古老吗?"
俄国人笑笑回答:"您错了。古老的俄国贵族,由于您刚才提的原因,已经湮没无闻了,组成了第三等阶层的一个世系。我国血统高贵的贱民(鄙人也算是其中的一个),认定自己的始祖是留里克和蒙诺马赫①。我现身说法举个例子给你听听。"说到这儿,俄国人流露出自鸣得意的鄙薄的神色,"我这一族的贵族根子在远古时代就消失了,在我国历史的所有书页上面都可以找到我祖先的名字。不过,如果我打算自称为贵族,那么,大概我会使人发笑。甚至把自己的祖父辈称为真正的贵族已经很困难了。他们的古老姓氏在彼得大帝和伊利莎白女皇以前就存在了。勤务兵、卖唱娃、乌克兰佬,这就是他们的始祖。我不偏袒谁。爵位永远是爵位,国家利益要求抬高它。看到当勤务兵、当馅饼师傅、当卖唱娃、当教堂执事的不争气的后代中间,居然有人以第一名基督教男爵Monmoreneg大公以及克列尔蒙-顿涅尔的子孙而自矜高贵,这就非常可笑了。可笑之处也仅仅在这一点。我们可真了不起啊!真正时来运转或功成在望的时候却反而趴在地上……我们这儿没有对远古的迷恋,没有对往昔的感恩,没有对高尚品德的崇敬。卡拉姆辛前不久叙述了我国的历史。但我们未必听进去了。我们不为祖先的光荣而骄傲,反而以某个叔叔的官衔为荣,者或,因为表妹开了跳舞会而觉得脸上非常之有光彩,您会发现,对祖先的不敬正是野蛮和缺德的第一个征兆……"
①留里克(?-879),俄国留里克王朝的建立者。弗拉基米尔·蒙诺马赫(1058-1125),基辅大公。
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我们在公爵夫人D的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谈话不知不觉牵涉到了斯达尔夫人。男爵D操着蹩脚的法语,非常蹩脚地说出一个著名的笑话。一次斯达尔夫人问拿破仑:"谁是世界上第一位妇女?"他的回答很可笑:"谁生孩子最多,谁就是。"①
"多么出色的俏皮话!"一个客人说。
"她活该!"一位夫人说,"怎么能把这种恭维话当作问题提出来呢?"
"我觉得,"正在汉布斯靠椅②里打盹方醒的索罗赫金说道,"我倒觉得,斯达尔夫人不是想恭维,拿破仑也并非想挖苦。这个问题的提出完全是出于很容易理解的好奇心。拿破仑的话正好表达了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你们是不相信天才人物也会心地单纯的。"
①原文为法文。
②汉布斯为彼得堡有名的家具商。
客人们开始争论,索罗金再打瞌睡。
"不过,说真的,"女主人说,"你们认为谁是世界上第一名妇女呢?"
"小心!您不要再说恭维话了……"
"不!别开玩笑……"
立刻分成几派。一派举出斯达尔夫人。另一派赞成圣女贞德。第三派推荐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缅杰昂夫人①、罗兰夫人②,等等。
①缅杰昂夫人(1635-1719),原为路易十四女儿的家庭教师,后嫁路易十四。
②罗兰夫人(1754-1793),法国大革命时吉伦特党领导人之一。
一个年青人站在壁炉旁(在彼得堡壁炉一年四季都不算多余)。他第一次参与谈话。
他说:"对我来说,最魅人的妇女——克列阿佩特拉。"
"克拉阿佩特拉吗?"客人们说,"对!那个自然……可是,为什么?
"她的一生有个特色,深深印进了我的脑海,以致我几乎瞧任何女人的时候便立刻想到克列阿佩特拉。"
"那特色是什么?"女主人问,"告诉我。"
"我不能说。很难说出口。"
"为什么?难道不体面吗?"
"对!看来问题全在于,那可真是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可怕的风俗。"
"嗯!说吧,说吧!"
