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彭德怀传 > 第22章 突破三八线

第22章 突破三八线

西线“联合国军”在占领志愿军第一线阵地后,继续猛烈进攻。中朝联军奋勇抗击。此时,因敌机猛烈轰炸,汉江开始解冻,为避免背水作战,彭德怀于2月7日命令人民军第一军团和志愿军五十军主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三十八军仍留汉江南岸掩护主力向横城地区集结,并保障东线部队的侧翼安全。

2月8日,“联合国军”向汉江逼近。10日,占领了仁川港,以数师兵力猛攻三十八军阵地,战斗空前激烈,在敌炮火猛烈轰击下,三十八军指战员既无坚固工事依托,又无炮火支援,仍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守住了阵地,大量杀伤了敌人。

在东线,“联合国军”于1月31日发起进攻,彭德怀电令邓华指挥的东集团主力于5、6两日相继出动,向洪川以南地域迅速开进。这时,“联合国军”被志愿军阻止在砥平里和横城以北地区,形成突出态势,造成志愿军从其侧面反击的有利战机。彭德怀遂决定对横城和砥平里地区之敌实施反击。关于攻击目标,他在征求邓华、韩先楚意见后,原拟围歼砥平里之敌。但随即得知砥平里之敌兵力集中,战斗力较强,且已构筑了工事,不易迅速分割歼灭。考虑到如一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则利川及原州附近的敌军可能来援;如两昼夜还不能解决战斗,则水原方向之美军,亦可东援,这样就会打成消耗仗;志愿军将处于极为不利境况。因此,联司迅速改变部署,决以志愿军4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先攻横城地区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五、八两个师。

2月11日晚,志愿军邓华集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共7个军,根据彭德怀的命令,对横城附近之敌开始战役反击。经过两夜一天的激烈战斗,围歼了向北猛进的敌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进犯的气焰。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回忆道:“2月11日夜间,共产党发动了反攻。在中共军队进攻面前,美二师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更为严重。这些损失是由于南朝鲜第八师仓惶撤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实际上是全军覆没。”① 这次反击作战于13日晨结束,邓、金集团密切配合,共歼敌1.2万余人(其中俘敌7800余人),使向该区进攻的美军和南朝鲜军被迫撤退。只有西面砥平里之敌仍在原地未动。中朝联军的猛烈反击震惊了麦克阿瑟。13日,麦克阿瑟乘飞机亲临朝鲜战场观察,当天返回东京后,承认美军的新冒险惨败。

横城反击后,为扩大战果,阻止敌军的攻势,彭德怀决定以机动兵力于13日晚向砥平里之敌发起攻击。但这一次攻击对敌情判断有误,实际上,该地“联合国军”兵力较估计的多,且已构筑了较强的防御工事,而此役志愿军火炮少,虽参战部队建制多,但协同动作差,以致当晚未能解决战斗。14日,集结在西线的美、英军开始东援,当晚又未解决战斗。15日,美、英军大批援军开始逼近砥平里,彭德怀认为要大量歼灭敌人或迫使敌人全线退却,可能­性­已很小,为避免处于被动,遂于2月15日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自16日开始,部队先后撤出战斗向北转移,转入防御。至此,第四次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

中朝联军经过23天作战,歼敌2.2万余人,但志愿军部队伤亡亦较大;而此时,应补充的新兵和增调入朝的后续部队第三兵团、第十九兵团尚未赶到。彭德怀考虑,如“联合国军”乘势突入“三八线”及其以北地区,中朝联军将陷入十分不利的地位。经过联司领导人讨论,决定中、朝联军全线转入运动防御,采取“积极防御,纵深设防,利用良好地形节节抗击,迟滞和杀伤敌人,赢得时间,改善交通运输,屯集作战物资,以待后续作战部队到来进行战役反击”的作战方针。彭德怀在作战指挥上灵活多变,根据敌我态势,指示各军:“在敌优势火力下,不应死守一地不动,也不应在一个阵地堆很多部队,以避免过多过早消耗自己的力量为原则。各部可依据情况,分成数个梯队,轮番阻击,换班整补。只要我们能争取两个月的时间,后续部队即可赶到前线,新兵亦可补充到部队,作战物资也可屯集起来。第二番兵团即可接替第一番兵团连续作战。”

