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省委大院 > 长篇职场原创全文连载

长篇职场原创全文连载

回到姑姑家里,吃过晚饭,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他觉得,不能这样无限期的等下去了,自己是不是再到三川市碰一碰,那里是自己老家的地委所在地,毕业生不多,尤其是自己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说不定会有好的机会的。

主意已定,第二天早上,他就买了车票,回了三川市。

三川市,说是市,其实也就是个大一点的县城的规模,前几年刚从县改的市,因为是地委和行署的所在地,比其他的县发展的好一点,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也确实不怎么样,王志远对它从来就没有好印象。整个城市横七竖八的摆着几条街道,楼房破破烂烂的,大都是五六层高,稍有的几幢高一点的新建筑,矗立在城市的中央,算是有了一点现代的气息。搁在以前,王志远是从来不把这样一个地方看在眼里的,他以为自己离这个城市已经非常遥远,无论如何,自己总不至于到这样一个城市生活吧!他不知道,等真正走出了学校的大门,来到社会上,面对基本的生存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他要想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也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仍然需要很大的运气才行。

三川市里他也有一位老乡,在地委的一个部门工作,姓于,是爸爸单位的同事王叔叔的一位好朋友。王叔叔中等个子,体态微胖,慈眉善目,一看就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让人容易接近。从小他就对王志远格外关照。在初中上学时,王叔叔的宿舍和王志远所住的爸爸的宿舍是隔壁。最吸引王志远的是,王叔叔屋子里有一箱箱的文学书籍,他只要想看,就可以随时从王叔叔那里借过来,但因为学习紧张,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看课外书。据王志远观察,王叔叔在当时的乡供销社里,属于为数不多的爱读书的人,身上有一种别人不具备的气质,这让王志远对他也印象很好。

后来王叔叔调到了县城里,做了县烟草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暑假里,王志远总是要见一见王叔叔,通融通融感情。王叔叔一见王志远,都是非常高兴,全家人也没把他当外人看待,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对于自己的工作,王志远也曾和王叔叔商量过,说自己万一回来,好安排不好。

王叔叔说,没问题的吧,凭你的文凭,找个好工作还是没问题的,但是得找人,地区那里我有点关系,你于叔叔在地委,我们俩是多年的好朋友,我先给他讲一讲,到时候给你­操­­操­心。

王叔叔和于叔叔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这个王志远知道,爸爸曾给他讲过。爸爸说,你王叔叔这人特别够意思,为人过得硬。当初你于叔叔为了复习考大学,吃住都在供销社,就住在你王叔叔的宿舍里,两个人从来就没有讲过你的我的,亲兄弟也不过处到他们这样子吧。你于叔叔也争气,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下乡,做了乡­干­部,因为表现突出,不几年就被选拔到地委了。

王志远和于叔叔虽然还从没有见过面,但凭感觉,他相信,只要找到于叔叔,说出自己的情况,他是一定会帮忙的。

车到三川市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钟。下了车,他问了一下路,知道那个单位离车站并不远,走路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于是他决定走一下路,顺便熟悉熟悉这个城市的街道。这时候,正是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好在路两边有梧桐树,遮蔽了阳光,还可以走得下去。到单位一问,门岗说:“你找于主任啊?那边办公室里就是。”

王志远于是走到一间办公室前,看到门虚掩着,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办公室主任”五个字,估计于叔叔的职务就是办公室主任了,于是轻轻地敲了三下门,里面传出来一声:“请进!”

王志远推开门,走了进去,就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在办公桌旁抬起头来,上下正打量着他。

王志远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声:“请问你是于叔叔吧?”

正在办公的男人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狐疑的看了他一眼,问:“你是——?”

“我叫王志远,是南岸村的,是王叔叔让我来找你的。”

“啊,知道知道,你就是那个考上了z大学的是吧?”

“是我。”王志远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于叔叔忙站起来,给王志远倒了杯水,顺便问了一句:“怎么样?你的工作找好了吗?”

“还没有,于叔叔,这不,我来就是想让你帮我问问,看地区这里有没有好单位还要人的。”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政治学。获得了法学士。”王志远说着,把自己的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了自己的**书和学位证书,恭恭敬敬地交到了于叔叔手里。

于叔叔拿在手里,翻了一下说:“报社你愿意去吗?”

王志远问:“哪家报社?”

