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南阳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柔和的秋风、温暖的日光,使人倍感舒适。这原本是南阳人出游耕作、生意兴隆的好时候,却因为处身於战乱而荒废了。
到了十月的中旬,南阳人更加的不愿意出门了。因为就在南阳的周围也出现了反莽的起义军,头领是姓刘的两个兄弟。据说这两兄弟原本就是南阳人,而且还是皇室宗亲,所以在起义之时也颇得人心,在短短的数十天时间里面就组织了一支八、九千人的队伍,这对於南阳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了。
南阳的知府扬时玄在得知了自己控制的南阳地界出现了义军起义的消息後,大为恐慌。为了防止义军偷袭南阳城,扬时玄急令全城戒严,并对所有出入南阳城的商旅、行人全都严加盘查。
这日午後,在南阳正街的一家酒楼上,稀稀拉拉地坐著十数位客人。在这些酒客当中,有一半都围在了正当中的一张酒桌的四周,听著坐在上席的一个大汉大吹江湖的各种传闻。每当他说到精彩之处的时候,连那些坐在其他位置上的食客也伸长了脖子仔细的聆听。
“哎,前不久就在咱南阳城外的十里庄有人起兵反了朝廷,你们是知道了吧?”见到周围的听客都在点头之後,这大汉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双手一挽衣袖,在酒桌上一拍,大声说道,“我来告诉你们,这起义军的头领就是前朝皇帝的亲生儿子。”
当这大汉猛然站起的时候,周围的酒客倒被他那还有几分彪悍的架势给吓了一跳。但在听到後面这句话的时候,又全都张大了嘴巴呆望著他,浑然的不明所以。
“不是吧?”
“可能麽?”
“前朝皇帝的亲生儿子?也会造反?”
“你怕是吹牛吧?”
。。。
“怎麽著?你们不相信?我告诉你们,这可是老子好不容易才打听到的。”大汉对周围酒客的不信任的表情大为恼火,把嘴一撇,伸出大手端起酒碗一口气喝光,然後将手里的酒碗往酒桌上使劲一放,就听得“啪”地一声大响,整个酒桌都在颤动。
周围的酒客们赶紧齐齐点头答道:“相信,怎麽会不相信您呢?”
大汉听到这里,刚要张嘴大笑,却突地变了脸色。
“喂,坐在窗户旁边的那一个家夥,你敢不相信我的话?”
周围的酒客也全都随著大汉的眼光向窗户那边瞧过去,立刻看到了一位衣著青衫的青年正背对著这边,观看著窗外的景色,对这大汉的吆喝根本就不理会。
大汉见有人竟敢不听他的问话,顿时觉得在大夥面前丢了面子。不由得心头火大,双手一分,拔开身前的几个酒客,几大步就走到这位青年酒客的桌前。抬起一只脚踩在了酒桌旁边的长登上,再伸手向桌子上猛地一拍,扯起嗓子大吼道:“在说你那,你这厮没有长耳朵麽?”
这身著青衣的青年酒客慢慢地回过头来,淡淡的看了大汉一眼,对大汉这副要吃人的模样毫不在意。又转过脸去继续观瞧窗外的大街小巷去了。
这气势凶凶的大汉原本想动手显示自己的威风,但是当眼前这位青年酒客看了自己一眼之後,心中的火气却是莫名其妙地降了下去,愣在挡场。心里面就觉得那充满幽怨的幽幽眼光就象一股浓浓的秋意将自己全身罩住,即感到十分的舒服,又 拈花偷心燃文觉得无比的难过。待得他清醒过来,连忙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那些原本以为这大汉会因为青年酒客对他的轻视而怒急出手打人的酒客们却大为高兴,因为对这些无事可做的酒客来说,有热闹看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然而,当他们并没有看到大汉动手,反而是看到了大汉收回踩在长凳子上的大脚,站在桌边呆了一阵又一脸惊奇地走了回来以後,酒客们又全都失望了。不过就在他们因为失望而摇头叹气的时候,又立即对大汉一脸惊奇的神色好奇起来。都想知道坐在窗户旁的那位青年酒客究竟使了什麽样的魔法,能让怒气冲冲的大汉乖乖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议论纷纷。
这大汉却是对酒客们的议论颇感不耐,大声说道:“怎麽著?你们这些牢什子在这里嚷嚷个求。想知道自己不会去瞧麽?他娘的,老子还从来没有看见过这般模样的,的。。。”不过,这大汉在自己的座位上“的”了半天也说不出後面的话,气得他端起桌上的酒碗一个劲地猛喝。
酒客们的心思被大汉没有说出来的话给吸引住了,全都望向那青衣酒客。但是却又不敢象这大汉一样上前观看。只能站在远处偷偷地观瞧。
青衣酒客却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就好象当这些人不存在似的,神情专著地独自欣赏著窗外的景色。
瑟瑟的秋风在南阳城里飘来转去,将落在大街小巷里的枯叶轻轻吹起,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来回的飞起落下,不时地发出细微的声响。竟然使得原本柔和、平淡的秋天呈现出一种凄凉之意。
看到这里的青年酒客似乎被勾起了心中的往事,慢慢地垂下头来,一边想著自己的心事,一边低声地叹著气。
就在这青年酒客垂首低叹的时候,从酒楼下面的街道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过了一会儿工夫,从远处又传来了人群嘈杂的喧闹声。
这一次,身处窗边的青年酒客也抬起头来,向窗外仔细地观瞧下面的动静。因为他听到了从远处快速奔来的人群的脚步声是非常的整齐、有序,这使得在江湖行走多年的他一听便知晓是官军。所谓江湖儿女怕官军,特别是在这战火连连的乱世更是如此。因此他不能不对大队官军的出现保持著应有的警惕。
酒楼上的酒客们也都听见了楼下的马嘶人闹的喧哗声,纷纷跑到了窗户边伸首向下观望。
只见酒楼下的大街上,正有十数人身胯战马在那里打转。而街道的两头都有官军急急地朝这里赶过来。
这些马上的十数个壮汉见所有的退路都已经被官军堵死,难免就显得有些慌乱。只听其中的一个青年大声说道:“大夥儿全部下马,咱们都到这酒楼上去暂避一时。”
“二公子说得是。”
“大夥赶紧下马上楼。”
其他的人立即随声附和,纷纷从马背上面跳将下来,认准了酒楼夺门而入。
楼上的酒客立即听到了楼下面的小二大声地招呼著这些人。
“哎,各位爷来啦,里边请,里边请。”
紧跟著就听见了一阵脚步声顺著楼梯、从楼下一直响到了楼上。
所有的酒客全都望著那楼梯口,想看看这些被官军追得到处乱窜的是些什麽样的人。连那位青年酒客也不例外,转过脸来静静地注视著楼梯的出口,静待这群人的出现。
,!
此文与本书无关,大家勿进
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罗马,本是起源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30年,以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普托雷迈奥斯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流传后世,更起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
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大军力,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主要介绍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罗马军制的变迁,供大家参考。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
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
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
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
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
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特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
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玛里乌斯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灭共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