"哦!不,别说了!"离了婚的女人伏尔斯卡娅Сhā嘴打破,拘泥地低垂下一团火似的眼睛。
"够了!"女主人不耐烦地叫了起来,"这里可以欺骗谁呢?①昨晚我们看了《安东尼》②。我壁炉上不是放了一本《结婚生理学》③吗?不体面!看拿什么来吓唬我们!别蒙哄我们吧,亚历克赛·伊凡内奇!您不是记者,坦率告诉我们吧!您知道克列阿佩特拉搞了什么名堂,不过……如果可以,我包你体面。"
大伙儿笑起来。
"我的天呀!"年轻人说,"我害怕,要我当裁判,真不好意思。好,请听!……
"要知道,拉丁史学家中间有个名叫阿夫列里·维克多的。这个人,你们大家或许从来没有听说过。"
"阿夫列里·维克多,"曾经在耶稣会学习过的维尔希涅夫抢着说,"阿夫列里·维克多是四世纪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误认为是阿尔涅里·涅波特,甚至是斯维托尼写的。他写了一部书《罗马名人传》④——罗马名人传,我知道……"
①原文为法文。
②《安东尼》是大仲马的剧本。
③《结婚生理学》是巴尔扎克的小说。
④原文为拉丁文。
"不错。"亚历克赛·伊凡内奇继续说,"那本小书太没有价值了。但是,书中间可以找到关于克列阿佩特拉的那个掌故。那掌故使我惊讶,再说,它写得很出色,枯燥乏味的阿夫列里·维克多在这个地方的表现力倒是足以跟塔西陀媲美。她如此淫荡,竟然经常出卖自己的肉体;她如此美艳,居然有许多人甘愿以死亡作代价买她一晚。……①"
"妙极了!"维尔希涅夫叫起来,"这使我想起了萨琉斯提②,记得吗?……"
①原文为拉丁文。
②萨琉斯提(前86-35)罗马历史学家。
"这是干什么,先生们?"女主人说,"你们尽用拉丁语说话,好象这样才过瘾似的!告诉我,那句拉丁话说的是什么?"
"那句话说:克列阿佩特拉出卖自己的色相,并且有许多男人拿自己的生命作价钱买她一个夜晚……"
"多可怕!"女士们说,"这里头你们找到了什么动人的地方呢?"
"怎么?我以为,克列阿佩特拉不是下流的荡妇,她给自己的估价并不便宜。我曾经建议××就这件事写部长诗。他动笔了,随即又扔掉。"
"他写得好吗?"
"他想从这里头得出什么结论?中心思想是什么?您记不得了吗?"
"他从埃及女皇的御花园里大张宴席这一点下手写起。"
※ ※ ※
漆黑、炎热的夜幕笼罩着非洲的天空,亚历山大城入睡了,广场闹市悄然无声,房屋里都灭了灯。唯有法罗斯岛上的灯塔在辽阔的海面上空放射着光芒,好似睡美人床头的一盏明灯。
※ ※ ※
普托洛梅朝①的宫殿灯火通明,热闹非常:克列阿佩特拉女皇正大宴宾客。桌子四周摆满了象牙之榻。三百个侍童招待宾客。三百个侍女给他们捧上灌满了希腊美酒的双耳壶。
三百个黑人太监默然监视着侍女。
①普托洛梅朝——希腊化时期统治埃及的王朝(前305-30)。
※ ※ ※
一根根紫红圆柱,南北一字儿排开,迎接东南的和风。空气纹丝不动。宫灯的火舌吐出烈焰,纹丝不动。香炉里清烟缕缕,向上升腾,纹丝不动。大海波平如镜,在半圆形的皇宫的玫瑰色的御阶下展开,纹丝不动。海面上反照出一群守卫皇宫的狮身人面兽的黄金的利爪和花岗石尾巴……唯有七弦琴和长笛的音浪振动着火舌、空气和大海。
※ ※ ※
突然女皇陷入沉思,忧郁地垂下她美艳的头颅。辉煌的宴会被她的忧郁所笼罩,好似乌云遮住了太阳。
※ ※ ※
她为什么忧伤?
