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壹 > 第6章 老子的哲学智慧(1)

第6章 老子的哲学智慧(1)

又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犹兮其贵言(贵言,不轻易其言也。所谓“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无为,要使功成事遂,就让百姓以为全是自然应该如此,不说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说政府完全放任无为,百姓的心里只觉得有个政府的存在罢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有政府和无政府一样。“下知有之”,《永乐大典》本及吴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日本版本作“下不知有之”,说此意更进一层,更明显了。

我叙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是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人说,哲学起于人类惊疑之念,以为人类目睹宇宙间万物的变化生灭,惊欢疑怪,要想寻出一个满意的解释,于是便产生了哲学。这话未必尽然。

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与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人类见日月运行,雷电风雨,自然生惊疑心。但他一转念,便说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惊疑心,便有了满意的解释,用不着哲学思想了。

又例如古希腊的宇宙论,又何尝是惊疑的结果?那时代欧、亚、非三洲古国,如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国的宗教观念和科学思想,与古希腊的神话宗教相接触,自然产生了一番冲突,故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泰尔史的惊奇心忽然凭空提出了这个哲学问题。

在中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完全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所引起的反应。社会的阶级秩序已经被破坏的混乱不堪了,政府组织不但不能补救维持,反而呈现出同样的腐败纷乱。当时的有心人,目睹这种现状,想要寻求一个补救的方法,于是有了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光有一种革命的政治学说,也还算不上是根本上的解决,也还不能算作哲学。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是想从根本上着想,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于是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始祖。他的政治主张,也只是他的哲学根本观念的体现。如今且看他的根本观念是什么。

二、论天道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

试看《诗经》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有屡说“帝谓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监在下,上帝临汝”

(《大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临观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识。“有皇上帝,伊谁云憎?”(《正月》)“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佣,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节南山》);“天降丧乱,降此蟊贼”(《桑柔》);“天降丧乱,饥馑荐臻”(《云汉》),是天能作威作福。

老子生在那种天下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有知觉的天帝,绝不致于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都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仁字有两种说法:第一,仁是慈爱的意思。这是最直白的解释。王弼说:“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这是把不仁作没有恩意的解释。

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和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的本­性­,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没有恩意。老子的这一观念,打破了古代天人同类说的谬论,打下了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中消极的一方面。再看他积极的天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另外创设了一个“道”。

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是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于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这个道的作用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究极之谓也。”不成话)。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

三、论无

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说得明白。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着想,于是想到一个“无”字,觉得这个“无”的­性­质、作用,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txt$!小@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