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我是塔齐布 > 第一百三十四章笔贴楼一问道

第一百三十四章笔贴楼一问道

第一页写着:“大清举国六十六镇,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英夷之师四十八船、兵七千爱尔兰皇家陆军第十八团、苏格兰步兵第二十六团、步兵第四十九团、海军三千陆战队,为何从道光二十年夏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屡屡败于英吉利之手?”署名:云中云。

第二页写着:“英夷向我天朝大肆倾销鸦片,害我人民,吞我白银,对我中国犯下大罪,且陈兵海疆,意欲威胁,更无耻之尤。怀柔之策实乃误国之举。若在下执政,必将秉公执法、斩­奸­锄恶、肃清吏治、外驱英夷、内护百姓,还大清一朗朗乾坤。”

后面的批语是:“空谈误国,正蠢材!”署名:云中云。

四个学子点点头,这些东西也就说些大话、空话,实际半点用都没有。

第三页写着:“举国六十六镇,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守御之土何止万里?英夷虽劳师远征,却取食于大清,孙子有云: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英夷食之大清一钟,当英夷二十钟;食敌芑qǐ秆gǎn一石dàn,当英夷二十石。”署名:智将。

后面的批语较长,还转页了。

“孙子亦云: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zō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翻译: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犯,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翻译: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

英夷之国,离大清何止四万里?劳师远征两年,为何不见钝兵挫锐?为何不见国用不足?为何不见屈力殚dān货?为何不见百姓贫?”署名:云中云。

后面……后面就没有人接了。

四个学子相互望望,然后于哲文小声问:“你们知道吗?”

其他三个人摇摇头说:“不知道。”

“想不通!”

于哲文想了想,实在是没有理由写,只好拿起笔写:求教!署名:不耻。

然后又将这本放回原处,从“治”字架拿下一本,打开一看。

第一页写着:天朝田亩制度

然后后面几页写着《天朝田亩制度》的全文了。

四个学子看得心惊­肉­跳,拿着笔的手不停的颤抖。

“这可是长毛反贼的东西,怎么会在这里?”一个颤抖的声音问。

“我怎么知道?”

“要是让官府知道我们看了这东西,可是要杀头的!”

“杀头都算便宜你了,怕是要满门抄斩的!”

“不要急,不要急!”

“恩?”

“应该不会有事的!”

“于兄何出此言?”

“外面有曾大人的题词,而且曾大人对长毛深恶痛绝,我想,这应该是湘勇中人为我们出的题,考验考验我们。”

“怎么考验?”

“你想想前面那些架,‘经’字、‘世’字、‘治’字、‘国’字,合起来就是经世治国!”

其他三人回头看了看架,点点头,同意了他的说法。

“再想想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题目,‘何为钱?’‘何为利?’还有英夷,这下又是长毛反贼的治国之道……”

“难道他们想考验我们经世治国的能力?”

“不是!是我们的看法!”

“看法?”

“是啊!也就是‘道’!这一楼不就是叫做‘问道’吗?”

其他三个学子又看了看,示意于哲文继续说。

“我猜,那位大人就是想看看我们岳麓院的学子当中,有没有和他‘道’相同的。如果不同,自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接着肯定是‘亦各从其志也’,从湘勇找个进身之阶,想都不用想!”

等到大家都黯然的时候,于哲文又说:“如果道相同么……”

三个学子眼前一片金光。

“想什么了?”于哲文打断他们的遐想,说:“如果道相同,我们肯定先会楼去!”

“楼去­干­吗?”

“你蠢啊!当然是去解惑啊!提了这么多问题,当然楼才有正解!”

“明白了!那我们该怎么做?”

“先把这个题目做了!”

众人的眼光回到了《天朝田亩制度》。

过了好半天,四个学子才讨论完,把自己的答案写了去。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被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主皇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谬论也。中华之地,看似无穷,实则有尽。《列子·汤问》有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山不加增,地何加之?子子孙孙何有田耕?

盖天下皆是天父主皇帘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主皇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但两司马存其钱谷数于簿,其数于典钱谷及典出入。

谬论也。《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夏商至今,民间隐田瞒户,数不胜数,丁赋不举,田税不缴,国之江河,每况愈下。何解?贪­性­难改也。一人隐、十人瞒、百人藏、千人掩,非两司马之能也。

心情忐忑的放下笔,把放回架。然后拿起“国”字架一本。

打开一看,四个学子震惊了。

第一页写着:崇祯!昏君还是明君?

四个学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直白并且让人无可是从的问题。这就是一个陷阱,让人不知所措的陷阱。说他是明君,怎么又把明朝给弄没了?

小心翼翼的翻开第二页,面有人写了:崇祯,明君也!崇祯决事果断,雷厉风行;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知人善任,言听计从,优遇有加;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

第三页,面有人写:崇祯,昏君也!闯贼破京师,大清代明就是证据。

但是,这后面居然没有云中云的批语。

四个学子一商量,估计是云中云不屑于与之对答,或者云中云还没有来看。

商量许久之后,四个学子还是做了答。

崇祯,治世之明君,乱世之昏君也!崇祯即位,时内忧外患,内有百万闯贼,外有满洲铁骑,虎视耽耽,乃山河冷落,风烟四起之际。崇祯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却心细多疑,优柔寡断,遂误国家;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然好聚敛,内帑不轻发;知人善任,言听计从,优遇有加,却翻脸无情,刻薄寡恩;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写完这些,四个学子才放心的笑了笑,将放回架。

这时,一个学子才发现已经掌灯了,因为蜡烛点得多,加他们一直盯着的内容,才没有发现。

于哲文叫来小二一问时间,四个学子惊讶的大喊:“超过时辰了!晚课迟到了!”就像后世的初中生、高中生一样,现在这时候的学生也有早晚自习,只不过现在叫做“早课”、“晚课”。说起来,明清时候的学生是最苦的,每年也就只有视路程而定的探亲假和年假,外加丧假之外,其他时间都要在院里准备科举。三年才一百到三百的名额,比后世大学难多了。

急忙结完茶钱,四个学子匆匆跑回岳麓院,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外,整了整衣服,平息一下呼吸,然后小心翼翼的敲敲门。

“进来!”门里面传来先生的声音。

四个学子推门进去,其他的学子已经在座位念了,先生正拿着戒尺巡视。

先生问:“去哪儿了?”

“回先生,我们四个吃完饭后出去散步,进了笔贴楼坐了一会儿,忘记了时辰。”

“恩!”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前面,说:“伸出手来!”

四个学子绝望的伸出手。

“啪”戒尺清脆的敲在了手,挨打的学子脸都白了,这可不轻松。

每个人十板打完后,先生回到自己的座位,说:“以后晚课推迟一个时辰,想去笔贴楼的可以去,想睡觉的也行。但是迟到了,那就是二十大板了!”

“是!”底下的学子颤抖的答应。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