为什么忧愁向她袭来?
这位埃及女皇,
她还缺乏什么?
她的首都富丽堂皇,
女皇被一群群奴隶层层防卫,
天下太平,江山执掌。
地上的神灵对她唯命是从,
宫殿里充塞着天下奇珍。
不论非洲的白天如何酷热,
也不论暗夜的阴影如何清凉,
她每时每刻都有享不尽的荣华,
艺术珍品抚慰着她沉睡了的官感。
普天之下的土地,全世界海洋的波浪,
作为贡品,给她呈献不断变换的新妆
她随随便便换了一件又一件;
有时遍身红蓝宝石,闪烁生光;
有时又挑一件腓尼基妇女
常穿的朱红长袍和云裳;
有时又玉体袒露,芙蓉出水,
她委身于古老的尼罗河的波浪,
在层楼画舫的华丽的风帆的阴影下,
浪花之间,诞生了一个新的维纳丝。
每时每刻在他眼前,
酒宴撤去,又开酒宴,
有谁在自己心灵深处能够理解
她每个暗夜的全部秘密?……
别提了!她的心早已慵倦苦闷,
如饥似渴,追求莫名的享乐,——
她疲倦了,厌腻了,
患了一种病,叫做感官迟钝……
克列阿佩特拉从沉思中清醒过来。
宴会静下来,好似要打瞌睡,
她的额头又重新抬起,
眼睛燃烧,眼空无物,
她嫣然一笑,开口说道:
"获得我的爱情,莫不是天大的欣幸?
好!且听我的命令:
我将忘却寡人与臣下之间的不平等,
艳福将光临你们,很有可能。
我号召,有谁胆敢来响应?
我出卖我的夜晚,
说吧!你们中间有谁胆敢
以生命作价钱来买我一晚?
……………………
"这个题目应当让侯爵夫人乔治·桑①来做,因为她也是一个荡妇,跟您的克列阿佩特拉一个样。她会把您的埃及故事改写成现代风格。"
①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作家。
"不可能。不可能做到逼真。那个故事彻头彻尾是古代的。
那种交易现在做不成了,好比现在不会建造金字塔。"
"为什么那种交易做不成?莫非现代妇女中间找不到一个坏种,她真想实际上体验一下那桩时时刻刻想着的事:即她的爱情比许多男人的生命更加宝贵。"
"或许,弄清这点倒是很有意思的。但是,用什么方式可以做出这个学究式的实验呢?克列阿佩特拉有一切手段可以迫使自己债务人还清欠帐。我们办得到吗?当然,不能把那契约写进完了印花税的文件里并且得到枢密院的签署。"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搞君子协定:说话算数。"
"那又怎么样?"
