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真历史在民间 > 第35章 到美国去?(2)

第35章 到美国去?(2)

当全世界的媒体仿佛都对美国的现任总统的桃­色­事件表现出手舞足蹈般的亢奋和激动时,几乎没有媒体评说到莱温斯基的那位“亲密女友”。而我觉得,一个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总统,身边若有那样的一位朋友,实在也是很恐怖的。最近我接触到两位美国朋友,他们都极言她乃是因为不幸成了知情者,故屡受来自总统及总统手下人的警告和压力,才不得不进行报复的。但我们从见诸国内外报端的、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调查取证材料中,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故我接触到的两位美国朋友的话不足为凭。而且,经我一问,方知他们是美国共和党人。他们的话带有政党之间的偏见也是可想而知的。结果,作为莱温斯基的朋友,她所知情的是“水门事件”­性­质的事,那么她隐而不举,则证明她非是一位有觉悟的、爱国的美国公民。但她所知情的,最初也不过就是纯粹的男女关系。只不过一方乃总统,具有所谓轰动­性­的新闻价值而已。显然,她之所以能在电话的另一端录下音来,是因为莱温斯基直至那一时刻,仍视她为亲密的朋友。她的行径,无论怎么解释,都是相当卑劣的。据我想,她今后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将再难有朋友。美国的法律可以恕免她的行径,美国的道德评判尺度,似乎也不会怎样地谴责她。但是她的行径,肯定会引起全世界许多人对自己交友原则的自省和警惕。而她也就在这一点上成了人们的反面教员。

莱温斯基也是一个颇值得分析的人。这个21岁的其貌平平的白宫女实习生,如果非是自己主动地、卖弄风情地去“傍”总统,显然不至于在白宫那种特殊的时空内格外吸引总统的目光。我那两位美国朋友告诉我,她除了对她的女友,至少还对十余人炫耀过她与总统的­性­私情。这一点我倒是相信的。国外的媒体也报道过这一点。那么足见她是一个虚荣到何种程度的浅薄小女子了。按照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她­性­心理的正常与否也是很值得怀疑的。为什么会保留有那样的一条裙子呢?保留它的意念是什么呢?这种保留能给她带来什么样的恋物满足呢?

克林顿总统因这样的一小女子而受辱于世,实在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绯闻乍传,但莱温斯基尚且未向独立检察官从实招来之前,总统克林顿是不能首先供认不讳的。这么做坦诚倒是够坦诚,主动倒是够主动,但若不顾及莱温斯基的感受,其实也是有违道德的。这意味着是单方面出卖女当事人而巧获坦诚美名。故他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沉默中静待事态的发展,而这不符合克林顿的­性­格;要么共同与莱温斯基商议对策,而这又必将落下妨碍司法的罪名。克林顿既然选择了后者,那么他当然也就只能承受今天所面对的困境了。

在莱温斯基从实招来之后,克林顿有一次最适当的、足可以比较不卑不亢地显示和证明他的坦诚的机会。他起码可以表明这样一种态度--如果美国只能由一位完人或圣人做总统,那么他不是,也可以因为自己并不是而下台;如果美国所需要的首先是一位治国有方的总统,并且能够宽恕他的道德失足,那么他保证不再犯同类错误,并将以更积极的态度为美国服务,通过更尽职的服务证明更切实的忏悔。如果他能够这样,他的坦诚便具有了勇气的闪光。并且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提到了美国政界、新闻界、国会、司法机构和公众面前思考--美国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一位总统的功过才体现出一种客观冷静?总统犯了哪类错误或可宽大一次,犯了哪类错误才应定罪不饶?以及民主前提下的党派监督、新闻监督、司法监督,要不要引导较多层次的原则?那原则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足以证明坦诚的力量的例子是有的--我记不清这样一件事前几年具体发生在哪一个国家了:竞选中,有记者当场问一位总统候选人,“您有过对您妻子不忠的行为吗?”而他的妻子当时就站在他身边。他沉吟片刻,庄重地回答:“有过。仅有一次。没有任何人了解此事。现在我公开承认,身为前任总统,这是不好的。我保证再也不会发生第二次了。”--于是他转身拥抱他的妻子,吻她,并说:“亲爱的,我请求您的宽恕。”刹那间他的妻子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全场肃然,继而一片掌声。结果是人们又选这位已当过一届总统的男人再次任总统。多么遗憾!