“就是我们地区的日报社,我听说那里正在招人,我和他们的总编、副总编都是好朋友。但不知道他们招满了没有,我先给你问一问吧。”于叔叔说。

王志远说:“那太麻烦您了,只要他们要,我愿意去,我从小文章就写得挺好的,到报社去,也符合我的个­性­。”王志远想也没想,就先答应了下来,他像突然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现在太需要机会了,况且他已经输不起了,他不想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于叔叔说:“你先坐着,我打个电话,帮你问问。”说着就拨通了一个号码,在电话里和一个人聊了一会儿,就挂断了,告诉王志远说:“还有机会,他们还在招人,你马上写个自我介绍,把**和学位证给我,我争取下班之前给他们送过去,下午他们领导就要开会,研究进人方案了,你再晚一天,可能就没机会了。赶快!”说着立即从桌面上找出一本稿纸和一支笔,交给王志远,说:“写吧,一张纸就够了,简单点。”

王志远这一段写过不少的简历了,所以轻车熟路,几分钟就写好了。于叔叔拿起王志远的证书和写好的简历,说:“你就在办公室里等我,我马上就回来。”说着就走出了办公室,去了报社。

大约十几分钟过后,于叔叔回来了,他看了看表,已经十二点了,就对王志远说:“走吧,我带你吃点饭去。”

王志远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说:“还是我请你吧,于叔叔,你一上午都在忙我的事,我总得表示一下吧!”

于叔叔说:“你还没有上班,哪来的钱,花的都是你爸的,等你上了班,再说吧。”说着话就带着王志远向外走。这时候又来了两个人,都是于叔叔的同事,一个胖的,一个瘦的,于叔叔看到他们,就招呼着一起,去了一家烩面馆,要了四个菜,有大盘的牛­肉­,几**啤酒,每人又要了一大碗烩面。

三川这里的人,习惯吃凉拌熟牛­肉­,牛­肉­都是腌好的,红红的,拌上葱花、香菜吃,是本地的美味。还有那大碗的 烩面,配的都是白浓浓的羊­肉­汤,香气扑鼻,吃着家乡的饭菜,王志远觉得今天的饭特别的可口。

还没有吃完饭,王志远就站了起来,掏出钱包,从里面拿出一沓钱,准备付账。于叔叔忙一把攥住他的手,说:“你不要管,你不要管,我来。”

其他的两个同事坐着没动,他们对王志远说:“坐下吧孩子,让你于叔叔先掏吧,等你上了班,挣了钱,再报答你于叔叔不迟。”王志远只好坐下来,看于叔叔付了账,四个人继续吃。

下午一点钟的时候,饭吃完了,一行人就回了办公室,于叔叔就躺在了他办公室里的长沙发上,睡了一个多小时。王志远就坐在他的藤椅里,翻杂志,消磨时间。

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反馈消息回来了,研究通过了,王志远顺利地通过了报社领导的集体研究。报社的张副总编打电话给于叔叔,让他去帮王志远取回证件,一个星期以后就可以正式报到上班了。

于叔叔说:“好了,你的事情我给你办成了。去报社也不错,他们正在盖办公楼,马上肯定还要盖家属楼,你去上了班,很快就可能分一套新房子。”

一听能分上房子,王志远就更加心动了。一套新房子啊,这是每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啊!在北京的同学虽然牛,但一般都是工作好多年了,才能有一小间房子,或者几个同事同住一套房子,有的甚至是几对夫­妇­,同住一套房子,这叫“合居”,小说里描写过,王志远看过这样的小说,那是一个龌龊啊。虽然回的是小地方,但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这怎么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了。王志远已经打定了主意,就进这家报社了。

王志远又问于叔叔:“那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

于叔叔说:“你先回去,让你爸来一趟吧,到这里请一下报社的梁总编和张副总编,这个事情就算是完全定下了。你再去一趟省城,把你的关系转到我们地区的人事局,然后就办到报社去,先入了编,占住编制,这个最重要。现在各个单位,编制都很紧张,谁先进就是谁的,先请一下人家总编,也是应该的,今后你的事情就好办些。”

王志远想想也是,三川这边,都是这个规矩,人家总编副总编的,在当地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许多人想请还请不到呢,现在给你办了这么大的事,不请一下,也实在说不过去,这是必要的礼节。

王志远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现在坐车回清水县县城,还需要两个多小时。从清水到乡下的老家,又需要三个多小时,还有一段土路,又要走上半个小时。就是勉强赶上了汽车,等回到了家里,也已经是夜里了,这很不安全。王志远只好决定在三川市住一个晚上,等第二天早上再走。