"女人可以要她的情夫说话算数,保证第二天他开枪自杀。"
"第二天他就溜之大吉,那女人就只得受骗上当,做个傻瓜得了。"
"那他就甘愿在自己所爱的女人的心目中永远堕落成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了。再说,那契约难道真的很苛刻吗?难道生命就那么值钱,以至不愿用它作代价去购买幸福吗?请您评判一下吧!假设有个捣蛋鬼,我本看不起他,他骂了我一句无论如何也不能够伤害我的话,那么,我也会跟他决斗,不惜把自己的脑袋瓜放在他的枪弹之前的。我无权拒绝这个想考验我的冒失鬼的要求。当事情牵涉到我幸福的时候,我反而会胆怯吗?当生活被忧伤与空虚的欲望所毒化了的时候,这算什么生活!当欢乐已经荡然无存的时候,生活当中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难道您真的能够签订那个契约?……"
伏尔斯卡娅本来坐着一直没开腔,低垂眼睛,这时飞快地拿眼睛盯住亚历克赛·伊凡内奇。
"我不说我自己。但是,倘若一个人真正恋爱了,那他当然一分钟也不会犹豫……"
"怎么?假如那个女人不爱您,您也会那样吗?(而同意您的提议的女人,那就可以肯定不爱您了。)只要一想起那兽性的野蛮行为,最盲目的爱情也会烟消云散……"
"不!她同意我的提议,这里头我只看出她幻想的炽热。至于双方的互爱嘛……我并不要求……这点我不要求她。假如我爱她,那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说了!天晓得您说些什么!我看您还有什么话不愿说出来……"
………………………………………………
年轻的伯爵夫人K,一个圆滚滚的丑女人,一心想使那只好似陷进大萝卜里的蒜头小鼻子具有庄重的表情,她说:
"现在也还有一些女人,她们自视甚高,比……"
她丈夫,一位波兰公爵,因为贪财跟她结婚(据说,这一着他失算了),这时他垂下眼睛,喝干手里一杯茶。
"您说这话,何所指呢,伯爵夫人?"一个年轻人问道,忍住笑。
"我是说,"伯爵夫人K回答,"一个女人如若尊重自己,如若尊重……"说到这儿她接不上碴了。维尔希涅夫赶快给她帮忙。
"您是想说,一个女人,如若尊重自己,就不会让那个有罪的人去死,是不是?"
………………………………………………
谈话变换了题目。
亚历克赛·伊凡内奇坐在伏尔斯卡娅身旁,歪过头来,假装观看她手里的女红,轻声对她说:"关于克列阿佩特拉提出的条件,您是怎样想的?"
伏尔斯卡娅不吭声。亚历克赛·伊凡内奇又把那问题重提一次。
"向您说什么好呢?比方现在,另外有个女人也把自己估价很高。但是,十九世纪的男人们,对于签订那样的契约,太冷血了,太会精打细算了。"
"您是想说,"亚历克赛·伊凡内奇说,突然嗓音都变了,"您是想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彼得堡,就在这儿,可以找到一个女人,她将有足够的骄傲,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跟她的情夫签订克列阿佩特拉式的契约吗?"
"我想有,甚至深信不疑。"
"您不是在骗我吗?请想想,这是非常残酷的,比那契约本身还要残酷……"
伏尔斯卡娅一双火辣辣的、能看透五脏六腑的眼睛瞟他一眼,接着斩钉截铁地回答:"不!"
亚历克赛·伊凡内奇站起身,立刻消失了。
译后记
本书收录了俄国大作家普希金的全部小说。其中有好几篇作品我国早就有过译本,但有些篇似乎还是第一次译成中文。译者自不量力,将它们全部译出,集结成这一册,主观愿望是想向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本子。
本书是根据苏联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60年版《普希金全集》第五卷译出的,也参照过其他的版本。苏联出的《普希金全集》各种版本,注释有详有简,编排大同小异。各版全集中,小说都收进一卷之内(或第五卷,或第六卷),编排体例方面大都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小说",第二部分叫"未完成的作品、片断和素描。"但是,第一部分中也收录了未完成的作品,例如《彼得大帝的黑奴》分明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但偏偏又放在第一部分之内——揣摩其用意,大概是因为这类作品虽未写完,但文字比较多,已经初具规模了。由于出现了这种情况,各种版本中小说这一卷的第一部分的编目就不尽相同了。