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皇帝对宦官的过度宠信都会带来致命之祸,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十常侍,都是活生生的史例,刘禅不借鉴历史,历史自然不会关照他。
国力的悬殊。蜀亡还在于综合国力的悬殊和人才的凋零,这非一人之力所能为,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实不能苛责于姜维。三国鼎立时魏国有东汉时设立的九州,人口约万左右;吴国灭时有三州,人口约230万,蜀国灭时仅有一州,约99万。蜀魏的人口比率大约为1∶5。至于人才,与人口总数息息相关,蜀国远不如魏国。君主残暴无德、部下离心离德的如东吴孙皓者自然是亡国之君。但如果彼此君臣相差无几,则是综合国力和人才的较量。魏国在三国中人口最多、当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统一就是魏国的专利,以少胜多的史例何其之多?
姜维的责任。姜维是蜀国后期唯一的顶梁柱,从投奔诸葛亮算起,在北伐的历程上竟然长达三十四年之久!可以想见他为蜀国付出了多少心血。姜维非常简朴,所得资财,挥手就给了部下,可以说,他在忠贞、简朴、尽职等许多方面都和诸葛亮很相似,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曾经评道:“姜伯约何如孔明也?答曰:又一孔明也。”
姜维以死报蜀,但他对于亡国不能不负重大责任。
一是连年动兵。他前后十一次用兵,劳民甚重。而且在当时蜀弱魏强的情势下是典型的“为北伐而北伐”,浪费国力、人力,以致“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陈寿评道:“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言辞不可谓不激烈,陈寿推崇诸葛亮,却不看好继承他衣钵的姜维,值得玩味。
二是战略失误。他重攻不重守,自弃险要,最大的失误是设计了一个“殄敌之术”,放弃诸围守,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想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若无邓艾的偷袭,钟会准备退兵时倒也不失可取之处,但战场瞬息万变,战局并没有按姜维的设想发展,致使钟会等迅速抵达汉、乐二城和阳安关,还差点回不了剑阁天险。《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其评也不无道理。
但总体而言姜维的责任是次要的,可历史上很多人把姜维当作蜀亡的“罪魁祸首”。其实,姜维只是刘禅的替罪羊而已。原因很简单,正如韩非子所说的“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承担)其非”。
同时,姜维是司马氏的死敌,陈寿不仅是反对姜维北伐的谯周的学生,而且是担任卫将军的姜维的主薄。刘咸炘认为正是这个原因使在冷酷猜忌的司马氏手下的陈寿对姜维不记载伪降为复国而死,只记载其“虐用其兵,玩众黩旅”。历史上对姜维也有许多正面评价,而且是越站得高的人评价越高。诸葛亮的且不说,钟会也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公休是“四聪”之一魏国诸葛诞的字,太初是“八达”之一夏侯玄的字,均是名闻天下的大名士,这个评价不能说不高。
作为魏国降将,何以姜维反而如此忠心?就是诸葛亮对他的知遇,加上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我们不能不喟叹“士为知己者死”,实是令人垂泪的难得际遇。人生得一知己足也,得之夫复何求!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