晚上下班后,于叔叔就骑上自行车,带着王志远,到了家里。路上于叔叔又买了几样熟食,王志远争着要掏钱,于叔叔还是没让。按当地的规矩,第一次到别人家里做客,是不能空手的,王志远就到了家属区的商店里,掏钱买了一箱饮料,搬着上了楼。于叔叔看劝不住他,只好说他:“你这个孩子,今后再不能这么客气了,往后你在这里上了班,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于叔叔家住在二楼,是个两居室,到家里才知道,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岁的样子,一个还小,只有三四岁,都长的眉清目秀,非常可爱。看家里来了客人,两个小朋友都非常兴奋,叫着王志远“大哥哥,大哥哥”的,双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于婶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皙,一看就是个知识女­性­,王志远问过后,才知道,于婶在地区医院工作。

看了一会儿电视,于婶就把饭菜端了上来,于叔叔又打开两听啤酒,招呼王志远喝酒。王志远找了一个玻璃杯子,倒了半杯,算是意思了一下。

吃过饭已经八点多了,于叔叔又骑上车,带着王志远,到了地区饭店,要了一个床位。因为也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没有必要要包间的,那样价钱要贵一倍。于叔叔掏出钱包,要交房费,王志远说什么也没有让他再掏,自己交了钱。于叔叔特意到房间看了看,才放心的离开。王志远送他到门口,看着他骑上自行车,渐渐远去了,才回来休息。躺在床上,王志远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工作说解决,就这么顺利的解决了,一切都像是做梦一样。他想第二天的打算,明天一早回县城,就是顺利,赶到乡下的家里也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往回赶肯定是来不及了,又要在家里住一个晚上,还不如到县城里直接找到王叔叔,他见多识广,一看就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手里又管着单位的小车,可以带着车到地区跑一趟,方便办事不说,也有面子,自己也少跑了上百公里的冤枉路。最关键的,他和于叔叔是铁哥们,于叔叔之所以帮自己那么多,其实这都是看他的面子。要不然素昧平生,人家哪里会那么热情!王叔叔第一次出面,大家沟通也方便。

于是第二天王志远就直接回了县城,找到王叔叔,把自己找到工作的情况说了一遍。王叔叔一听他的工作找好了,自然非常高兴,到地区请客的事,他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就在单位要了一辆小汽车,从自己的办公室里又拿了四五条高级香烟,放到车上,准备吃饭的时候给大家抽。

于叔叔早提前订好了饭店,和张副总编约好了地点。梁总编因为还有别的应酬,也在这家饭店吃饭,答应吃饭的时候会过来坐一下。

十二点十分,张副总编按时来到了包厢。王志远看他,高高的个子,胖胖的,国字脸,浓眉大眼,声如洪钟,一看就是个非常痛快的人,喝起酒来更是毫不含糊,王志远判断,这是一个正直、好爽的人,有这样领导的单位,实在是不错的。

大约又过了半小时,张副总编出去,领着一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走了过来。他也是高高的个子,头发有些稀疏,但脑门发亮,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浑厚有力。他一进包厢,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挨个和大家握了一下手,在正中留好的位子坐下。王志远知道,这就是那位报社的梁总编了,报社真正的一把手,于叔叔忙起身给他倒酒,王志远忙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面前的茶杯里的冷茶倒掉,续上热茶水。

在整个的过程中,王志远都感到梁总编锐利的目光在打量着自己,从对方的目光中,王志远觉得,他对自己这个新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都是相当满意的。梁总编喝了王志远倒过的茶水,又喝了王志远敬过的酒,对王志远说:“小王,不错。今后好好­干­吧,争取当名编辑、名记者,报社的办公楼马上就盖好了,我们马上就要盖家属楼,你们新来的,每个人都有一套的,报社有广告收入,我们的报纸扩版以后,广告会增加,我把你们的奖金发的高高的,今后在地直机关,谁也比不上我们!”

王志远心里更是像吃进了一颗定心丸,不住地向梁总编和张副总编表示了自己的感谢。呆了十几分钟,梁总编就告辞了。

这次午饭吃了将近两个小时,白酒也喝了三四**,看看差不多了,张副总编说:“酒也喝好了,饭也吃饱了,怎么样?今天就先这样,中午回家再休息一会儿,下午还要上班。”

于叔叔看该做的也都做了,该达到的目的也都已经达到了,就说:“好吧,下次再聚,孩子今后就交给你们两位老兄了,该批评的批评,不要客气,自家孩子,千万别护着,那样他就不能进步了。”

张副总编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咱们兄弟,你还跟我客气!放心吧,我会关照的!小王不错,一看就是特别灵­性­的人,好好­干­吧!”