例如,文学艺术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中就未收进《书信小说》这一篇,而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却收了进去。译者以为,这一篇文字比较多,作品初具规模,便把它译了收进本书之内。又如,《1829年行军时前往阿尔兹鲁姆旅行记》这一篇,文学艺术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收录了,而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未收。译者以为这一篇不是小说,而是旅行记,因而没有译出。除了这两篇收录情况略有出入外,其他各篇收录情况与编排次序都大体相同,译者依次全部译出。至于"片断和素描"这一部分,只从其中选译了两篇作为补充,其余则略去不译。译出的两篇,一是《宾客聚集别墅》,因为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受到过这一篇的启发,而我国文学评论的文章多年来不止一次引用过这一条材料。译者译出此篇,想把它作为一份资料提供给读者。第二是《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因为这一篇跟《埃及之夜》是姊妹篇,译了此篇以便读者对照阅读。
下面,译者想就每一篇的创作情况简略地提供一点资料。
《彼得大帝的黑奴》是一部长篇小说。普希金1827年7月动手写作,1829年,这部小说的两个片断曾在文集《北方之花》上发表。可惜普希金早逝。这部小说没有写完,连书名也没有确定,《彼得大帝的黑奴》这个书名是他死后别人加上去的。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普希金想在其中再现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用"铁的意志"改造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代。小说里有个中心人物,这就是黑人伊卜拉金姆——其实就是普希金的曾外祖父汉尼巴。
阿卜拉姆·汉尼巴(1697——1781)是阿比西尼亚(现名埃塞俄比亚)一个酋长的儿子,被土耳其人所俘获,被解押到君士坦丁堡。一个俄国使节买下了他,送给彼得大帝作为一件礼物。彼得很喜爱他,收他做养子,派他去法国留学,后来又封他为贵族。他是个军事工程师,功勋卓著,晋升为元帅,活到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去世。
阿卜拉姆·汉尼巴两次结婚。第二个妻子生的一个儿子名叫奥西普,奥西普的女儿娜杰日达便是普希金的生母。普希金从小就对这段奇特的、富有戏剧性的家史很感兴趣。他在诗中多次提到自己是"非洲人"。他念念不忘要艺术地再现这段家史。1825年初,他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道:"你要建议雷列耶夫(十二月党诗人——译者注)在他新的长诗中把咱们的曾外祖父作为彼得大帝的随员加以描绘。他那黑人的嘴脸对整个波尔塔瓦战役起了奇妙的作用。"关于这位老祖宗的材料,普希金是从老祖宗的儿子,即普希金的伯外祖父彼得那里获悉的。此人在他垂老之年住在普希金的田庄米哈依洛夫斯柯耶村附近。诗人去拜访过这位老人,收集了关于老祖宗的材料。那批材料是他的伯外祖父用德语写的。
就已经写成的几章看来,小说有几处与史实有些出入,或者是因为普希金没搞清楚,或者是他有意变更。
——他硬说汉尼巴是"黑人",其实不是,是阿拉伯人。
——汉尼巴娶的不是俄国大贵族的姑娘,而是个希腊女人,名叶甫多基娅。结婚不是在彼得大帝生前,而是在他死后,在安娜女皇执政的时候。因此谈不上如小说中所描写的天子做媒的事。
——汉尼巴第一个妻子对他不忠,有外遇,给他生下个白小子(与小说中法国伯爵夫人生下个黑小子正好相反),他终于把妻子送进修道院。这婚后的情节普希金还没来得及写。
其他与史实不符之外还有一些。
由此可见,普希金不是在写传记,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心目中始终有个艺术典型化的任务。
《书信小说》写于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为长篇小说来写的。小说也没有书名。诗人死后,别人只得用"书信小说"给它安了个一般化的名字。小说1857年才发表。自从卢梭的《新爱洛绮思》发表以后,书信体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普希金掌握了书信体的艺术,本篇有感伤主义遗风。