克林顿的坦诚,没有表现在最应证明自己具有这一种可贵品质的时候。他对政界、新闻界、国会、司法机构和全体美国人说了谎。正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说假话,可以在某些时候对一切人说假话,但你无法在一切时候对一切人说假话。”据我看来,克林顿后来的坦诚也是可信的,但表现得太迟了。那一种坦诚已不可能具有勇气的光彩,却只能给人以屈辱、无奈、羞愧难当的可怜的印象了。因此许多世人才分外地替他感到遗憾。

他目前仍拥有63%以上的支持率,说明了一半以上的美国公众的理­性­和成熟。但这理­性­和成熟中,显然也包含着不小的沮丧和失望。并且,再是一位治国能力不可低估的总统,形象破损到如此地步,其能力的继续发挥也必大打折扣。而恰恰是这一点,对克林顿请求继续为美国效劳的愿望是极其不利的。因为美国换一届总统是比小学校里换一位班主任还寻常的事。

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在整个事件中给我这个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极为深刻又极为矛盾的。

一方面,我从他身上看到一种锲而不舍的、为了直抵事件真相毫不动摇地履行职责的司法原则和­精­神。我们中国人称颂这一种­精­神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上拉下马”。尽管在美国,总统不过是高级“打工仔”,其权威丝毫也不能与皇帝相提并论。但面对总统本人的一次次断然否认,面对白宫律师的一次次强烈抗议和同样具有说服力的反驳,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调查下去,实在也需要顶住巨大的压力。事件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渐渐超出了绯闻本身,而变成了诚实与否的问题--在总统和莱温斯基以及女友之间,必有一方公开说了谎。如果说谎的是后者们,那是美国社会中习以为常之事。但如果是前者,便是美国司法不可以等闲视之的事了。斯塔尔身上那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体现了美国司法令世人肃然而又悚然的独立­性­,尤其对总统法律要求和约束的严厉­性­。相对于克林顿强调国会重点应放在国家问题上的呼吁,斯塔尔的锲而不舍,令人联想到中国京剧《铡美案》中包公的一句铁铮铮的唱词--“先打官司后上朝”。

而另一方面,斯塔尔身上也分明体现出一种­阴­暗的、堂而皇之地利用职权的报复快感。因为他所调查的,乃是绯闻的确实与否,非是报告一桩涉及总统的风流韵事的­性­情节。进言之,他的使命是证实总统诚实与否,非是报告总统的­性­方式。如果说总统在向公众承认绯闻以前,报告中的一切­性­内容具有确定事实的法律依据的意义,那么在总统公开承认绯闻以后,一切­性­内容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任何积极的法律意义,变成了一堆根本没必要经由互联网传播于全世界的­淫­秽垃圾。在这一种情况之下,任何一方希望事先看到报告内容的要求,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理解,其实都是妥当的考虑。这一要求的被拒绝,显然是居心叵测的。这也就难怪白宫律师们指责斯塔尔“蓄意公开羞辱总统”了。据我看来,这指责是有道理的。于是斯塔尔给我的印象又仿佛是《悲惨世界》中的皇家警长沙威。沙威冷酷,但是并不低级庸俗。斯塔尔的报告,却有既低级又庸俗的成分。太像我们中国时下打着“法制文学”招牌的某些既低级又庸俗的所谓“纪实报道”。

若指斥对方的“道德危机”,便理当采取相应高一点儿的道德姿态。否则,难以给人正派严肃的印象。甚至,自己也有可能坠入低级庸俗者流。美国的许多公众因那些“少儿不宜”的内容议论纷纷,表示质疑,大概是斯塔尔所料想不到的吧?克林顿的支持率反而上升,也许恰证明了美国相当一部分公众的逆反­性­。

美国的这一桩“总统绯闻”案,据我想来,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别国,包括中国,都具有比较典型的“示范教学”的意味儿。启发世人思考--在良好的民主政体之下,党派监督、新闻监督、公众监督、国会审处和司法裁决,如何才能做到透明严正而又不失庄重?民主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实践的最进步的国家政体,但最进步的并不意味着是最完善的,更非最完美的。党同伐异的政治现象与炒作成瘾的新闻现象,每每也使良好的民主政体蒙上闹剧的轻浮­色­彩。所以才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的产生。

我对美国的民主从来是心向往之的。中国也必然总有一天进至民主的廊下。而且,现在正朝着这个理想的政体循序过渡着。像许多中国中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我们视美国的民主为榜样。但现在我倒觉得,似乎也不妨将尊师的目光望向英国、法国以及某些西欧民主国家--那些国家的民主似乎实践得更庄重些。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