1951年2月16日,志愿军三十八军和五十军,根据彭德怀的指示相继向北撤至汉江北岸。李奇微立即令美、英军主力,向中朝联军阵地步步进逼,攻势更加猛烈。针对敌人进攻的特点,彭德怀指示各军应采取的防御战术是:“采取重点设防,梯次配置,扼守要点,以点制面的部署。各级实行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原则。”彭德怀将多数兵力分散隐蔽在阵地两侧或稍后。在火炮配置上则适当靠前,有层次地分散隐蔽配置,以避开敌人攻击前的炮火袭击。当敌人步兵、坦克发起攻击时,志愿军各种火炮突然集中开火,支援部队反冲击,与敌人展开近战。这样,既可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伤亡,又可发挥志愿军近战的特长。在争取到一定时间,或已无力防守时,即利用夜间主动转移阵地。彭德怀这一战术,减少了中朝联军的伤亡;同时,使敌人每前进1公里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共志愿军是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堪称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

但是,中朝联军第一线兵团连续作战,大量减员,而第二番轮换兵团还远在鸭绿江边。前线部队衣鞋粮弹均未补充,很多战士赤脚作战,这使彭德怀对当前的严重局势和中朝军队的处境愈加焦虑和担忧,他深感战场情况用电报说不清楚,16日急电毛泽东要求回京向中央面报,毛泽东复电同意。彭德怀即于18日先赴平壤附近,与金日成商谈拟定了中朝联军在“三八线”以南的作战方案:西线汉城方面,力争沿汉江北岸抗击时间越久越好;东线横城方面,集中三十九军、四十军力争在运动中歼灭南朝鲜两个师和美军一部,以推迟敌人进到“三八线”的时间。19日,彭德怀回志司电邓华速回志司主持全面工作。

2月20日晚,彭德怀带两名参谋、两名警卫员,乘两辆吉普车,冒着敌机的轰炸,连夜向北疾驰,21日晨到达安东,聂荣臻派来的专机已在机场等候。11时,飞机降落在沈阳机场加油,时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的郭瑞乐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看到彭总很疲劳,请他在机场休息室休息一会儿,他说:”我不累,你们别管我!‘他不进休息室,既不吃饭,也不喝水,就一直站在飞机旁,等着飞机加完油,即刻向北京飞去了。“

21日午后,彭德怀在西郊机场下了飞机就乘车赶赴中南海,不巧毛泽东当时住在西郊玉泉山静明园,彭德怀又命车折返西郊。当他急急进入静明园时,毛泽东正睡午觉。秘书和警卫人员劝他等一等,彭德怀面­色­严肃,大声说:“我有急事要向毛主席汇报!”他不顾警卫的拦阻,推门而进,将毛泽东唤醒。

毛泽东事先已收到彭德怀要回京的电报。立即起床,一面穿衣,一面打趣说:“只有你老彭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闯进来提意见。”毛泽东得知他还没吃午饭,说:“你必须先吃饭,你若不吃饭,我就不听汇报。”彭德怀只好到食堂匆匆吃了几口,回来即向毛泽东详细汇报,说明从敌我现实情况分析,朝鲜战争不能速胜。彭德怀说:“我军现在是出国作战,与在国内作战突出的不同之处:一是兵员补充不能取之于敌。抓到的敌人俘虏不能补充自己,也不能就地动员朝鲜青年参加志愿军。现志愿军伤亡很大,得不到及时补充,战斗力已越来越削弱。二是敌机轰炸,道路、车辆毁坏严重,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即使缴获了敌人的装备,因缺乏技术人员,不能使用,几乎全部被敌机炸毁。三是部队越过‘三八线’作战,正是严冬季节,朝鲜东西两面是海,寒风袭人,东线更冷,战士衣服单薄破烂,有的连鞋袜都没有,大量生病和冻伤。四是几十万志愿军既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更得不到新鲜蔬菜,断炊现象经常发生,指战员靠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营养不良,体力下降,许多人得夜盲症,严重影响作战行动。我们现在一无空军掩护,二无足够的高­射­火炮,运输车辆大部分被中途炸毁。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一个多月共损失汽车780多辆,真正能够送到前方的物资粮食为数很少。我们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的交通运输,是无法坚持长期作战的。”毛泽东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困难处境很关心,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彭德怀在追述这次谈话时写道:“这次主席给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个明确的指示,即‘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这就有了一个机动而又明确的方针。”