《别尔金小说集》的全名为《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1830年写作于波尔金诺村。这一年的秋季普希金特别多产,传记作者称之为"波尔金诺的秋天。"请看他手稿中记载的日期:《棺材老板》——9月9日,《驿站长》——9月14日,《村姑小姐》——9月20日,《射击》——10月12日、14日,《暴风雪》——10月20日。这期间,普希金还交错地写了许多诗歌。
这个小说集于1831年10月出版。普希金担心反映不好,故而虚拟了一个作者别尔金,又写了《出版人小引》,胡诌了一顿此人的身世行状,真可谓用心良苦。结果不出所料:"读者对待它们很冷淡,刊物则更加冷淡,"甚至有人称之为"滑稽戏"。但是,普希金不为愚顽的偏见所动摇。下引一段有趣的谈话,足资证明普希金对自己才华的自觉。他的一个熟人米列尔问他:"这个别尔金是谁?"普希金回答:"不管他是谁,不管他在哪里,反正写小说就应该象他这样:朴素,精练,鲜明。"
《射击》以真人真事为基础。1822年在基希尼约夫,普希金本人跟一个叫佐波夫的军官决斗。当对手向他开枪时,普希金正捧了一把樱桃当早饭吃。佐波夫首先开枪,没有射中。普希金没有开枪就走了,也没有跟对手讲和。小说中仅仅引用了这个事实而已,至于人物性格与普希金本人是大异其趣的。
《驿站长》这一篇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普希金在此提出了"小人物"的主题,为日后果戈理的《外套》以及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同情弱小的人道主义作品开了先河。
《戈琉辛诺村源流考》于1830年动手写作。诗人死后,这篇小说经过书报检查机关的大肆删节和歪曲后才得以于1837年在《现代人》上发表。小说的反农奴制思想十分明显,作者还拟了一份提纲,其中提到农民暴动。
别尔金这个人物,作为说故事人的形象,在《别尔金小说集》各篇里头倒是看不出来,在《戈琉辛诺村源流考》这一篇中却表现得相当鲜明。这是个智力不甚发达的地主,通过他的眼睛看世界,通过他具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头脑进行"研究",结果却展现出了农奴制下农民群众的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反映了俄国农村数十年间衰败的历史。
《罗斯拉夫列夫》写于1831年。普希金生前,于1836年在《现代人》上刊登过小说的开头部分。1830年查果斯金的小说《罗斯拉夫列夫,或曰1812年的俄国人》出版,其中宣扬了官方的大国沙文主义。普希金沿用了他的书名,有跟查果斯金论战的性质。
《杜布罗夫斯基》于1832年10月至1833年2月之间写成。普希金死后,1841年初版的全集中这部小说才第一次发表,书报检查机关作了许多删节和歪曲。
《杜布罗夫斯基》的情节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普希金的朋友纳晓金告诉他一件事:"一个白俄罗斯贵族名叫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跟邻人因土地所有权而争讼,官司失败,他被赶出家园,于是他便率领手下的农奴进行抢劫,首先报复陪审官,然后打劫别的地主。"纳晓金见过此人,其时他已入狱。
小说中的强盗头子杜布罗夫斯基本质上依然是个贵族少爷。他的"作乱"完全是出于个人动机,跟他手下的农奴在思想感情上并无共同之处。他"劫富"而不"济贫",即使拿个人动机来看,复仇遇艳,便放弃复仇。但是,别林斯基指出:"以特罗耶古洛夫为代表的俄国贵族的古老生活方式表现得令人吃惊地真实。"小说的真正价值或许在此。
《黑桃皇后》写于1833年11月,1834年在《阅读文库》上发表。
小说中的老伯爵夫人的形象有其原型,她就是戈里岑娜,莫斯科总督戈里岑之母。她的孙子告诉普希金,一次他赌输了钱,问祖母要钱还债,祖母没有给钱,告诉了他三张牌的秘密,他再进赌场,出了那三张牌,果然赢了回来。
《黑桃皇后》中塑造了个人主义冒险家格尔曼的生动形象,对他丑恶的灵魂的揭示非常深刻有力,但作者并未作连篇累牍的心理分析,作品极富戏剧性但却没有人为的戏剧效果。由此可见普希金精练、明快、优美的风格。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在普希金面前,我们全都是一些侏儒,我们中间已经没有他那样的天才了!他的幻想多么有力、多么美!前不久我读了他的《黑桃皇后》,这才叫幻想呀!……他剖析毫芒,追踪格尔曼的一切行为、一切痛苦和一切希望,临了,陡然间让他一败涂地。"
《基尔沙里》写于1834年,同年在《阅读文库》上刊登。
