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来,苻坚不仅在“五胡乱华”时期,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都是一个出类拔萃罕见的明君,柏杨老先生甚至称他是五个配得上大帝的伟大人物之一。有这样的人物,应该是“无往而不胜”, 一统天下不敢说“不费吹灰之力”,也应该是如“探囊取物”?可历史就是常常如此吊诡。
永远的痛: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即苻坚即位的二十六年,此时的前秦不仅统一了北方,而且占据了长江上游,对居于下游的偏安东晋大有泰山压顶之势,他欲重演西晋灭吴一统中国的故事会实现吗?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的确是千古至理,因为骄傲而功败垂成的,除了曹操、李自成,还有苻坚。
王猛死谏。王猛是个非常难得的战略型人才,他的精准预测如慕容垂必叛等无不灵验,他临死所劝苻坚也是如此。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六月五十一岁的王猛病倒了,与他感情非常深厚的苻坚亲为他祈祷,并派人遍祷名山大川。碰巧王猛病情好转,苻坚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及疾笃,苻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王猛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说完便去世了。苻坚三次临棺哭奠,对太子苻宏说:“老天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我的景略啊!”他按照汉朝安葬受汉武帝托孤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为“武侯”。
王猛最后提出的不要灭晋,理由第一是晋是正朔,第二是国家应该亲仁善邻;第三心腹之患是鲜卑、羌虏。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可以反驳的地方。
群臣之谏。苻坚久有天下之志,又常常陷入别有用心的慕容垂、姚苌、慕容
的曲意奉承之中;在攻下天下重镇襄阳后,更是把王猛临终之语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此时的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从善如流了,反而固执己见。有大臣说西域的不够笃诚,应该因袭汉例设立都护,弟弟苻融认为是吃力不讨好,既得不到它们的人力和土地,又浪费国力。可苻坚为了显示国力,竟然在南下之前动用了七万大军平定西域,犯了“两线作战”的错误。
在晋将朱绰掠夺了六百多户沔北的人家后,苻坚更是按捺不住,决意伐晋。在朝廷中,除了用心险恶的两个慕容和姚苌常说平吴封禅之事,还有秘书监朱彤过于乐观地认为苻坚的计划是顺天应人,晋主必会投降。而左仆射权翼却认为晋虽弱但晋帝不像商纣王那样荒悖,且有谢安、桓冲等能臣,不宜开战。大将石越等大臣劝阻的有几十次之多。
苻坚却认为自己国力强大,说:“孙皓拥有三代之业,而龙骧将军王濬一呼,君臣就面缚投降了,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他只留下苻融商量,他以为“打仗亲兄弟”,苻融会赞同他。没想到苻融竟然提出了“三不可伐”:天象在吴;晋主休明,朝臣用命;而前秦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苻坚忿然作色,苻融哭着以王猛之言相劝,提醒他不要一味听信谄谀的鲜卑、羌虏。然而被一统天下诱人前景所迷惑的苻坚不听任何反对意见,包括张皇后、太子苻宏以及他一贯听信的高僧道安。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