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果信其言,下诏诸侯归国。司马攸知道是荀勖、冯紞二人为害,愤怨发疾,乞守后陵,不许。晋武帝不放心,遣御医诊视,谁知受控的诸医皆说无病。在司马攸的病迅速转重时,晋武帝还不停地催他上路。司马攸只好强迫自己入宫面辞,其疾虽重,但还振作精神,举止如常。这下晋武帝就更加怀疑他是装病了。辞出不久,三十六岁的司马攸就呕血而死了。这下晋武帝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司马攸,大哭,而冯紞却说齐王之死是社稷之福,晋武帝也顺势收泪而止。司马攸子司马紞嗣王位,后来在“八王之乱”里有他活跃的身影。其实,司马攸之死哪里是社稷之福?分明是社稷之祸!
决定司马衷太子命运的因素,当然的确离不开立嫡立长的传统因素,但是晋武帝优柔寡断的妇人心肠,他对废立的三心二意,缺乏快刀斩乱麻的魄力也难辞其咎。如果说杨皇后在世,还不好处理十五岁的太子,那么杨皇后去世之后应该有机会。不过,此时的他处于废立天平的中央,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让他维持现状的居然是孙子!
聪明的孙子司马遹。“血统论”或者“门第论”者常常不愿正视一个现实:固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崽子会打洞”,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事。不然刘备何以生下阿斗,司马炎何以生下司马衷?而且,给这句话加上新的注脚的偏偏还有愚钝不堪的司马衷居然生了个聪明的司马遹。
司马衷的谢夫人,名玖。家本贫贱,父以屠羊为业,谢夫人清贞而美,选入*为才人。当时司马衷在东宫,将纳贾妃。晋武帝考虑太子尚幼,不知帷房之事,就派谢夫人往东宫侍寝,意外的是她居然怀孕有身。贾后无子,十分妒忌,谢夫人惹不起躲得起,求还西宫,遂生愍怀太子司马遹。这样过了三四年,司马衷也不知道。
司马遹幼而聪慧,晋武帝非常喜爱他,常在左右。一次司马衷入朝,见司马遹与诸皇子一起游戏,就像接见外宾一般一一握诸皇子之手。到了司马遹,他还要握下去。晋武帝笑着说:“是汝儿也。”司马衷才停止。还有一次宫中夜里失火,晋武帝登楼观望。五岁的司马遹牵其衣裾入暗中。晋武帝问其故,司马遹回答说:“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火光照见人君。”晋武帝由是大奇之。又一次,司马遹跟从晋武帝观看猪圈,看见一头头吃了睡,睡了吃的猪儿肥头大耳,就对晋武帝说:“猪儿甚肥,何不杀了以赏士兵,还白白让它们久费五谷?”晋武帝嘉其美意,即令烹之。他还因此抚其背,对廷尉傅祗说:“此儿当兴我家。”武帝还曾经对群臣称司马遹似司马懿,于是美名流于天下。
当时望气者说广陵有天子气,晋武帝对司马遹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故封为广陵王。《晋书·武帝纪》说“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司马衷就因为儿子的关系最终得到了他自己都没有想过的皇位。我们不能说晋武帝目光短浅。因为这样看孙子决定太子的他并不是第一个,曹操的孙子曹叡(曹丕子)幼年聪慧,曹操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魏书》)同时他也不是最后一个,康熙之立雍正,雍正四子乾隆也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晋有了这样聪明过人的第三代,可它为什么依然三世而亡,甚至可以说二世而亡呢?晋武帝固然看得很远,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衷根本不能和文学家曹丕、有为之君雍正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刘禅虽然可以和司马衷“并驾齐驱”,但晋武帝所托孤的大臣完全不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尚且不能使刘禅洗心革面,何况才弱量小的杨骏?更不堪的是还掺和了奸后贾南风!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