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
宏观的立意与微观的应用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国际经济重整一事上特别显著。所谓从大萧条中得到的“教训”(这个名词在40年代经常被人放在嘴边),成为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实质安排中的前事之师。美国的霸权当然已是既成的事实,有的时候,虽然改革的构想是来自英方,并由英国首先发起,但是要求众人付诸行动的政治压力却往往来自华盛顿。遇到意见相左时——如凯恩斯与美方发言人怀特(harrywhite),即曾在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imf)一事上各持己见——占上风的也往往是美方的意见。在原始的构想里,新自由主义的世界经济秩序,是属于国际新政治秩序的一部分;而国际新秩序的实现,乃是经由大战末期筹划成立的联合国。但是到冷战期间,当初联合国的原始模式开始崩溃,此时各国才依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约”(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正式成立“世界银行”(world bank)——又名“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国际组织,至今仍然存在,并在维持汇率稳定,同时也负责处理国际间债务支付平衡的问题(balance of payment)。除此之外,各国却不曾成立任何机构专管其他方面的国际经济事务(比方基本民生物资价格的控制,以及维持全面就业的国际性方针等等);即使有所拟议,往往也未能彻底实施。原本曾建议成立的“国际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最后却仅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的形式出现,只能经由定期协商的手段降低各国之间关税的壁垒,比起当初构想的规模及范围均逊色许多。
简单地说,计划这一片美丽新世界的衮衮诸公,原本打算借着一系列的经济组织来实行他们远大的构想,就这一方面而言,他们的理想算是失败了。从战火中重新建设的世界,并未按他们所想的方式运作。这个世界,并没有形成井然有序的国际体系,环绕着多边自由贸易及偿付系统生生不息地运转。美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大战胜利后不到两年便告瓦解。然而,寄托于联合国的政治理想虽然失败了,国际贸易及兑付的制度却开始发生作用,虽然与原始预期的构想并不尽然吻合。事实上黄金年代的确不失为一个自由贸易、自由资本流动,及货币稳定的时代;就这一点而言,战时计划人士的理想总算获得实现。而这方面的成功,毫无疑问,主要得归功于美国及美元在国际经济上占有的压倒性支配地位。而美元的稳定,很大一部分的功劳却要靠其与黄金维持一定的比例之赐——一直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美元与黄金固定的关系宣告破灭为止。我们切切要记得一件事情:在50年代,美国一国,便分别独占全球先进国家资本总额及总产量的60%左右。即使到了后来众人一起欣欣向荣的黄金年代Gao潮时期(1970年),美国也仍然持有先进国家资本额总数的50%,其产量也接近各国总产量的半数(armstrong,glyn,harrison,1991,p.15)。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则是另外一大主要原因。自由贸易资本经济的最大障碍——与美国人的想法正好相反——其实并不在于外国实行保护主义,却在美国本身传统的关税制度,以及美国人一心一意,务必大量扩展本国出口额的心态所致。而华盛顿当局在战时的计划专家们,认为美国出口扩张,是“达到美国全面有效就业的必要手段”(kolko,1969,p.13)。于是大战刚结束,制定美国政策的人们,便野心勃勃地打算开始大肆扩张。结果冷战开始,才迫使他们重新考虑,采取了比较长远的看法。冷战改变了他们的心意,使他们发现唯有尽快帮助未来的竞争对手加速发展,才能对付眼前刻不容缓的政治需求。有人认为,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甚至可将冷战视为推动全球大繁荣的主要动力(walker,1991)。虽说这种想法也许有失夸张之嫌。但是马歇尔计划巨额的慷慨援助,对于被援国的现代化显然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如奥地利和法国——美方的援助,对西德和日本的转型增长更有加速之功。当然,即使没有美国相助,德日两国迟早也将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关键所在,单看一个事实足矣:作为战败国家,它们既无法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自然便无须往军费的无底洞里倒钱,反而因此大占便宜。但是反过来看,美援在德日两国复兴上所扮演的角色也绝对不可忽略,我们只消问一句,如果德国的复兴必须仰欧洲的鼻息,德国经济将会变成什么模样?要知道欧洲各国就怕德国势力再起。同样的,如果美国先不曾于朝鲜战争,后不曾在越战这两次战争时期,将日本建立成它在远东的工业基地,日本经济恢复之速度能与事实上发生的状况相比吗?日本生产总值于1949-1953年间(朝鲜战争时期)能够加倍,全靠美国基金资助;13年后的1966-1970年间(越战时期),日本再度进入增长巅峰,自然更非巧合——这段时间日本的年增长率不下于14.6%。因此,我们绝不可低估冷战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虽然就长期观点而言,各国将宝贵资源浪费于军备竞赛之中,对经济自然造成了破坏性的负面影响。而其中最极端的例子首推苏联,最终对该国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同理,即使是美国,也因为强化军事力量的需要而导致经济力量的萎缩。
