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吕翁享有“今日大仲马”之美称,他的历史系列小说以美男子菲力普及其后裔的宫闱秘史为题材。这一时期属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法国人来说已相当古远,而且留传下来的史料并不多。作家凭借想象和虚构来补充史料与传说的不足,描绘宫廷的淫乱和罪行,令人触目惊心。德吕翁叙事生动,文笔流畅,颇有大仲马的遗风。
尤瑟纳尔是另一类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这类历史小说以家史回忆的形式出现,或者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背景。对于尤瑟纳尔来说,“古代是她的祖国。仿佛她是在十七世纪长大的,希腊文词根和拉丁句子属于她所受教育的范围。尤瑟纳尔的主要作品是写家史:写她母亲的家史——一个土地小贵族之家;则写父系家史。这是一种特殊的小说,它把想象、历史和家庭纪事熔于middot炉,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创造,有别于一般的历史小说。
此外,二十世纪的历史小说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农民起义和无产者的斗争作为题材的作品数量不少。沙布罗尔就是这样一个善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其中,讴歌了巴黎公社的英勇斗争。可见二十世纪法国历史小说题材的多样化。
发展之六:由于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数量空前增多,尤其在两次大战期问及以后,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类作品基本上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在内容上,除了抨击侵略者的残暴和讴歌爱国主义与1870年普法战争后出现的文学作品相同以外,二十世纪的战争文学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谴责战争的不人道和给人民带来了浩劫。
例如,呼吁德法两个民族和睦相处,以此阻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主人公雅克则力图宣扬和平主义,遏止世界大战的来临,小……说通过他和昂图瓦纳的死斥责了战争的惨无人道。马尔罗的寄希望于西班牙人民用革命来结束非正义。加缪在中谴责了法两斯的肆虐,主张斗争而不是屈膝投降。这些小说反战、反对非正义、反对法两斯横行,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应该指出,人道主义足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然而,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爱国主义精神往往上升为主要基调。但二十世纪的战争题材作品则小同,原因之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规模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远非十九世纪的历次战争所町比拟。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看到资本主义文明的毁灭、战争的残酷和无比灾祸,因而对战争产生了严正的思考,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去反思战争,对人生、人类的前途、理想、社会的发展、文明、死亡等等一系列重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大大拓展战争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这里说的人道主义,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不同于宣扬理性的传统的人道主义。它认识到宇宙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它认识到人类面临着大灾难,感到种种文明价值概念的危机;它认识到“上帝死了”,世界变得荒诞;它主张和谐、平衡、稳定,以此作为生活准则;它确认人的历史责任感,正如萨特所指出的:“历史责任感涌向我们:在我们接触的一切事物中,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在我们阅读的书页中,在我们写下的篇页中,在爱情本身,我们发现middot种历史责任感,即是说,由绝对和过渡组成的悲苦而模糊的混合。”不同作家从各自经历和认识去理解人道主义:马尔罗提倡悲剧人道主义,加缪主张人道主义应建立在正义和团结友爱之上,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亨利middot勒菲弗尔保卫“辩证的”人道主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当代作家对生活准则和社会基本精神的探讨和追求,视野显然比十九世纪作家扩大了,在文学作品中,则加深了思想深度,与十九世纪战争题材文学不可同日而语。
发展之七:不少作品中作家自传的成分增加。评沦家布瓦德弗就认为纪德的不少作品都是自传体性质的:纪德在中“创造了一个双莺人物”,是“双重人物的再创造”,他进一步认为,“小说家可能而且应该成为自我的分析家。”这种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倾向,可以从一系列作家的作品中看到。马尔罗的小说具有很大的自传成分:根据他在柬埔寨的经历写成,根据他在西班牙内战的见闻写成,则根据他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圣埃克絮佩里的小说也大半按照他的飞行员生涯创作出来:记录了他在毛里塔尼亚沙漠边缘当航空站长的经历,报道了他在图鲁兹、卡萨布兰卡和达卡之间的飞行往来;是他在布宜诺斯艾里斯建立南美邮政航线的实录。女作家科莱特的不少小说写的就是她的生活、感受、爱好。甚至连新小说派作家布托尔也说:“人人皆知,小说家构想他的人物,不管他愿意与否,不管他知道与否,这是从他自身生活的因素出发的,他的主人公是一些假面具,他通过这些假面具在自我叙述、自我梦想。”可见新小说派作家也将自传体当作一个重要创作手法。
诚然,文学作品中难免不包含作家的个人经历成分。但在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这种成分明显增加了,而且作家们往往是有意识这样去做的。因为自传体的形式更便于作家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能驾轻就熟,写得更具体、深入、真实。再者,一部分作家只沉迷于自己的个人小人地,只关心和熟悉个人的事和命运,因而他们的创作便只能以个人为中心去构思小说。
人所共知,存在主义文学在创作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存在主义在这一点上发展了现实主义:它将哲理和小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哲理与小说相结合的是启蒙时期的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中短篇小说,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成功。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法朗上的小说继承了启蒙义学的优秀传统,他的长篇小说寓意深邃,讽刺犀利,富有哲理,存在主义文学显然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它将深奥的哲学观点以较通俗的文艺方式表达出来,即用写实手法去表达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小说和戏剧方向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例如加缪在中塑造了一个对现实异常冷漠,感到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形象,表达了“世界是荒诞的”这一观点。萨特在中通过男女主人公在地狱一密室中的接触,阐明了“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可以说,在将哲理通俗化和使义学作品哲理化这两方面,存在主义文学都超越了启蒙文学。
以上仅仅是现实主义义学在二十世纪获得发展的几个方面,但不管有多少发展,现实主义义学的一些根本特征并没有彻底改变。拿小说来说,1873年出版的利特雷字典是这样下定义的:“用散文写成的虚构故事,作者力图通过描绘ji情、风俗或者通过奇特的冒险故事去引人入胜、”而1964年以后出版的罗贝尔词典则这样下定义:“相当长的用散文写成的想象作品,它提供和写活一个环境中特定的真实的人物,使我们认识他们的心理、命运和历险。”这两个定义十分相似,第二个定义无疑更完备些,它们表达了四层意思:1.小说要叙述一个故事;2,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3.这个故事和人物要写得真实,有代表性;4.小说可分为社会小说、心理小说、历险小说等。不难看出,这两个定义更为符合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它们表明,一个多世纪来,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模式虽有发展,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观察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轨迹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就是小说情节的淡化和并不重视人物典型的塑造,这种倾向从左拉已经开始。他在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当代小说由于仇视复杂和骗人的情节,越来越淡化了;对历险、传奇性、使人昏昏欲睡的神话存在一种报复。”他的创作体现了这种淡化趋向,小说中的人物典型也有点让位于群像的塑造,在这两方面削弱的同时,小说的思辨倾向却越来越加强。纪德的创作最有代表性,他的作品情节简单,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富有哲理意味,语言像散文诗。他的创作仍然保留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形式,又带有相当浓厚的现代派色彩。即使如莫里亚克,他的小说情节也是并不复杂的,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探索。我认为,这种倾向尚需经过更长时间的创作实践,才能看出与传统方法孰优孰劣。当然,这种方法作为小说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则是毫无疑义的。
二十世纪下半叶并没有出现有重大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这就表明这一潮流发展出现阻遏的现象。随着新小说、荒诞派盛极而衰,人们是否会看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再度繁荣呢?只能拭目以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