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纵横捭阖斯大林 > 第十一章缬昵耙(1)

第十一章缬昵耙(1)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侵入波兰领土。英法两国政府由于担心德国法西斯军队进而入侵 法英两国及其殖民地,便对德国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曾经宣布保障波兰的安全和唆使波兰拒绝苏联援助的英法两国政府,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给波 兰以实际军事支援,更没有对希特勒侵略军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它们仍然没有放弃把战场推 向苏联的企图。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反动势力一个劲地怂恿苏联的邻国--拉脱维亚、爱沙 尼亚和立陶宛参加反对苏联的战争。但是,这一­阴­谋遭到了失败。根据苏联同这些国家达成 的协议,苏联军队已进入它们境内。苏联军队掩护着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西部边界,这 些国家的安全因而有了保障。

在保障南波罗的海地区不受突然袭击之后,斯大林就指示外交部开始同把着北方门户的芬兰 进行 接触。虽然芬兰的独立是俄国革命的"赠品",然而芬兰却是波罗的海各国中最敌视苏联的 。早年的民主芬兰已被推翻了,前沙皇将军曼纳海姆侯爵在德皇军队的支持下推翻了芬兰民 主政 权。芬兰已成为反苏国际行动的一个前进基地。芬兰统治集团已同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反动 势力达成幕后交易。在它们的参预下,芬兰政府不断加强进攻苏联的军事设施--曼纳林防 线和亚兰群岛等地。与此同时,希特勒还 帮助修建了一个可容纳2000架飞机的军用机场,而当时芬兰只有150架飞机,显然这是根据 某大国的军事意图而修建的。

斯大林知道,上述情况表明芬兰是不会欢迎同莫斯科缔结同盟的。但芬兰当时的对外贸易 由于英德战争封闭了波罗的海而遭到破坏。为经济萧条所袭扰的芬兰要求同苏联贸易,并且 想 要利用列宁格勒--摩尔曼斯克铁路来外通世界。然而,当莫斯科1939年10月5日邀请芬兰 派遣全权代表讨论"未决问题"时,其后果是出乎意料的。芬兰政府在答复之前先宣布了局 部动员,派遣了大批武装部队到边境去,关闭了股票交易所,要求­妇­女儿童撤离首都赫尔辛 基,并向美国呼吁给予"道义支持"。苏联报纸对于这种"有意制造的惊慌"表示了讥讽和 不快。

芬兰代表团于10月11日抵达莫斯科。苏联人缔结同盟的提议由于芬兰人不愿意而放弃了。随 后他们又提议交换领土以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他们要求把边界后移,使列宁格勒处于大炮 ­射­程之外,并要求把一些屏障海道的小岛让给苏联。他们提出以同样富庶、只是战略意义较 小而面积大两倍的领土交换。苏联还要求,把汉哥或者处于通向列宁格勒的狭长水道芬兰湾 入口处的其他一个地点,租给苏联30年作为海军基地。芬兰的卡詹德尔总统广播了一项声明 ,认为这些条件并不影响芬兰的主权完整。讨价还价进行了一个月,莫斯科愿意付出更多的 代价,芬兰在领土交换中将得到差不多三与一之比的便宜;汉哥基地的租让期将不是30年, 而是到英德战争结束就可连同全部设施交还芬兰。许多芬兰人当时都在吹嘘他们的外交代表 所要做成的"漂亮生意"。然而,芬兰的谈判代表突然中断了会谈。莫斯科认为,芬兰内阁 是在西方想要"转变战争方向"的势力的秘密压力下这样做的。

所以,在11月末芬兰越境开炮并杀死红军士兵时,莫斯科就提出强烈抗议;芬兰对抗议置之 不 理,苏军就在1939年11月30日开入芬兰。芬兰随即宣战并呼吁外援。国际联盟指责苏联"侵 略",将它开除。苏芬战争使苏联失去了更多的朋友。苏联人认为,"这是为了保卫列宁格 勒而打的一次先发制人的战争"。

由于苏联军队采取了坚决行动,芬兰请求媾和。1940年3月12日两国缔结了和约。但是,伦 敦和巴黎曾竭力阻挠那次签字。法国总理达拉第告诉芬兰说,一支英、法远征军已经整装待 命,准备前往救援。张伯伦和达拉第压迫瑞典同意让这支远征军过境赴芬,虽然这将使瑞 典也卷入战争。3月10日,张伯伦告诉下院说,他正在考虑打破瑞典的中立和迫使芬兰战争 继续下去的办法。3月11日《纽约时报》驻伦敦记者报道说:"伦敦盛传将发生具有更广阔 的战线的战争,也许是对俄国的战争。"

但是,这种谣传来得太晚了。由于瑞典坚持了中立以及曼纳海姆将军低估了苏联的兵力," 转变战争方向"使之成为全世界联合反苏大战的企图失败了。曼纳海姆曾经告诉英法盟国, 他在5月之前不需要援助;而张伯伦原期望到那时就可以迫使瑞典同意军队过境。芬兰 人和英国人做梦都想不到,曼纳海姆防线在冬季进攻中就被突破了。在曼纳海姆预定援军到 来之前两个月,芬兰人就求和了,苏芬战争就此结束。

在和约条款中,苏联人取得了曼纳海姆防线和汉哥海军基地,从而在陆地和海洋上保卫了通 向列宁格勒的通道。这样,当希特勒从蹂躏西欧转向东方的时候,从波罗的海岸的汉哥,直 到黑海岸的多瑙河口,这一跨越欧洲的绵长的缓冲地带已经完成了。这对巩固列宁格勒和摩 尔曼斯克的安全,改善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芬武装冲突之后,斯大林决心就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红军的人事制度以及战略战术 进行彻底的改革。朱可夫后来称1940年为"大转变的一年"。军官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将 军和其他军官以及军士的军衔都得到了恢复。由于"大清洗"的缘故,在这次战争中,感到 训练有素的军官极其缺乏,所以开设了军官集训班。在大清洗中被判刑的4000多名军官被召 了 回来,其中包括罗科索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和托尔布欣,后来他们都成了苏联的元帅。 对军事条令做了修改,强调的重点放在指挥和纪律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