总而言之,战后的世界经济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运转的经济。从维多利亚中期以来,国际间各项生产因素自由移动所遭遇的阻碍,从未比现在更少过。其中只有一项例外,那就是国际间移民潮的恢复似乎异常缓慢,仍然陷在两次大战之间的紧缩状况之中——其实这也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促成黄金年代大繁荣的动力,不仅来自原本失业如今重返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更包括内部移民的大洪流——这股洪流从乡村移向都市,从农业移向工业(尤其来自高地的贫瘠地带),从贫穷地区移向富庶地区。于是意大利南部居民涌入伦巴第(lombardy)和皮德蒙特(piedmont)两地的工厂;而意大利中西部的托斯卡纳(tuscan),20年间,更有高达40万的佃农离弃了他们的田地。东欧地区的工业化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建立在大批移民之上的过程。更有甚者,某些地方的内部移民,其实根本可以列入国际性的迁移,因为当初这批外来人口初到此地,并非出于谋职求生的动机,却是1945年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被迫离乡背井远赴异地的结果。
然而,尽管存在着以上这种人口大量移动的事实,在这种经济迅速增长,劳工急遽短缺的年代里,在这个西方世界致力于资源和产品自由流动的经济体系里,各国政府的政策却汲汲于抵制移民,全力反对人口的自由移动,此番现象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通常当这些政府发现自己在无形中允许移民流入时(如加勒比海及其他英联邦地区的居民,因具有合法英国子民的身份有权在英国本土定居),便举起铁腕关上大门,断绝外来人口的移入。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这一类的移民——多数来自开发程度较为落后的地中海一带国度——往往只能获得有条件的暂时居留,以备一旦有事,可以轻易将其遣返。不过随着“欧洲经济共同体”会员国的日益增多,许多移出国也开始加入这个合作组织(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使得遣返工作日渐困难。总之,到70年代初期,约有750万人口流入发达的欧洲国家(potts,1990,pp.146-147)。但是,即使在黄金年代的岁月里,移民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到了1973年后日子转为艰难的20年里,移民问题更在欧洲民众当中掀起一股公开仇外的心理。
尽管如此,黄金年代的世界经济,却一直停留在“国与国间”(international)而非”跨国”(transnational)的活动层次。世界各国相互贸易的活跃,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甚至连美国,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国家,此刻也开始伸出触角。1950-1970年间,美国向世界各地输出的总额不但一跃而增4倍;而且从50年代起,它也成为消费产品的一大进口国,到60年代末期,美国甚至开始从国外进口汽车(block 1997 p.145)。然而,各个工业国家虽然彼此交易采购,它们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却仍然在本国之内。即使在黄金年代的最Gao潮期,美国的出口总值也不及国内生产总额的8%。更令人惊讶的是,甚至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其输出总值的比率也只比美国的比率略高而已(marglin,schor,p.43,table 2.2)。
然而,跨国性的经济活动,此时也开始崭露头角,这种趋势从60年代起尤其显著。在跨国性的经济活动里面,政治范畴的国家疆域,以及国与国的界线,不再能规范经济活动的范畴,最多只是跨国活动中错综复杂的因素之一。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一个所谓的“世界经济”开始成形,其中不但没有任何特定的国家地区与疆界领域,相反的,反而进一步为各国经济活动界定了所能施展的极限,甚至连最强盛的国家也无法逃出它的掌握。70年代中期的某段时间里,像这样一种超越国界的经济体,逐渐开始成为一股笼罩全球的强大势力。1973年后开始的危机20年里(crisis decades),这股势力不但继续发展,而且发展得愈发快速——事实上,说起这20年的重重问题,其实大可怪罪跨国经济的兴起。当然,跨国经济是与“国际化现象”的增长同时并进。从1956-1990年间,全球产品的出口比率一跃增加两倍(world development,1992,p235)。
在这股跨国之风里,共有三项层面特别明显,即跨国性的公司(又称为“多国公司”)、国际性分工的新组合,以及所谓境外融资的兴起(offshore finance)。其中又以最后一项的境外融资,不仅是跨国现象崛起的最早形式之一,也是最能生动展现资本主义经济活动逃避国家控制——或任何控制——的高明手法。
所谓“境外”一词,大约于60年代开始进入公众词汇,是用以描述企业钻法律漏洞,一种将总部在海外小国注册的逃税手段。这些大企业驻在的境外小国或领地,往往异常大方,给予企业充分自由,允许它们不必接受如在本国境内必将面临的各项限制和税金。因为到本世纪中叶,只要是正常的国家或领地,不论其立国宗旨如何致力于追逐个人利润的最大自由,此时为了全民整体利益着想,均已对合法企业的经营行为设下某种程度的控制及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仁慈大方的小国——如库拉索岛(curacao)、维尔京群岛(the virginislands)、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便在其企业及劳工法上大玩法律漏洞的高招,这种复杂却高明的手法,正合大公司的口味,可以在后者的财产损益表上制造出惊人的奇迹。因为“境外性质的最高精神,即在于将众多的法律漏洞,一变而为生机蓬勃毫无管束的企业结构”(raw,page,hodgson,1972,p.83)。当然,这种境外手法的运用,在金融交易方面可以发挥最大的功用。至于巴拿马和利比里亚两国,长久以来在船只注册上大发其财,因为其他国家商船的船主,觉得本国对劳工及安全管制的规定太过繁琐,于是纷纷前来,巴拿马和利比里亚两国政客因此获得莫大的收入。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