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面提到的真正的护卫舰指的是我军1957年装备的成都级护卫舰
“成都”级护卫舰是以前苏联提供的技术和材料我国自行装配的“里加”(Riga)级护卫舰。首舰1955年9月下水,1957年1月试航,1958年成军。满载排水量1389吨,最高航速28节。2台汽轮机20000马力。3座100毫米单管舰炮(前二后一),2座37毫米双管舰炮,2具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器,2座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4座432毫米6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1970年代初进行改装,拆除舰舯的鱼雷发射管,加装一座双联“上游-1号”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成都”级是中国海军最早安装导弹的护卫舰,目前已全部退役。
主尺寸:长91.5米,宽10.1米,吃水深3.12米
排水量:1389吨
动力:20000马力
航速:28节
航程:2000公里
编制:190人
导弹:上游-1型(SY-1)双联装反舰导弹1座
火炮:100毫米单管火炮3门(前二后一)
61式37毫米双管火炮2门
火箭:65式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2座
64式432毫米深水炸弹发射炮2座
所有军事武器装备全部来源于中华网军事频道
张怀芝
,生于1862年,卒于1934年,东阿县刘集镇皋上村人。1916年5月30日至1918年6月20日任山东省督军兼省长。东阿老城有一处的住宅,坐落在西城南门里大街路东,人称“张公馆”。“张公馆”原是河防营营长徐大人建筑的园林式住宅,名为“柯园”,取东阿城古为柯邑之意。徐为了巴结督军,廉价卖给了。张遂将其作为原籍东阿县城的城宅,仅挂名而已,很少光临。
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一年腊月二十八,他到亲娘舅家去借年,他舅舅很是瞧不起这个穷外甥,说他年轻力壮,不能养家糊口,真是没用!仅给他一斗黑豆,打发他回去。旧社会迷信说法黑豆为驱邪之物,这简直把当做鬼一样向外撵了。出门后在街上遇见一位叔伯舅,很亲热地把让到家里,并管他一顿包饭,走时借给他钱www奇shubao3书com网、粮叫他回家过年,且给以安慰和鼓励。回家后,他决定要外出闯江湖,干不出人样来誓不为人!告别母亲,离家出走。跟本村张在信去了天津,投奔了北洋军。参军后,他立志学文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经过他的的刻苦努力,终于熟读了《步兵操典》等军事书籍,他也由大兵到队长……一步步被提升。后来一直升到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1916年7月6日,改称山东督军,后兼省长,支撑山东军政大权,官位显赫,声威远大。
在山东省会济南当督军、省长时(俗称“坐济南”)。他亲身体会到学文化的重要性,对山东的教育事业非常关心,为了使老家的穷孩子能上学,他在家乡皋上村创办了独资私立完小——“张氏小学”。招收附近的穷人家的孩子免费入学,置有学田若干。“七七事变”后,小学也没停课。
一生心细。他在济南官邸时,一天早晨,当差的打扫楼梯,见了问道:“你天天扫楼梯,这楼梯一共有几蹬?”当差的没留心看过,一时答不上来。说:“这楼梯一共是二十八蹬。不只是楼梯,你今后做什么事都要细心、留意,周围事物,不但看到大的,也要看到小的方面。今天当兵扫地,明天还要当将军呢!”此人很受启发,据说,后来这位当差的非常机灵,经培养,果被提拔为团长。可惜姓名不详。
蔡锷
(1882—1916年)中国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极负时誉。1911年升云南新军三十七协统,与同盟会革命党人多作联络。武昌起义爆发,于10月30日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与梁启超暗中策划反对袁世凯称帝,以赴津治病为名,化妆逃出北京,转道日本,径达昆明。12月25日,与唐继尧、李烈钧等组织护国军讨袁,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入川,与袁军曹锟、张敬尧等部在泸州、纳溪一带激战累月,屡获胜利,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后以国葬礼葬于长沙岳麓山。
北洋军阀上将军们的最终结局
建威上将军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爱其孙,随营伴读。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谓之再造共和。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隐。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以病薨,年七十有一。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镇安上将军
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父为四川驻防军官。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稍长,又取监生。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复任东边道。兼安东开埠局总办。任满,升署度支司。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徐放湖北将军。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