最后,彭德怀十分不安地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经过和处理情况。在毛岸英牺牲的当天(1950年11月25日),志司即将这次不幸事件电告中央军委。其时,毛泽东身体欠佳,又忙于国内外重大事务,周恩来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1951年1月2日,才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送给毛泽东和江青看,并附一信安慰说:“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立纪念志愿军烈士墓碑。”

彭德怀十分内疚地对毛泽东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毛泽东沉默一阵慢慢抬起头来,反而宽慰彭德怀:“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现在美国已使用在朝鲜战场上的各型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2月24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彭德怀一起召集军委各总部负责人在总参谋部开会,讨论各大军区部队轮番入朝和如何保障志愿军物资供应的问题。彭德怀介绍了志愿军面临的严重困难,要求国内各方面想办法大力支援前线。讨论到具体问题时,有些人强调国内机构刚刚建立,许多问题难以落实。彭德怀本来就为前线的供应不继焦急不满,会前苏联军事顾问表示不能派空军掩护志愿军的交通线,更使彭德怀十分失望。此时,会议又出现这个情况,彭德怀十分恼怒,猛地站起来,把桌子一拍,说:“这也困难,那也困难,就是你们爱国,难道志愿军不爱国!你们去前线看看,战士吃的什么,穿的什么!伤亡那么多人,他们为谁牺牲?现在既没有飞机,火炮又很少,后方运输根本没保障,粮食服装运不上去,又饿死、冻死了很多战士,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彭德怀火冒三丈,会场气氛骤然紧张,主持会议的周恩来,虽大度维持,会议还是不欢而散。②会后,周恩来连续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对加强志愿军第一线兵力和后方供应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即凡国内的部队,都要轮番到朝鲜作战。一则替换第一线部队休整,二则锻炼部队,提高全军现代化作战指挥能力。会议决定,将刚改装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调到朝鲜北部掩护后方交通线,再向苏联购买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调用国内各种物资大力支援前线,由几个大城市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和罐头食品;号召国内各行各业增产节约和捐款购买飞机大炮。这些措施对减少志愿军的困难,增强战斗力起了巨大作用。

彭德怀在北京停留的一周内,除和毛泽东、周恩来商谈决策重大问题外,又和军委各总部负责人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日夜奔跑,十分紧张,本来已经消瘦的身体更显疲劳消瘦,毛泽东见状要他在北京休息几天,因前线正紧张,彭德怀仍于3月1日匆忙离京。当天,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明志愿军在朝鲜作战中所面临的严重困难,要求苏联方面尽快派空军掩护中朝军队后方运输线。3月5日,斯大林复电同意派2个驱逐机师和3个高炮师参战,并同意给中国增供6000辆汽车的合同。

彭德怀离京后,从3月1日至3日,周恩来夜以继日地召开一系列会议,将所定各项措施迅速部署完毕。3月3日即将具体落实方案电告彭德怀和高岗。彭德怀对周恩来惊人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大为佩服。

彭德怀在沈阳和安东两地与军政领导人研究了落实中央各项决定的措施后,于3月5日晚乘吉普车返回朝鲜。这时,正值入朝的第十九兵团后续部队也沿公路向南开进,人车拥挤,凡遇阻塞时,彭德怀就命令司机在路旁停住,让部队的车开过去,说:“部队是开到前线打仗的,应让他们先过去,以便争取时间休息和作进攻准备。”他坐的车沿途挤来挤去,走走停停,随行人员万分担心,彭德怀则借机观察。他看到后勤各分部在沿途建立了许多对空监视哨,发现敌机就打信号弹,汽车立即闭灯躲避,大大减少了损失。彭德怀高兴地说:“我们没有飞机,这个土办法也能减少很多损失呀!有了困难就要发动群众想办法,这也是我军历史上好传统咯。”