于是酒场才散了场。王志远大致算了算,这顿饭需要好几百块钱吧,都是王叔叔埋的单,回家要把这个情况告诉爸爸,让他记住这大人情,等王叔叔的儿子女儿结婚的时候,把这个人情想办法还回去。

送走了张副总编,于叔叔回了办公室,王叔叔和司机回了县城,王志远到了车站,坐了去省城的公共汽车,他要到省里的“大分办”,把自己的关系派遣到地区人事局的“大分办”,争取早办到报社去。

车到省城里,已经是晚上,王志远又到姑姑家住了一夜,他告诉姑姑,自己已经在地区报社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姑姑听了,也很为他高兴。第二天一早他又去了“大分班”,这里到处还是办手续的大学生,王志远特意在路边的烟摊上,买了一包省城里公务员比较流行的名烟,进了办公室,就悄悄地放在了人家的桌子上,对一个工作人员说:“我已经在三川日报社找到了工作,请把我的手续派到我们地区去。”

那男人看了他的派遣证,然后就站了起来,走到一个文件柜前,在里面扒了一会,找出了王志远的档案袋,在上面盖了章,开了一张新的派遣证,就把档案袋和派遣证交到了王志远手里,要他自己带着,到所在地区人事局报到。

这些东西,都是要命的东西,一旦丢失,那麻烦就大了,不仅短时间内入编的希望会成了泡影,到时候不知道还要求多少人情,跑多少冤枉路,花多少原本就不必要花的钱,才能弥补过来,这样的低级错误,千万不能犯。所以拿着这东西,王志远连在省城里吃午饭的心情都没有了,他怕万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粗心大意了一下,就把自己的档案弄丢了,这东西现在带在身上,对于他简直成了定时炸弹了。他现在就想着一件事,尽快赶回去,把档案交到它该去的地方,这样自己的心情才能完全放松下来。于是他就直接去了省城的长途汽车站,顺便在小卖部里买了一**水、一个面包、几根火腿肠,就坐上了去三川市的长途汽车。在路上颠簸了五个多小时,终于在下午四点,赶到了地区人事局的“大分办”。

这里也是人满为患,走廊上到处挤满了学生,男男女女、三三两两的都在交头接耳,脸上大部分都是焦急的表情,看着他们,王志远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毕竟到了地区,报社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单位了,从离校到现在仅仅用了一个多星期,自己的工作就找到了,比着这些同龄人,他们还在焦急中等待自己的命运,知足吧,王志远想。

排队又等了半个小时,才轮到王志远。王志远把自己的档案材料交上去,一个男的工作人员头也不抬,直接就盖了章,在一个本子上登记了一下,然后站起来,放进一个档案柜里,看也不看王志远一眼,就开始办下一个了。

王志远鼓起勇气,问了他一句:“报社已经同意接收我了,我下星期就可以上班了,能不能把我的手续尽快派到报社去?”

工作人员还是头也不抬,看也不看王志远一眼,就说了一句:“叫你们的人事科长来办。”

王志远看他这个态度,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是没办法把自己的手续办到报社去的。报社的人事科长,自己现在还没有正式上班,更不认识是哪一个,于是只好等上班后再做打算。想到这,他只好笑了笑,说了声:“谢谢您了,谢谢您了!”就退了出来。

看看时间还来得及,他就坐上一辆去县城的客车,一个小时后,就回到了县城里。天­色­已晚,这个时候回乡下的老家,显然已经不合适了,他只好又来到王叔叔家里。

对于他这样的不速之客,王叔叔家里的人也已经习惯了,王婶正在忙着做晚饭,王叔叔还在单位,没有到家。一看他来了,王婶立即给王叔叔打了电话,告诉他王志远来了。一会儿王叔叔就回来了,自行车前面的篓子里,放了几样熟食。吃饭时,王志远看到,又是啤酒、饮料、烧­鸡­、牛­肉­摆满了桌子,这一家人哪,什么时候对自己都是这么好,王志远觉得,这或许就叫缘份吧!