宣武上将军
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府。曾历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事不济。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年六十。其人言大号空,子孙亦有染,孙巩,出入于倡优之间,俨然伶人矣。
彰武,镇武上将军
段芝贵,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后留学日本。返,任北洋新建陆军讲武堂教官。善逢迎,由道员累迁至黑龙江署理巡抚。后以袁故去职。辛亥,随袁复起,民元后,出武卫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授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继与张锡銮对调。授镇武上将军,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劝进,洪宪成,封一等公。其后与族弟结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皖人呼之小段。直皖战起,临阵失机,大败。去公职,隐。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将军
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滇南世袭土司,与陆荣廷有姻亲之谊。投广西藩司张鸣岐麾下,张升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张命,因之,龙得援引,官至广东提督,提三千济军入粤,以监水师。辛亥,粤变,李降,张走,时局混沌,龙按兵百粤,初则静观其变,继则遥受北命,期年间,竟出广东巡按使,凛然封疆。然党人多不忿,欲屠龙,奋战经年,龙终去职,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将军
姜桂题,字翰卿,安徽毫州人。少投行伍,僧格林沁卫队官出身。后随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衔,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甲午役,溃走金州,革职留营,观后效。后应袁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历屯泰安,青州、潍县。以功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加尚书衔,调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辛亥,奉袁命,以毅军换防京师,热河,山海关等各处旗兵,助袁登位。民元后,授热河都统,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其后久掌毅军,洪宪,丁巳皆参与其事,调和于各派之间,然事皆不顺。暮年,出陆军检阅使闲职,年七十九,卒于京。为人极护桑梓,凡亳州商贾无论良莠,即运烟土,但经热河亦庇护之。
德威上将军
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创北洋军,任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与冯,段并称三杰。其人不好张扬,人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故称之“北洋之龙”。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又兼第六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辛亥,袁氏起,充陆军大臣。民元后,隐居,受袁邀复出,获陆军上将衔,任陆军总长。袁崩,出段内阁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其后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皖、奉各系间的矛盾。年六十九,卒。一说其为暴卒,乃其女孙为张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将军
陆荣廷,原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家境赤贫,两2岁丧父,五岁丧母,流落街头,以割马草为生。后入三点会,纵横清越边界,专与法人为敌。受招安,以功进广西边防督办,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赐号“提勇巴图鲁”。亡父母亦皆封为“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然不思报效,却与革党相通,辛亥,反于西南。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民元后,依违与孙袁之间,坐大于边陲,及至国民政府削藩,方失势,隐居沪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将军
