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项便是天生的官能。孟子认为无论何人的官能,都有根本相同的可能性。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二)人同具“善端”
董仲舒说(引书同上):“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这话说孟子的大意很恰当。孟子说人性本有种种“善端”,有触即发,不待教育。他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参看上文所引《告子篇》语。那段中,辞让之心,作恭敬之心,余皆同)。
(三)人同具良知良能
孟子的知识论全是“生知”一派。所以他说四方面都是“我固有之也,非由外铄我也”。四端之中,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恭敬之心,都近似于感情的方面。
至于是非之心,便贴近于知识方面了。孟子自己却不曾有这种区别。他似乎把四端包在“良知良能”之中;而“良知良能”却不止这四端。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良字有善义。孟子既然把一切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都认为“良”,所以他说: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
以上所说三种(官能、善端及一切良知良能),都包含在孟子叫做“性”的里面。孟子以为这三种都有善的可能性,所以说性是善的。
2.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
人性既然是善的,一切不善的,自然都不是性的本质。孟子认为人性虽有种种善的可能性,但是人们大多数不能使这些可能性充分发展。
正如《中庸》所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天下人有几个这样“至诚”的圣人?因此便有许多人渐渐的把本来的善性湮没了,渐渐的变成恶人。并非性有善恶,只是因为人不能充分发展本来的善性,以致如此。所以他说:
若夫为不善,非其才之罪也。……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推断人所以“不能尽其才”的缘故,约有三种:
(一)由于外力的影响
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同上)这种议论,认定外界境遇对于个人的影响,和当时的生物进化论(见第九篇)颇相符合。
(二)由于自暴自弃
外界的势力,还有时可以无害于本性。即举舜的一生为例: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
但是人若自己放弃自己的可能性,不肯向善,那就不可救了。所以他说: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又说: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日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三)由于“以小害大以贱害贵”
还有一个“不得尽其才”的原因,是由于“养”得错了。孟子说:
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哪一体是大的贵的?哪一体是小的贱的呢?孟子说: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
其实这种议论,大有流弊。人的心思并不是独立于耳目五官之外的。耳目五官不灵的,还有什么心思可说?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的大病根正在于专用记忆力,却不管别的官能。到后来只变成一班四肢不灵、五官不灵的废物!以上把孟子的性善论说完了。
三、个人的位置
上章说,《大学》《中庸》的儒学已把个人位置抬高了,到了孟子更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他信人性是善的,又认为人生都有良知良能和种种“善端”。所以他说: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