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国"的三阶层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富人们生活在一块由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小而安静的领地上。他们大多上相同的学校,参加相同的俱乐部,持相似的价值观,甚至互相通婚。那时候,"富人国"更像一个"富人村"而不是真的国家。在"富人村"里,纯正的血统和良好的家庭教养跟充盈的银行账户一样重要,大多数村民都是生而富有,财富也大多来自石油、化工、钢铁、房产和制造等行业。
那时,新产生的富人很少,因为 "富人国"所处的位置根本无法接触到新的经济优势,而且当时的主流文化和政治都不鼓励个人获得巨额财富。1982年,当《福布斯》财富榜第一次发布时,全球最富有的人是一位生性节约的运输大亨,他名叫丹尼尔·路德维希,身家20亿美元。排名在他之下的富豪就都是些耳熟能详的蓝血贵族了,比如洛克菲勒家族、亨特家族、盖提家族和杜邦家族了。
80年代末期,富人队伍开始有所变化了。新兴的金融市场引入了一批华尔街从业人员、传统企业的变革者和科技先锋。10亿美元级的富翁从1982年的13人增长到1989年的67人。2000年,股市出现大牛市,这股财富的涓涓细流倏然变成了一股狂潮,百万富翁的人数陡然间翻了三番,达到800万人-总人数比瑞典或奥地利整个国家的人口还多。
此后,"富人国"初具规模-不断有新一代具有鲜明特征的富翁成为其国民。
"富人国"国民的财富并非来自遗产继承,他们大多是从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成员发展而来。除了帕里斯·希尔顿,今天的超级富翁中只有3%是社会名流,只有不到10%的人继承了家族财富。
他们也比上一代富翁年轻得多。"1990年以前,我认识的大多数富翁都退休了,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美国信托集团的前CEO,现任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首席执行官的彼得·斯卡图罗说,"现在的富翁都处于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阶段,前面还有很长的跑道让他们飞奔呢。"
"富人国"内部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相对同质化的贵族文化-上同样的寄宿学校、参加同样的俱乐部、有同样的文化机构和对体育项目同样的昵称-已经逐渐粉碎,"富人国"国民在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上的分布远远比以前多元化。他们在政治上也更加趋向两极,新崛起的一代年轻、富有的自由人文主义者正摆出姿态,准备与老派共和党对决。
然而,"富人国"最让人讶异的分化在于财富的级别。正如"富人国"和美国其他各阶层之间出现了深不可弥的财富鸿沟,"富人国"国内各阶层之间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在"富有"和"极度富有"的两极之间,还有一个新的"较为富有"层级。
实际上,"富人国"至少应该分为三个阶层。
"富人国"的底层
底层富翁住在"富人国"广阔的郊区,其人口近年来已经膨胀到700多万户了。底层富翁住在"麦式豪宅"① 里,开SUV车,院子里的草坪上摆满从精美图册目录上订购的室外家具。他们大多数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每天上班的专业人士,职业大多为公司管理层、医生、律师、银行家、设计师、分析师和资金经理。他们一半以上的财富都来自工资收入,另外1/3来自投资回报。在如今这个日渐国际化、高科技普及化和以金融为导向的经济体中,底层富翁能跻身"富人国",得益于市场对高教育背景从业人员的高需求,也得益于不断增长的工资水平。
◇◇欢◇迎访◇问◇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