刘冠雄,字子英,又字资颖,福州人,父为箍桶匠,家贫如洗,投马尾船政学堂,习水师。绩优,官送英国留学,习炮术。返,供职海军,历甲午之役,战后任“海天”舰管带。平步青云之际,却因舰只触礁获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民元后,出海军总长。洪宪时,封二等公。其后历多届内阁,曾为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晚来隐居津门,年六十七,病卒。虎威上将军
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早年以贩布为生,后入天津武备学堂。随军入朝鲜,历甲午役,战后投袁世凯,升嫡系第三镇统制。辛亥,军移驻京郊南苑,为袁禁卫。民元后,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上书请求改变国体,授虎威上将军,洪宪初,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率军入川弹压,与护国军战于叙泸间,屡有斩获。及上崩,始退,调直隶督军。丁巳复辟,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破之。段继位,互不容,时方南下汉口,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遂与南军通,主七省同盟,讨段,讨奉,皆胜,控北京政府。以贿选手段为总统。二次直奉战起,马二倒戈,被软禁。后获释,于洛阳与吴会,相顾涕泠。晚年寓居天津,日军入,许伪职,不受。年七十六,卒。国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英威上将军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军政司,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辛亥,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民元后,随冯南下,任江西都督。及冯为段所挟,邀往京师,特调其为江苏督军,驻节金陵。时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并称为直系之“长江三督***。任上治工商主实业,恤民生。然突以四十六岁壮年,暴卒而亡。官档谓其:因忧国忧民而自戕。巷议其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莫衷一是。
孚威上将军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传其母有娠时,其父梦前明戚继光,故以佩玉名之。六岁丧父,失教诲,少无赖,染烟瘾,兼以揽讼词,圤卦词为生。后因事亡走他乡。投武卫军奇#書*網收集整理,为戈什哈。庚子军溃,,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测绘科。业成,入北洋第三镇。辛亥,擢炮兵管带,移驻长辛店。翌年,袁以汤乡铭督湘,命曹部驻岳州互为犄角。汤慕其才,延揽之,为曹所觉,与人云:“与若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遂连拔数级,出第六旅旅长。至是,赞襄军务,无役不予,战必胜,攻必克。及至,连败皖,奉二师,天下震怖。时方寿于洛阳,有联谓之:“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眼见江山唾手,不意冯二阵前倒戈,功亏一篑。其后游历川,辽以诗酒自娱。晚来,居北平,东师入,拟请出山,辞不受。旋暴卒。事闻,上亲临致祭,联曰:“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常存”。
壮威,襄武上将军
王占元字子春,山东馆陶人。初读私塾,稍长投身卒伍,选送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历任淮军哨官,新建陆军工程营队官,第七营管带,累升至新军第三协协统。辛亥,任北洋第二镇统制。民元后,继任第二师长。率部调湖北,晋壮威上将军,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袁崩,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因湖北境内多兵变,加之湘鄂战起,鄂军败北,为吴子玉联合湘军驱逐。匿居天津。办实业,置房产,兴教育。年六十九,病卒,归葬馆陶。
益威上将军
田中玉,字蕴山,直隶抚宁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光绪三十四年,出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民元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多职。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袁崩,归鲁,任山东督军,兼省省长。后去职,于天津寓居。置房产,办恒源祥纱厂。年七十三,卒。
转自千龙网
1艇沉3舰的历史资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是最为重视潜艇的运用,并第一个发动潜艇作战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德国共拥有350艘潜艇,在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鱼雷的发展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名垂潜艇史册的“一艇沉三舰”就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经典之战。