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吃过早饭,王叔叔看单位的一辆小汽车正好有空闲,就安排司机,让他送王志远回老家,免得他坐那些专跑乡下的公共汽车,又破又脏。小汽车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把王志远送到了家里。

回到家里,王志远把找到工作的经过前前后后向爸爸说了一遍。看儿子的工作很快就有了结果,况且很满意,爸爸也很高兴,决定到上班报到的那天,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顺便感谢感谢于叔叔。再说了,自己的儿子到时候住哪里,现在还没有定下来。要是报社还不给房子,就要自己租房子,到时候少不了的要买床和简单的用具,儿子刚毕业,他也不懂这个。报社的梁总编和张副总编的家里,无论如何也是要去一趟的,花多少钱那在其次,有多少人想花,还没有这个机会呢!这关键就是个礼节,表示表示对人家的谢意。儿子今后就在人家手底下­干­事,好多地方还要人家关照,做父母的,连面都不露一下,招呼都不打一个,显得的也太不懂规矩了。父亲年轻时因为给供销社采购货物,常年在外面奔波过,走南闯北的,知道现在社会上办事的规矩。

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

按照约定,到报社报到的时间定在上午九点钟。因为从乡下的老家赶到八十公里外的三川市,中间要穿过几个乡下的集镇,路并不太好走,王志远算了一下,就算是坐爸爸单位的汽车,也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爸爸单位有一辆客货两用车,他早提前和司机约好了,送自己的儿子一趟。

早上五点多钟,母亲就开始起来做早饭了。王志远起来时,看到父亲已经起来了,正在准备白天要用的钱。王志远看他数了数,大约有一两千元的样子,估计差不多够用了,就放进了黑­色­的提包里。

王志远知道,这些钱都是父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父亲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也就是一百多元钱,又要维持一家人的开支,供应一个儿子读大学,一个儿子读中专,也是紧张的不能行。好在父亲能­干­,在外面经常做点自己的生意,赚了一些钱。母亲更是省吃俭用,喂牛养­鸡­,卖粮食卖树木,每年也积攒一些钱。可能他们也早早预料到了,自己的儿子毕业后,还要花一笔钱找工作,他们早就有所准备。

听到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王志远就知道爸爸单位的汽车到了,一家人连忙迎了出去,招呼司机小林到家里一起吃饭。匆忙吃过饭后,王志远和母亲打了个招呼说:“妈,我上班去了,别挂念我啊,我能挣钱了,别为我担心了啊!我星期天有时间,就回来看你。”说着抱了抱母亲的肩膀。

母亲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眼圈的边上红红的,声音哽咽着,用肩头的白毛巾一次又一次的擦着眼睛。王志远已经习惯她这个样子了。每次回家,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是这个样子的。儿子就是她心尖上的­肉­,她希望每天都能看到儿子,但又怕儿子呆在家里,耽误了前程,眼睁睁的看着儿子又不在身边了,她就情不自禁的伤感。王志远知道,自己长这么大,母亲在自己身上,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估计比在两个弟弟身上,加在一起还要多。不是母亲偏心,而是她敏感的心,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折腾了。

在自己出生之前,母亲曾经生过两个儿子,但都莫名其妙的得了急病,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几个月大小,就夭折了。从此以后,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医生也看不出来是什么病,就是心脏跳动的厉害,浑身没有力气,下不了床,这样就在床上躺了一年有余。估计是心情不好,伤心过度造成的。以后心理调节了过来,才陡然之间恢复了常态。

王志远出生后,母亲满腔的心情,都扑在儿子身上 ,生怕儿子再有个闪失。父亲告诉王志远,因为发烧,王志远有几次突然烧的翻了白眼,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是瘫软在地上,话也说不出来。儿子病了,医生看过后,吃过药,她就没日没夜的把儿子抱在怀里,像傻了一样,整天不吃不喝,­干­坐着,也不说话,更不会吃饭。家里人劝她吃饭,她摇摇头,说不知道饿。直到王志远烧退了,恢复了常态,她才开始下床、洗脸、吃饭。

小时候家里生活不富裕,好吃的饭菜毕竟是有限的,炒了一盘­鸡­蛋,几个儿子每人都吃了几口了,劝她吃一口, 她从来都舍不得动筷子。后来生活好了,可以炒几个菜吃了,她也是等儿子们吃饱了,吃够了,才动筷子。她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干­活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力气。为了养活三个儿子,为了­操­持这个家,她从来就是无怨无悔,没见过她因此发什么牢­骚­,对生活有什么怨言。

