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商品。在今天,腰缠万贯的商人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过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但古代中国,因为统治者认为商人不从事生产,只会消耗不多的农产品,所以商人是最受歧视的人群,往往编入另籍,不得做官。如《史记·平准书》里写道:“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汉惠帝和吕后时,虽弛商贾之律,但商人之子孙仍不得仕宦为吏。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他实行了一项重要的鼓励经济的措施,就是“除关,无用传”。所谓传,就是进出边关或者要塞的“介绍信”,而且过关还得交钱,“除关,无用传”降低了物流成本,这就使得各地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有利于物资的互通有无。汉文帝二十二年(公元前158年)他“弛山泽之禁”,准许开放原来归属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矿,甚至可以私人开采盐、铜矿,这就造就了无数的可以登上“大汉福布斯富豪榜”的大富翁。其中得利最大的是吴王刘濞和汉文帝的宠臣邓通(汉文帝一次梦见使劲登天而不上,是一个黄头郎助他一臂之力才得以登天,醒来后按图索骥找到了邓通,非常宠信,故有两人是古代同性恋之说),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但这个政策也有大的弊端,就是使得吴楚等地有实力对抗中央,酿成了“七国之乱”)各地充分开发渔、盐等资源,加快了生产恢复的过程。弛禁的结果,就是市场大繁荣,商人们大大地发了横财。
稳定物价。在汉文帝即位之初,大米很贵,曾经达到过一石米达1万钱的超高价格。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荚钱”日多,荚钱不是假币,而是一种劣币,是汉初一种轻而薄的钱币。钱重三铢,文为“半两”二字。由于铸钱的铜成色不足,实际价值就达不到“半两”,许多不良奸商就套取差价且获利不菲,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荚钱”大行其道。所以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除盗铸钱令”,他下令改铸质量更好的“四铢钱”,稳定了物价,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正因为汉文帝有力的经济政策,从他开始的“文景之治”达到了“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不可食”的地步。(《汉书·食货志》)因为经济的发达,物产十分丰富,甚至到了骑母马都要被大家取笑的地步,连守门的老大爷都是有酒有肉的。在某地为官久了,子孙就安居于此,当官的就以官名为姓,大汉上下都充满着一种引以为傲的光荣。
正是基于汉文帝的经济政策,为汉景帝和汉武帝时的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宽严有度:依法治国
汉文帝在政治上的特点第一个是依法治国。在古代,说“依法治国”大概不是什么好名词,因为法家的“依法”二字完全被秦始皇、胡亥父子的“滥法”给败坏了名声。实际上,无法无天才是乱世的根源,土地兼并、法令松弛、中央无力都和它有关。法不可滥,亦不可无,在于其宽严程度和合乎实际。
汉朝建立前,刘邦为了广揽人心,实行了“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秦法悉除去。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国家一旦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也就自然建立了,班固《汉书·高帝纪》写道:“初顺民心,做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汉朝的法律比起秦朝来,稍微轻一些,但是罪名也很多,刑罚也很重。汉文帝一上台,就实行宽刑政策,但同时,对犯罪行为毫不手软,体现了他宽严有度的特点。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