1914年9月23日,德国海军U9号潜艇在比利时奥斯坦德港和英国马加特之间的伏击阵位上游弋待机,清晨时分,U9艇发现了三艘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即“阿布基尔”号、“霍格”号和“克雷西”号,排水量均为12000吨。韦迪根艇长指挥U9艇悄悄向“阿布基尔”号靠拢,在听到“鱼雷准备完毕”的报告后,他下达了发射命令。鱼雷带着嘶嘶的响声从发射管中冲了出去。6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阿布基尔”号被击中。
为了清查战果,韦迪根艇长升起潜望镜,令他难以相信的是,“霍格”号巡洋舰不但没有进行任何规避或反潜行动,反而呆在危险区域内抢救“阿布基尔”的落水船员。原来,英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是德国潜艇攻击了他们,还以为是撞上了水雷。
韦迪根艇长当然不肯放过这个绝好机会。U9艇再次进入了攻击阵位。这时,U9艇艇艏突然下倾,但训练有素的艇员们没有慌乱,在轮机长的命令下,除鱼雷发射舱和指挥舱人员外,所有艇员都跑到艇尾以保持艇身平衡。6时55分,两枚鱼雷又从第一、第二发射管中呼啸而出,半分钟后,两声巨响传来,“霍格”号也被命中,并迅速开始下沉。U9艇也开始下潜规避,准备逃离这块是非之地。
两艘军舰被击沉使幸存的“克雷西”号舰长约翰逊海军上校意识到是遭到了潜艇的攻击,但看到在水中挣扎的同伴,这位上校没有下达攻潜的命令,而是下达了救援的命令,这个错误的决定又将“克雷西”号送入了绝境。
韦迪根并没有跑远,当他观察到英国人的举动后,无论如何不想放弃这块已经到嘴的“肥肉”。不过,这次攻击就没有前两次那么轻松了。当“克雷西”号发现U9艇之后,203mm的主炮毫不客气地向它怒吼起来。但是,这些炮弹想击中当时还很小巧的潜艇并不容易。U9艇在冲天的弹雨中向“克雷西”号发射出两枚艇艉鱼雷,鱼雷准确命中了“克雷西”号。但这一次英舰并没有受到重创。于是,韦迪根下令艇艉鱼雷管重新装雷,并指挥潜艇进入新的发射阵位;很快,U9艇上的最后一枚鱼雷射了出去。7时30分,“克雷西”号在一声巨响中遭到了灭顶之灾。
仅仅一个小时之后,这条爆炸性新闻迅速传遍了世界,国际海军界为之震惊:一条“铁皮壳”似的潜艇,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将三艘万吨级的巡洋舰击沉,造成1459名官兵阵亡;在此之前这是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可以说,这场潜艇早期发展史上的著名战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海战思想的转变,引发了人们对潜艇作战能力和作战使用的再认识。
小说中的1073部队
1073部队的性质:
是属于中国人民党中央军委直接控制和使用的一支特殊的部队,它的作用类似于特种部队,但是又不完全是。它可以承担潜伏、破坏、绑架、暗杀特种作战,也可以完成战场上的正面突围、侧翼强火力打击、长途奔袭。这支部队又承担着保护国家领导人的人身安全,类似于保镖。
1073部队的编制:
师级编制。常规部队下辖3个旅,1个炮兵团,1个高炮营,1个山地旅,1个工程营,1个医疗队。
特殊部队下辖特种大队和高级警卫部队。在这个特殊部队里,每个战士都会擒拿格斗,陆上水下的功夫非常了得,各种武器样样精通。
在后面的小说发展中,1073部队将会出现多次,请大家关注。
“麦克马洪线”的由来与中印边界现状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西藏加强统治,1908年英国发动新的侵藏战争之后,这种强化统治显得更为急迫与必要。1910年清政府命令四川清军增兵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命令藏族民兵进行武力抵抗,失败后东逃印度,同时清政府革除达赖的一切封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的中央政权摇摇欲坠,达赖喇嘛趁机在英军的护送下返回拉萨,发布“驱汉”命令,驱赶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一切代表,宣称西藏与外蒙古一样自此独立于中国。从此以后,中国中央的部队客观上再也没有出现在西藏与印度的边界线上,一直到西藏和平解放的1951年。
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迁往北京,民国政府基本被袁世凯所控制,中央政府从混乱中初步稳定下来,开始解决地方政府的离心倾向。1912年6月袁世凯命令云南都督蔡鹗与四川都督进军西藏,恢复中央在西藏的统治,他们在今四川巴塘打败了藏军,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此时英国极为担心这一胜利发展下去,导致中央势力重新进入西藏,因此它于8月份通过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备忘录”,抗议中国干涉西藏内政,威胁中国若继续进军西藏,英国在外交上将不承认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与此同时,以宋教仁为首领的国民党在1912年年底的国会选举中取胜,获得45%的国会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即将受命组阁。袁世凯极为担心大权旁落(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前修改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了责任内阁制,削弱了总统的权力),因为宋教仁不是他的人。