3月9日晨,彭德怀回到上甘岭志愿军司令部,还没有来得及脱大衣吃早饭,邓华、朴一禹、解方等就来报告:敌人已自7日开始,集中20多万兵力在几百架飞机支援下向联军阵地发动了代号为“撕裂者行动”的攻势,并于当日晚分两路强渡汉江。彭德怀一手拿着警卫员送来的烤馒头­干­,一手端着杯茶水,站在地图前,边听边看。他分析,这次“联合国军”是企图从中朝联军阵地中间突破,迂回包围,重占汉城,进而向“三八线”以北推进。当即决定各军于3月10日后撤,缩短供应线,等待后续部队,吸引敌军深入进至中朝联军歼敌的有利地区,然后对敌实施战役反击。

“联合国军”全线进攻后,中朝军队几十万人物资粮弹供应仍未得到改善。3月11日,彭德怀急电周恩来说:“敌7日又开始全线进攻,为缩短我军防线,决定放弃汉城,采取运动防御,保持有生力量。现运输情况未改善,部队仍经常断炊吃不上饭,就地筹粮亦不可能。而敌方空军又有增加,我空军如不能相应掩护交通运输,此种困难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这将影响有决定­性­的下一战役。”

3月14日,中朝联军被迫撤出汉城。朝鲜人民军中一时思想波动,彭德怀特邀朴一禹谈话说:“我在一月间曾对金首相谈过,我们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是能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只有消灭了敌人主力,才能得到城市,请你转告各军团领导,让他们对人民军指战员做些宣传解释工作,以稳定情绪。”

中朝联军撤出汉城,彭德怀预料在国内也会产生震动,他身为中朝联军司令员,同样是坐卧难宁,有时发牢­骚­说:“我们要是有足够的飞机大炮,有可靠的物资供应,能把汉城丢掉吗?可现在我们没有那样的装备呀!我早就估计到汉城是保不住的。”他在指挥所里反背着手,走来走去,想来想去,最后掏出钢笔,伏在炮弹箱子上,起草了一份绝密电报发往中央:“周总理、陈(云)、薄(一波)并高(岗):为便利消灭敌人,缩短供应线,我军已于14日撤出汉城。如敌继续前进,拟逐步诱敌进至‘三八线’以北,此一行动可能引起国内市场波动,请注意。彭德怀,3月16日9时。”

3月中旬,“联合国军”猛烈北进,彭德怀指示各军暂时避免与敌大打,以待后续部队到后进行反击。同时,按原定方案命令新入朝的第十九兵团所属3个军在南川店、兔山地区集结;第三兵团的3个军向伊川、新溪地区集结;原在朝鲜休整补充的第九兵团3个军向金化、平康地区开进。彭德怀要求各兵团各军必须于4月10日前到达指定地区待机歼敌。

这时,中央军委增调的野战炮2个师、反坦克炮2个师、火箭炮1个师、高­射­炮4个师、坦克团及后续补充兵员12万人先后入朝。

“联合国军”重占汉城后,采取所谓“磁­性­战术”——依靠机械化部队紧随中朝军队之后保持接触,以猛烈火力进行杀伤,逐步向北推进。彭德怀根据敌人进攻的特点,在给中朝联军各军的命令中强调指出:“要在宽大正面上采取重点设防,梯次配置,按预定计划依托每一防御阵地节节阻击杀伤敌人,使敌人每前进一公里,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美国后来出版的《韩战决策》一书中,谈到志愿军这种节节防御的战术时写道:“第八集团军的一些军官们认为,中国军队在防御方面比广为人知的进攻方面­干­得更出­色­一些。他们很善于隐蔽和伪装,一个整师的部队能在荒野中从我们的眼皮下消失了……撤退时他们经常在盟军主要前进路线的两侧山上留下一些小股袭击部队,这些部队常常在夜间出来捣乱,有时还给人以反攻的错觉。”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中朝联军节节阻击至3月底,战线逐步转移到“三八线”以北。“联合国军”前进到西起汉江口,沿临津江经“三八线”以北向东直至襄阳一线。历时两个多月,“联合国军”由“三七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伤亡7.8万余人,被歼人数超过了前三个战役的总和,平均每天前进1.3公里,付出900多人的代价。这时,彭德怀命令中朝联军坚守阵地,不准再后退一步,以争取时间,掩护第二番兵团向进攻地区集结,准备对敌发起反击。

