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怎么会忘了他呢?当年冬天就把刘基给召回来了。刘基打定主意要韬光养晦,朱元璋多次想给他封爵,刘基就是不要。
洪武三年,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刘基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朱元璋赐刘基回家养老。刘基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韬光养晦的功夫更加到位。就连一个小官,经过精心化装骗入刘基家中,刘基得知实情后,也立即远远躲起来了。所以名为养老,实则避祸。
但朱元璋不会忘记他的,胡惟庸也不会忘记。偏偏江山易改,刘基秉性难移,他身在山野,心系天下。
在温州、处州间有一块地叫做谈洋,是私盐贩子的老巢,方国珍就是从那里起兵的。至正十三年十月,刘基就是因为奏请元政府剿灭方国珍而获罪,被羁押在绍兴。现在刘基希望朝廷可以在此地设巡检司防守,以防###,结果遭到当地人的反对。刘基便让长子刘琏将这件事上奏朝廷。
胡惟庸抓住机会,在朱元璋耳边进谗言,说刘基其实是看中了那块地有王气,便想在那里筑坟,将来自己的子孙就可以称王称帝,当地人不答应,刘基于是就请求设立巡检司,其实是为了一己私利。奸佞小人诬陷忠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值得仔细分析,“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朱元璋心“动”的是什么呢?是他相信胡惟庸所说,刘基真的为自己选了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吗?应该不会,如果刘基想称王称帝,那他就不会出山来辅佐朱元璋打天下了。但是有一个理由肯定朱元璋心“动”,那就是刘基的才能,这才是朱元璋不敢放心的地方。如今天下初定,万一刘基心生异志,或另投他人,那就麻烦了。
还有一种可能,朱元璋的“所动”根本就是装出来的,他要骗的人恰恰就是进谗言的胡惟庸。朱元璋杀刘基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基于死地,正好顺水推舟,借刀杀人。他也不用说什么,只需要轻车熟路地做几个表情,以胡惟庸的聪明伶俐立时便能明白,马上下去动手准备了。两人相互利用,但终是朱元璋老奸巨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刘基已经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他启程进京谢罪,“乃留京,不敢归”。朱元璋既不治刘基的罪,也不放他回家。朱元璋和胡惟庸都在等待下手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等到了,刘基生病了。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太医前来看病,实际上是来提前送终。刘基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一直等到刘基病入膏肓,朱元璋才赐刘基回家,免得他死在京城惹来麻烦。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做了一篇文章赐给刘基,派人护送回家。刘基回家一个月后就死了,终年六十五岁。
第四步,逼迫胡惟庸造反。
胡惟庸案是不是个冤案呢?类似上面所说郭桓案,郭桓可以肯定是个贪官,只是被牵扯其中的许多人是无辜的。胡惟庸案也是如此。
得朱元璋宠信的胡惟庸,骄纵自满,胆大妄为,种种不法之事,做得竟是毫无顾忌,俨然以二皇帝自居。这背后自然是朱元璋加以纵容,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大将军徐达曾对朱元璋发表过自己对胡惟庸的不满看法,胡惟庸竟敢胁迫徐达的门人行刺杀之事。刘基曾对朱元璋说起胡惟庸不可立为丞相,终遭胡惟庸毒手。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却差点连命都丢了。果然应了刘基的那句话,“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刘基以驾车来作比喻,同朱元璋讨论丞相人选,刘基认为如果让胡惟庸作了丞相,那么恐怕他会连车辕都拉坏了。)
刘基死后,胡惟庸更是肆无忌惮,在他的定远老宅的水井中,突然长出石笋,露出水面数尺高,前来拍马屁的人都说这是天降符瑞,胡惟庸听得心花怒放。又据说他祖先的坟上,夜夜都是火光映天,胡惟庸更是喜不自胜。不臣之心,暴露无遗。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