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草根皇帝 > 2.入主草莽(2)

2.入主草莽(2)

“贵相”应该是刘邦最初自信的资本,但是否真的能为刘邦带来富贵?

小小的亭长日子也不安宁。秦始皇在位的晚年,北征匈奴、建筑长城,耗费了大批人力物力,加上修驰道、宫室以及骊山陵等工程,人力极为缺乏,只好由民间征调大量的劳役。但是征召劳役数量太多,而且占用了大量农忙时间,百姓怨声载道,都不愿意抛却农田去修建工程,所以征调过程极为艰难。

刘邦也苦不堪言,他本身也反对这种影响百姓生计的决定,但是偏偏县令看中了刘邦人际关系广泛,认为只有他可以压住劳役队伍的阵脚,就将领队的重任交给了他。

这件事情成为刘邦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当上亭长,这次的转折却是不当亭长。

负责领队是件危险差事,万一有人结队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刘邦虽然万分不愿意,但是公家任务是推辞不了的,他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征调的五百多人出发了。从沛县到咸阳有数千里之远,翻山越岭,全靠步行,劳役们又携带笨重的炊具及野宿设备,日夜赶路,辛苦非常。

刘邦一向待人宽厚,所以管理得很松散。有些吃不了苦或想念家乡的人就趁机逃走。本来刘邦就反对此次征调,心理上也倾向于同行的百姓,见有人逃走,他也无心搜捕,何况山高路远,即便搜捕,也无从下手。逃走的人越来越多,刘邦想待送到咸阳后,恐怕只剩他一人了,那时的罪责可就大了。怎么办?索­性­一错到底,刘邦做了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放走劳役,自己也逃走。

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死里逃生。这时的刘邦,再次显露出他不一般的魄力,到达丰西泽后,他下令置办酒菜,犒劳所有劳役,半醉之时,他宣布:“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劳役们感激佩服他的豪爽,当即就有十几人愿意跟着他走。

于是一群人由刘邦带领着,谈笑风生地往深山里走去。至于为什么选择往山里走,刘邦还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山区隐蔽,而且不缺少食物,比较容易生存下来,也许还可以从此占山为王呢。

刘邦带领大家集体逃亡的原因倒与陈胜、吴广起义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刘邦本是一个官吏,衙门的人,要走上叛逆之路,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其实,大多数人开始反叛,总是有内在原因的。朱元璋随从叛军造反,虽然心有疑虑,但是在卜卦得知是天意如此之后,“大喜”,因为卜封的结果正合他心意!刘邦虽然是因为带罪在身才藏进深山,但是不能否认在他内心里面,不安分的因素很多,只不过这个时候恰好有了浮出来的机会罢了。

逃亡途中,他们一行人又遇到了奇怪的事。《史记》记载如下: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这就是刘邦斩白蛇的典故。至于是真是假,按照现代的科学观点看,很值得怀疑。本是山区常见之蛇,被历史载为“白帝之子”;本是一介平民布衣,被人们尊为“赤帝之后”。历史可能来自传言,但是传言来自哪里?可能当时的确有斩蛇事件,但老妪哭子之说,显然具有迷信­色­彩。刘邦为了树立威信,通过种种方式,逐步给自己增添神秘光环,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他登位后故意编造的。其目的很明显,很多帝王都喜欢给自己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就是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权威。

台北学者陈文德在《刘邦大传》中分析道:“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逃亡期间刘邦徒众故意创造出的神话,用以显示刘邦是天生的领袖。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萧何为了掩护被通缉的刘邦,建立他在沛县父老心中的重要­性­,故意制造出来的神话。但依逻辑推论,这种可能­性­均不大。以刘邦当时的身份和境遇,刘邦的徒众及萧何即使再大胆,也不敢将‘帝’这个名词和刘邦连在一起。这种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应是刘邦成功以后,为突显他是真命天子所制造出来的神话。由于刘邦出身的确太低,为稳定汉王朝政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大下苦心来为他‘形象包装’一番。”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