面对国内的局势不稳与国外列强的威胁,袁世凯退却了,下令停止向西藏进军,同时在英国的催促下于1912年12月向英国的“备忘录”提出了答复,否认中国干涉西藏内政,强调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措辞上则极为委婉。英国对中国的答复大为不满,要求召开一次会议讨论西藏问题。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这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线,袁世凯极需列强的支持镇压国内的政敌——国民党,4月份袁世凯绕开国会与五国银行团(英、法、日、德、意)签定了“善后大借款”合同,以全部关税与盐税为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6月份袁世凯下令免去国民党籍的江西都督李烈均、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7月13日江西都督李烈均宣布独立,袁世凯命令部队进军九江,“二次革命”爆发,9月1日袁世凯部队攻占南京,国民党在军事上失利,“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流亡海外,10月10日袁世凯威逼国会选举他为终身大总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3年10月13日,在印度的西北小镇西姆拉召开了中英藏会议讨论西藏问题,中国的首席代表是西藏宣抚使陈贻范,英国代表是英国印度总督外务秘书麦克马洪,在英国的主导下,会议主要讨论西藏的独立问题,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英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与中国代表陈贻范激烈争论,矛盾不可调和,1914年3月麦克马洪以调停人的态度介入,抛出“内外藏”的论调,将今西藏自治区划为“外藏”,将今青海、四川、云南的藏族居住地区划为“内藏”,中国可以在“内藏”驻扎少量军队,但不得干涉“内藏”内政,对“外藏”更要尊重其独立的地位,这种方案实际上是使中国承认西藏的独立,且使所谓“内藏”的地位留下隐患。但在英国的威逼之下,陈贻范不得不在此不平等条约上草签,但声明正式签署此条约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训令,令英帝国主义感到不幸的是1914年7月正式签署此条约时,中国中央政府即袁世凯训令陈贻范:“此条约中国让步太多,不得签署”,就此西姆拉会议结束。由此可以看出,西姆拉会议是一次讨论西藏独立问题而最终流产的会议,是一次没有形成最终结果的会议,是一次不成功的会议。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会议上,1914年3月份,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在德里偷偷摸摸地私下换文,在中印边界东段沿习惯线往北100公里划出了一条在以后40余年里仅存在于地图上的印藏东段边界线,这就是至今影响着中国西藏利益的“麦克马洪线”。
1914年8月,英国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分割西藏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一战结束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中国穷于应付日本,英国忙于本国的经济恢复及镇压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西藏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处于“不统不独”的模糊状态,在此期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一直接受西藏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向拉萨缴纳税收,一直到1951年,英国政府一直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连英国政府本身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从英国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随后印度继承了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通商特权、关税协定权、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当时也未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西藏土地提出领土要求。1950年中共开始解决西藏问题,印度才开始紧张,因为共产党是不承认英国及其他外国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侵略权益的,印度担心它在西藏的权益得不到保存,因此印度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竭力阻止中国进入西藏,鼓吹西藏独立,建立中印间的缓冲区,一方面开始打边境的主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印度希望西藏独立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它就趁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立足未稳,以“莫须有”的麦克马洪线为依据派军队在1951年至1954年间对中国西藏领土大肆侵吞,同时在国际上自称为新独立国家的代表,伪装反帝,在帝国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之间保持中立,收买人心,在朝鲜战争中对中国表示友好,1955年“提携”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处理国际问题手段之巧妙,窃取中国的大片领土胆量之大,连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自愧不如。