王志远每每想到这些,就感到非常对不起母亲,从出生以来,就让他为自己**那么多的心。现在儿子长大了,就要上班了,她还是放心不下;但同时,王志远的内心里也感到特别幸福,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母亲爱着自己,自己就是她的命根子,自己活着,也就有了另外的意义,为了母亲的期望,自己也要争气,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不让她再为自己担心受怕。

提着行李,放到车子里的座位上,王志远坐了进去。车子发动后,王志远又冲母亲摆了摆手,他看到母亲就站在家门口,也冲着儿子摆了摆手。不用看王志远也知道,她会一直看着车子走远,直到完全看不见为止。上初中时,王志远每次要回学校去了,母亲都是静静地站在家门口,看着他骑着自行车,渐渐远去了,人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完全看不见了,母亲才会转回头,做别的事情。

车到三川市的时候,已经快九点钟了。找到了地委大院,王志远就下了车,交代自己的父亲先去于叔叔的单位等着,自己一个人就在门岗上登记了一下,问了一下地委宣传部会议室的具体位置,就走了进去。在地委办公大楼的一楼拐角处,他找到了会议室。王志远进去时,看到已经坐满一大屋子的人,台上的领导已经开始讲话了。王志远忙蹑手蹑脚的,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

定睛往台上一看,王志远发现,主席台上今天坐了四个人,两个认识,一个是梁总编,一个是张副总编,另外两个自己还不认识。中间靠近梁总编的那个领导正在发言,年纪大约五十岁左右,稀疏的头发,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言谈举止间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看大家都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台上的另外三位领导,都在笔记本上不时的记录着,王志远判断,这肯定是一位比梁总编官还大的领导。

这个领导的话,概括起来,说了这样几个意思。一是宣传部对报社这次进人是非常慎重的,每个人选都经过了大家的集体讨论,反复比选才决定下来的,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得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二是这次进的人,整体素质好,学历高,是地直机关从来没有过的,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名牌大学,还有两个研究生,随着这样一批新鲜血液的加入,相信我们的报社、我们的宣传系统,今后会有不一样的变化。第三,报社的明天会更好。我们三川地区拥有一千万人口,是全省最大的地区,我们的报纸只要办好了,是有广大的市场的。报社的名气上去了,社会的影响力有了,广告收入也会上去,大家的收入也会大大的提高。最关键的,我们报社的同志素质高,我们今后也要多出­干­部,向全区宣传系统输送­干­部,给大家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王志远觉得,这个领导的讲话有水平,说话实在,也在理,比在学校里那些领导的讲话强多了,太虚,联系不了实际。他讲完话,报社的一把手梁总编做了总结,他说:“刚才宣传部的袁部长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你们在座的每一个,都是经过了袁部长的亲自挑选的。”王志远到这时候终于明白过来,刚才讲完话的那位就是地委宣传部的袁部长。

梁总编接着讲话,他要求大家在报社要学好业务,把文章写好,把版面编好,争做名编辑、名记者,把报纸的质量提高上去,在全省办出名气,在做好地委、行署领导喉舌的同时,抓好业务,搞好创收,让大家的收入提的高高的,成为地直机关人人羡慕的单位。

他的话讲完后,粱总编对袁部长说:“让新来的同志都自我介绍一下吧,你也看一下他们本人,他们也可以互相认识认识。”

袁部长点了点头。

然后大家就从第一排开始,一个一个站了起来,自我介绍,无非是叫什么,原来的工作单位在哪里,从哪个学校毕业的,都­干­过什么工作。

王志远观察到,在座的大约二十多个人,绝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经历的,有的一听还是有级别的,不是这科长,就是那主任的,他们都是从别的单位调来的。像自己这样,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只有四个,加上那两个研究生,也不过六个人而已,说明自己能进来,也算十分幸运的了。这可能得益于自己那张文凭,毕竟是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回到地区里,就成了凤毛麟角了,还是能唬一下人的。

等到王志远介绍自己了,他站了起来,努力压抑住自己的紧张情绪,毕竟第一次在这么多陌生人面前说话,里面况且有几位领导,这还是让王志远感到很紧张。他脸很快的红了一下,说:“我是z大学政治系今年的毕业生,十分荣幸能够到三川日报社上班,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个机会,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业务,争取做一个名编辑、名记者,谢谢大家。”说我就弯下腰,鞠了一个躬,然后坐了下来。他看到自己这样说,主席台上的领导都频频点头,说明对他的发言还是满意的。

最后一个环节,张副总编宣布每个人的分配部门,读到王志远名字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法制部”。张副总编要求,大家散会后,要尽快去自己的部门报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