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江南
1.扬州的冬日
江南苦夏已逝,转眼又是冬天。从上海回宁后安心教书,不思游历。不巧友人相邀,偏偏做了一次冬日扬州行。
是夜,步入扬州时,正值灯火初上,“商略黄昏雨”。在友人家围炉吃完暖和的夜饭后,独自闲走于扬州的街市。此时细雨已停,街面萧疏,冷风透骨,我走走停停观看着夜色中凄迷憧憧的建筑,看见不远处几个暗红色的灯盏高悬于寒夜中的酒楼,那灯盏在风中轻晃;再向上望去,夜空高阔而清冷,闪烁的几粒星星仿佛就要随风吹落下来。“这就是淮左名都扬州。”它丰神同在的寒冷将洗去我最后一丝青春的热烈。即便没有南京的山楂酒,这冬夜也能让我感受到某种深入的怀念。这是真的,我已在扬州。
第二日清晨,与友人去富春茶室吃茶点;古雅的茶室深藏于一小石桥下,室内无人,我们依窗而坐,一边吃茶一边可见一湾冬日的碧水从窗前流过;天气阴晦,满眼林木凝着暗绿,反倒使我想起白居易吟咏江南春日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或姜白石的《暗香》:“但暗忆江南江北”,这一个“暗”字让江南风景呼之欲出,春、夏、秋、冬,四季代谢,江南的气韵不就在这个“暗”字上。这其中的夜之暗及灯盏之暗,还使我想到我最喜欢的一幅丰子恺的漫画“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那可是何等的中国境界呀,就连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也对中国的夜之暗别有一番体会:“我到北京留学,第一印象就是夜之暗。城市暗,房子里的电灯也暗。物体看起来都呈黄|色的这个国家,连灯光的颜色也是寂寥地昏黄着。……对于已经习惯了明亮之夜的我们,要真正去体会那夜之暗,仍是非常困难的。真正地去读古书是困难的,特别是读中国的古书,就更为困难,我常常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我冥想着这一切,细细品茶、吃富春包子和豆腐干丝;我喜吃细小的食物,犹如只爱读孩子们的书(曼德尔斯塔姆),淮扬菜中的豆腐干丝细小亲切,我引为吃茶饮酒的佳品。
吃完茶后,重返清洁的街市,白天道上行人依然很少。友人提议去富春茶室不远处一家书店看看。这是一间很大的古色古香的书店,门前一片温暖的垂柳,进得店内一一浏览,发现书籍种类之多,不亚于我所看过的许多大城市书店,店堂明亮、宽敞,兼卖文房四宝及今人所绘山水图画、书法,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心情极为舒畅。
两小时后乘公共汽车去平山堂,这堂位于扬州蜀岗山中峰,据说是北宋诗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平山堂”三字为欧阳修所书,他曾在此听风吟月,与文人雅士一道举行击鼓传花酒会,不知在哪一年的春花秋月他吟咏过:“平山阑杆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平山堂虽是人工所建,却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出城入景,有一里许紧沿城郭,清人王渔洋所谓“绿杨城郭是扬州”一语已活现于眼前。来到堂内只见画栋飞檐、五彩绚烂,叠以太湖石、围以白石栏、凭栏远眺,扬州城的苍茫尽在眼底,使人又忆起柳永的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又看过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主持过的大明寺(他后从此寺东渡日本),到处是绿竹、古柏,大雄宝殿赫然在焉,出得山门与友人在“淮东第一观”和“天下第五泉”石刻大字前留影。
从山而下去瘦西湖,萧瑟的冬日游人稀少,我们沿湖西一长堤——长堤春柳,款款步行,“红楼日日柳年年”,即便是冬日依然是绿柳依依,亭台馆榭在波光中透出陈旧的红色。“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白石的《扬州慢》)。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不得觅见,却见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五亭桥,桥身呈拱形,桥面上有五座凉亭,古意不减,我心平安。桥南有一莲性寺,寺内有一突起喇嘛白塔(与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相仿),高耸云天,殿角红墙松柏掩映。友人在此又约照相留念,我吟出四行诗句:冬天的江南
令你思想散漫,抓不住主题
←虹←桥书←吧←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