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进入西藏,但由于中国兵力有限,西藏条件恶劣,地域广大,驻藏部队大部分是内地人,对西藏不熟悉,再加上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规定,西藏当地民兵仍然保留,因此部队在西藏主要是政治作用,边境防卫主要还是依赖当地藏军,直到1959年西藏平叛时人民解放军才控制全部边境。也就是从1959年开始,中印开始出现边界摩擦,1962年扩大为边界战争。这就是麦克马洪线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中印边界地区现状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①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
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
②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
③在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比日俄争执的“北方四岛”大20倍,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
北京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统称,明朝以前曾称为太液池、西海子和西苑。始建于辽金,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扩建,面积达1500亩左右(其中水面约700亩)。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榭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旧址,现在还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石。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假山纜乳克组成的水岛景区。重要的建筑物有翔鸾阁、涵元殿、香依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薰亭等。瀛台东现有石桥通达岸边。此外,在中南海中还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假山的堆叠手法高超。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瀛台岛在顺治、康熙时都曾大规模的修建,为帝后们避暑之地,也是康熙皇帝垂钓、看烟火、赐宴王公宗室等活动之所。瀛台之名取自传说中的东海仙岛瀛洲,寓意人间仙境。岛上的建筑物按轴线对称布局,主要建筑都在轴线上,自北至南有翔鸾阁、涵元门、涵元殿、蓬莱阁、香依殿、迎薰亭等。与东西朝向的殿宇祥辉楼、景星殿、庆云殿等共同组成三重封闭的庭院。沿瀛台岛又点缀了许多赏游的建筑:东面有补桐书屋、随安室、镜光亭、倚丹轩,以及建于水中的牣鱼亭;西面有长春书屋、八音克谐亭、怀抱爽亭等。另有宝月楼与瀛台隔海相望,袁世凯窃政时改为新华门。南海的东北隅有韵古堂,即瀛洲在望。堂东有立于池中的流杯亭,昔日有飞泉瀑布下注池中,乾隆帝题有“流水音”匾;亭内地面上凿有流水九曲,乃沿袭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
中海一区的主要殿宇包括勤政殿,与瀛台岛隔水相望,是慈禧处理政务之所。慈禧曾在这里铺设一条轻便铁路通往作为别墅的静心斋。勤政殿西有结秀亭,亭西为丰泽园,园外有稻田数亩,是皇帝演耕的地方;园内有颐年堂、澄怀堂、菊香书屋,颐年堂西有春藕斋、居仁堂、植秀轩等。丰泽园西为静谷,是一座非常幽静的园中之园,园内屏山镜水,云岩毓秀,曲径通幽。
中国网
红色男爵——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头号王牌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红色男爵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头号王牌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落80架飞机,位居德国飞行员之首,同时也是一战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然而,他的魅力却远不止于此。
里希特霍芬出身名门,身世高贵,体格健壮,相貌英俊,性格坚毅,办事果敢,勇猛好斗,技艺不凡。凭着一副标准的骑士躯壳、盖世无双的战功以及他那独特迷人的作战风格摄服了无数人的心,也包括痛恨他的敌人,他驾驶着那架使其得名的“红色男爵”大红色阿尔巴特罗斯三翼战斗机席卷整个西线战场,象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四处滚动,给敌人带来痛苦、恐慌、惊悸和战栗,给自己人带来欢乐、喜悦、蔚籍和自信。里希特霍芬奇特而巨大的魅力使他成为人类空战史上最负盛名的空中英雄之一。