小说的内容跟1821年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专制暴政的起义有关。强盗基尔沙里参加了这次起义。普希金把这条好汉写得神出鬼没、英勇剽悍,寄予深切的同情。基尔沙里实有其人。
《埃及之夜》写于1835年,诗人死后,于1837年在《现代人》上发表。欧洲文艺史上有不少人描绘过古埃及女皇克列阿佩特拉富有戏剧性的身世,她也同样吸引了普希金,使得他多次动手来写这个题目。1824年他写过一首短诗《克列阿佩特拉》(收入本篇之内)。本集中选译的片断《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也描写了这位埃及女皇。
《埃及之夜》一篇之中有两个中心。一个是用诗歌描写的关于古埃及女皇的故事,另一个是用散文塑造的意大利即兴诗人和恰尔斯基两位诗人的形象。这一篇,艺术上颇有特色,两个中心写得并无割裂之感,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古埃及女皇,寥寥几笔,其顽艳荒淫的性格便写得颇为鲜明突出。而两位诗人,论出身和性格,截然相反,但萍水相逢,一拍即合,真所谓高山流水,但伤知音者稀!一切都写得诗情洋溢,尤其描绘两个诗人做诗的当儿陶然忘机、神游其境的情景,实在是神来之笔,反映了大诗人普希金自己深切的体验。《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长的小说。
俄国农民起义领袖叶米里扬·普加乔夫(1741——1775)及其所领导的起义(1773——1775)老早就吸引了普希金。有关此人,他后来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历史著作《普加乔夫史》,另一部就是小说《上尉的女儿》。为了写这两部书,普希金钻研了许多历史材料和档案,收集了有关这次起义的民间传说和歌谣。1833年他又前往奥伦堡和乌拉尔寻访当年普加乔夫起义的参与者和事件的目睹者,跟他们交谈,又收集了不少材料。因此,他的《普加乔夫史》材料翔实可靠,堪称信史,伟大的诗人却同时表现为良史之材。《上尉的女儿》,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建立在丰富真实的材料的基础之上的。
这部小说酝酿了好几年,1833年开始构思,直到1836年10月才脱稿,同年于《现代人》上发表。由于书报检查机关的刁难,关于格里尼约夫的村子里农民暴动的那一章不让发表,直到1880年这一章才第一次跟读者见面。这就是本书中《删节的一章》。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格里尼约夫和希瓦卜林各以两个现实人物为蓝本。一个叫巴夏林,被普加乔夫所俘虏,后来逃脱,又加入沙皇军队去讨伐普加乔夫。另一个叫希瓦尼奇,出身贵族,自动投靠普加乔夫。至于书中的爱情故事以及格里尼约夫跟普加乔夫交往的情节都是作者所虚构。
普希金并不赞成农民起义,他的贵族立场在小说中是表露得很明显的。但是,他又掩饰不住对普加乔夫的深厚同情,并且,在他笔下,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确实不愧为叱咤风云的英雄,有胆有识,风采灿然,音容笑貌,令人有宛若目前之感——既生动丰富,又令人信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普希金艺术天才的光辉。
《宾客聚集别墅》写于1828——1830年。《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写于1835年。这两篇在俄文版全集中只是当成片断或素描收了进去。
以上一篇篇依次介绍了一点资料。至于普希金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恕不涉及,因为那不是译书人分内的事。译者在此只想抒发一点感慨:普希金曾经提出过"赤祼祼的朴素"这个概念,他不仅大力倡导,而且身体力行。水晶般透明的风格,经过磨练,他确实达到了此番境界,本书各篇就是明证。倘若读者看不出,那么,只怪译者无能,传达不出原作的精神,不曾做到信、达、雅。
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得到沙安之教授的大力支持。《彼得大帝的黑奴》、《埃及之夜》、《书信小说》和《宾客聚集别墅》这四篇曾经交给她校阅过。特此向沙安之教授深表谢忱。
译者
1982年10月
□ 作者:普希金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