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亡国:不应该出现的结局
人家说“敝帚自珍”,自己的东西连一个扫帚都会爱惜,何况是万里江山?可既然刘禅自己都不爱惜,那就只好任人宰割了。而蜀国后期的历史,和姜维密切相关。
姜维北伐。诸葛亮临死时曾说:“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后来蒋琬、费祎都基本继承了这个自守的国策,在姜维跃跃欲试的时候总是抑制其行动,每次都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在开岁首大会的时候,执政的费祎不幸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后,蜀国再次由守势转为攻势。
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郡冀县人,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年少时就希望功成名就,做事不同于常人。后为州从事,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他被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收服。这个过程,《三国志》中有有趣的记载:姜维等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行,马遵听说蜀军已至而诸县应蜀,就怀疑姜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单独夜奔上邽。姜维等追至上邽,城门已闭,不纳,无奈只得投降诸葛亮。
姜维当时是被迫投蜀的,却谁也不料后来对蜀汉最忠心的竟然是这个降将!姜维初投诸葛亮,诸葛亮即高度评价了他“其人,凉州上士也”,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27。巧合的是,他俩都是27岁出山助蜀。粮谷是军之最要,这个任命足见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维后迅速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可谓少年得志。与在魏国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诸葛亮如此厚待,怎么不叫姜维肝脑涂地?
诸葛亮很重视锻炼姜维,几度出兵,都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教授平生所学,使姜维深切感受到了诸葛亮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说,诸葛亮之待姜维,有师生之谊,也有父子之情——即使是亲生儿子诸葛瞻,虽诸葛亮去世时才八岁,但也未享受到这种待遇。
姜维是幸运的,遇上了“天下智绝”诸葛亮的青睐,历史给予了他广阔的舞台让他得以尽情挥洒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的才情,最终青史留名;姜维又是不幸的——只为这如泰山般的相托遗言,北伐的重任渐渐压上了他的肩膀,致使他和武侯一样呕心沥血,把整个后半生义无反顾的交付给完成诸葛亮收复中原的夙愿上去了,死犹未已,让后人扼腕。
《三国演义》中说他是“九进中原”,实际姜维参与北伐,共计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绩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国毋丘俭、文钦反叛,司马师病死的那一次。姜维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在诸葛亮手中,最好的也不过曾经是斩首数千人。但是,蜀军也受到了不小损失,硬碰硬的战法对国小民寡的蜀国是不利的。
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姜维迁大将军后的第一次,这时他已经54岁了,最宝贵的青春早已经逝去,而他却依然壮心不已。这次他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会于上邽。但胡济失期不至,姜维被魏国大将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姜维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第十次北伐,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以逸待劳的邓艾所破,只得还住沓中。此时,蜀军多次徒劳无功,实力削减;而且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只得在外屯兵,形势转为战略防御。但姜维的北伐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决战于魏地,蜀汉未受侵扰,就蜀汉弱小的综合国力而言,成绩也是优秀的。但对姜维的北伐,历来贬多褒少,直让人扼腕痛惜。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