由于中朝联军顽强阻击,“联合国军”在难于前进的情况下,对于是否再次越过“三八线”以及用何种方式结束朝鲜战争,又发生争论。英、法等国政府,认为此时正是结束朝鲜战争的有利时机,提出在“三八线”建立“事实上的停火”,谋求同中、朝两国通过谈判,结束朝鲜战争。在美国也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战略应是“欧洲第一,亚洲第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即主张在朝鲜战场上如恢复到战前双方的态势,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自恃拥有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和海、空军支援,坚持以武力建立“统一的朝鲜”。3月24日,麦克阿瑟发表了一项违背五角大楼原则的声明,声称:“如果联合国决定改变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而作的容忍的努力,把我们的军事行动扩展到中国的沿海地区与内陆基地的话,肯定会使赤­色­中国在军事上面临迅速崩溃的危险。”麦克阿瑟还主张派遣空军轰炸中国沿海城市和内陆工业基地,鼓励台湾蒋介石反攻大陆。

杜鲁门听到麦克阿瑟的声明后大为生气。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在其回忆中写道:“麦克阿瑟将军擅自发表的声明,拆了总统的台,激怒了我们的盟友。”①4月6日,杜鲁门紧急召集白宫高级顾问马歇尔、艾奇逊等对麦克阿瑟的声明进行了深刻讨论。马歇尔等一致向总统建议,立刻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杜鲁门以后写道:“麦克阿瑟这一举动逼得我无可选择,我再也无法容忍他的抗上行为了。我认识到我本人除了解除这位国家的最高战场指挥官外,没有别的选择……”② 1951年4月11日凌晨1点钟,白宫新闻秘书肖特召见白宫记者团,散发了杜鲁门总统致麦克阿瑟一份非同寻常的文件:“我以总统和美军最高统帅名义,非常遗憾地免去阁下驻日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远东美国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请阁下将指挥权移交给李奇微将军并立即生效。”① 这则消息首先通过无线电广播于11日中午到达东京,并以特急新闻在全日本广播。“这时麦克阿瑟正在他的官邸招待客人共进午餐。他的秘书锡德·赫夫满脸愁容,眼泪汪汪带着这撤职的消息来到餐厅门口,立即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了麦克阿瑟的妻子,然后她走在餐桌旁轻轻拍了拍她丈夫的肩膀,俯下身子悄悄地将这灾难­性­的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麦克阿瑟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呆滞了,他像石雕一样地沉默。随后,赫夫亲自拿着正式命令送给他的将军”。②“麦克阿瑟接过命令,立刻目瞪口呆无言可谈”。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身任高级统帅,名扬天下的“常胜将军”,不得不灰溜溜地返回美国,结束了他50多年的军事生涯。彭德怀得知麦克阿瑟被撤职的消息后说:“麦克阿瑟年已70高龄,吃了败仗就发疯,早该回家养老了,看来杜鲁门要比他明智些。”

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是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他已觉察到要从地面进攻占领朝鲜全部领土是十分困难的,妄想组织两栖作战部队企图在中朝军队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进到北纬三十九度线,在朝鲜半岛蜂腰部(东起元山西至新安州)建立新的防线。李奇微认为,这条横贯朝鲜半岛只有170公里的狭窄地带,进可攻,退可守,又是朝鲜北部的腹地,占领这一线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均为有利。为实现这一企图,李奇微命令美空军机群对中朝军队后方交通线、物资囤积地和军队集结地域进行猛烈的轰炸;命令美海军对朝鲜北部东西海岸岛屿进行侦察袭扰和炮击;计划从日本及美国本土增调部队到达朝鲜。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第一线地面作战部队(不含勤务部队)增加到约40万人。

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是美国西点军校的优秀生,被美国人称为“战场上的风云人物”,他的企图虽比麦克阿瑟高明,但志愿军对他的计划也早有预料。在麦克阿瑟还未被撤职之前,彭德怀即在志愿军党委扩大会上分析说,敌人可能在我侧后登陆,我军应准备在4月下旬、最迟在5月上旬对“联合国军”实施大规模的反突击战役,打破敌人的登陆企图。

彭德怀原设想继续诱敌深入一步,但敌人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发现志愿军第二番兵团已到达朝鲜前线,遂令各路进攻部队逐步停止攻击,迅速构筑工事,准备抗击中朝联军的进攻。至此,长达两个多月的第四次战役以“联合国军”停止攻击而告结束。这次战役中朝联军歼敌7.8万人,自身伤亡5.3万余人。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