1892年5月2日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排行老大,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1915年他进入了航空队,但由于天资并不太好,学完飞行后,被分到东线充当后坐侦察员,这根本无法满足天性好斗,喜欢捕杀猎物的里希特霍芬,经过一再要求,他终于改为战斗机驾驶员,调往战事正酣的西线。
1916年2月21日旷日持久的凡尔登战役开始,协约国空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德国充分利用尖子飞行员,组成机动灵活的狩猎小队,保持住了空战的主动权。里希特霍芬被选入了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多.波尔克的天才飞行员领导的第二狩猎小队,1916年9月17日,他首次升空,便击落一架英国飞机,至11月底,他已击落10架飞机,声名鹊起。
23日,天空晴朗无云,里希特霍芬驾驶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米高空巡逻,突然间,前方出现了以英国王牌霍克为首的三架敌机。嗜杀成性的他立即扑了过去,但霍克也非等闲之辈,立即拉起升高,占据了有利位置,并抢先开火。
“哒哒哒……”, 里希特霍芬迅速左右摆脱,但霍克紧追不放,双方在天空疯狂地大兜圈子,二十个回合过去,谁也不能占到丝毫便宜,都不禁暗暗佩服对手技艺精湛。僵持中,两人的飞机已不知不觉降至1500米,并且深入了德军上空腹地,按道理,霍克应退出战斗,但杀红了眼的他冲里希特霍芬挥了挥手,示意继续,里希特霍芬被这一手势激怒了,双方完全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式。
终于,霍克知道在德军上空久战对自己不利,又没有把握短时间内搞掂对手,便想且战且退,他做了一连串的筋头和其它机动动作,自以为便可摆脱敌机了,哪知就在他改出的一瞬间,红色的身影鬼魅一般地出现在他的后方,一连串的子弹射了过来,绝望的霍克一面左右规避,一面试图拉起回到己方领空再战,里希特霍芬怎肯让到嘴的猎物跑掉,他一次次地瞄准射击,终于击中了霍克的头部,飞机当即坠地爆炸。
这是里希特霍芬击落的第11架飞机,也是他击落的第一位王牌。不久,他荣获普鲁士最高奖赏――“功勋奖章”。
1917年1月,里希特霍芬升任11中队指挥官。4月,阿拉斯战役爆发,德军的尖子飞行员令占据数量优势的英军损失惨重,整个4月,共击落英机150架和法国比利时飞机200架,其中,他的中队击落89架,他本人则击落21架,英国人称阿拉斯战役的空战为“血的四月”。此时里希特霍芬已击落敌机52架,超过了被称为“空战之父”的前辈,击落40架敌机的奥.波尔克。
6月,里希特霍芬担任了第一狩猎大队指挥官,换装了 新型Dr-1型飞机,并涂上红颜色和螃蟹图案,更加如虎添翼。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一种叫做“空中马戏团的”战术,数架飞机编成圆圈队飞行,每架飞机攻击前方飞机的同时都有另一架飞机做掩护,犹如马戏团的表演,故而得名。
1918年4月2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曾击落协约国飞机80架的王牌飞行员,他的纪录终止了。
在这天,里希特霍芬率领9架福克飞机巡逻时同加拿大飞行员布朗率领的15架飞机遭遇,一场血战不可避免地展开。战争后期协约国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混战中德军飞机一架一架被击落,杀红了眼的里希特霍芬紧紧咬住一架敌机不放,布朗看到危险,立即赶来对准这架红色三翼战斗机的尾部进行了干扰性攻击,激动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就撞向布朗,布朗急忙向右避开。二人翻翻滚滚地缠斗在一起,旗鼓相当,不一会双方的飞机都负了伤,但未丧失战斗力。
聪明的布朗且战且退,将空战引入己方上空,里希特霍芬紧追不舍,在100米的高度上,协约国地面士兵用步枪和机枪对他猛烈射击,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命中了里希特霍芬,他头部中弹,飞机坠毁在战壕里,此时,是上午10时35分。
尽管英国和加拿大为是谁击落的里希特霍芬而争吵不朽,但他们还是共同为这位带来深重灾难的敌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对他的尊敬。
噩耗传到德军,引起了更加强烈的震动,他们难以相信里希特霍芬竟然会被击落,甚至有人疯狂地计划用20个师的兵力5000门大炮去抢回他的尸体。德国人后来为里希特霍芬建造了一个博物馆,建筑原料全部是由战利品拼凑而成。战后重建的新德国空军中,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第一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第71联队,二战中德军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任首任队长,该联队至今仍保留在统一德国空军的序列中。
************************
在历史中,红色男爵不是空战中,而是死在地面的火力中。我想,他是非常遗憾的。所以在小说中,我为他虚构了一个环节,让其堂堂正正的战死在空战中。希望大家理解。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