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谁认识马云 > 第二章

第二章

30岁之前的苦乐年华

马云是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就像他酷爱的小说大家金庸笔下的男主人公一样:天资聪颖,却不得不经历诸多挫折,始成大器。

如同马云经常所说的:“如果马云能够成功,那么80%的人都能成功。”这位语出惊人的CEO还有一句名言:阿里巴巴以后如果有可能,要出一本书,书名为《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可以推断,一路走来,马云有过许多艰难困苦,就像唐僧取经,必定要经受九九八十一难。

九九八十一难从哪里说起?让我们回到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爱打架:该出手时就出手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任何战争都是两败俱伤,打架也如此,但偏偏马云不这样认为。

马云是个快乐至上的人,工作很辛苦,但马云很快乐。打架很“快乐”,所以马云爱打架。奇怪的逻辑,但很真实,很贴近马云的童年人生。

常常为朋友而战

常常为朋友而战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1964年9月10日,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马云出生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

马云的母亲曾经在苏州工作过,是唱苏州评弹的,她十分喜欢琵琶,马云的父亲也从事苏州评弹工作,于是马云自小就跟着父母讲苏州话,也因此对苏州特别有感情。

都说苏州有两种人,一种人特能说,一种人特能听。也许是因为自小就在家中听父母唱苏州评弹,得益于此,马云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硬本事:用最通俗直白的话语、最简明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不过,儿时的马云并不是一个喜欢玩弄“嘴皮子”的小孩。幼年的他和许多同龄的男孩一样,在人们的眼中都是那种典型的差生形象:叛逆、倔强、爱打架、逞强、顽皮淘气、屡教不改。

马云的侠气自小就有。那个年代的人们依然对家庭出身抱有很大的成见,不幸的是,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保长,身为“黑五类子女”的马云自小在父亲的棍­棒­教育和同伴的欺负与轻视中成长起来。幼年的马云十分酷爱武侠小说,他对书中的大侠形象很是崇拜,也从里面读到了很多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Сhā刀的故事。

受到小说的影响,马云也想在生活中成为这样一个“侠士”,于是马云小时候成了老师、家长和邻居眼中爱打架的孩子。

他经常打架。“我小时候很瘦小,但是很会打架。”这是马云对自己儿时­性­格的一种描述。马云自小就生得十分瘦弱,从他现在的样子也可窥见一斑,但是瘦弱的身材并没有影响马云的“骁勇善战”。

男儿有泪不轻弹,马云打架从来不哭。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不骂娘,更不向家人告状。

少年马云有一点倔强,他从不害怕比他高大的对手。

马云从来不避讳自己的身单力薄,但不论敌人多么强大,只要惹恼了他,他就硬碰硬地和对方“单练”。为此,幼年的马云没有少吃苦头。有一次为了一些事情和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打架,别人都以为身材矮小的马云会不战而退,可是后来马云却越打越勇,虽然最终也没打赢对方,可在气势上却让对方颇感震惊。这让人想到许多年以后的淘宝–eBay之战,马云在气势上的“来势汹汹”让人感觉惊人地相似。

因为打架,马云受过多次处分。最严重的一次打架,年幼的马云受伤被送进医院,缝了许多针。至今算来,从小学到中学,因为帮朋友打架,替人出气打架,马云身上竟缝了13针之多。也因为打架,受过多次处分的马云被迫转学,进了杭州八中。

因为爱打架,所有的老师、邻居都对马云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老师和家长说马云是个“傻气”的孩子,总是为了朋友弄得满身是血,但朋友们却说这是“侠气”,说马云是最讲义气的人。

喜欢打抱不平,经常帮别人打架,少年马云坚定不移地践行他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侠骨仁心”。到了小学四年级,他在学校又帮人打架,伤得白骨都露出来了。没有麻药,只好直接缝针。“虽然很疼,但我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马云的勇敢赢得了同学的好感。

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马云自小养成的这种­性­格注定了他绝不是甘于一辈子平庸的人。一个有着“侠义”梦想、希冀拯救全世界的孩子,正在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灿烂的梦想前进。

对于这一段童年历史的回忆,马云坚持认为,当时的他只是常打架,但绝不是爱打架。马云说,他不想欺负别人,但因为他个小,别人会欺负他。然而马云并不会为自己而打架,都是为了朋友而打架,因为儿时的马云就已经很看重朋友间的友谊了。

为家族荣誉而战

为家族荣誉而战

马云的“语录”之一是:“男人的胸怀是冤枉撑大的,受的冤枉越多,胸怀越大。”这句话中,不仅有愤怒、委屈和自我解嘲,而且饱含宽容。在与现实世界的抗争中,究竟是什么让他始终斗志盎然,意气狂狷?

幼时的马云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马云从小就被邻家孩子欺负。那时的马云就有忍气吞声的英雄海量,因为他不想惹是生非,不想让家人失望。但由于被欺太甚,这个除了帮朋友出头而很少为别的事和人争吵的孩子也会忍无可忍,即使后果是吃父亲的“一顿板子”。

也是由于马云爷爷的缘故,当马云闹事,警察来到家里时,很多同学会趴在窗户上看热闹。警察会大声呵斥马云:“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当时的这句话让马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不幸的是,语文课本里也有这句话。那节课,马云只好硬着头皮听课,老师念到那句话时,一个孩子扭过头,看了马云一眼。“哗”的一下,马云的课本就砸过去了。那孩子更猛,把整个书包猛掷过来。马云躲闪不及,书包里的铁文具盒角刚好撞在额头,顿时血流如注。

关于“七人之中必定有混蛋”的认识,或许在这时已经萌芽了。而“六人之中必定有俊杰”的论断中,或许隐藏着更多的温暖。

为家庭荣誉而战的马云在战斗中成长。

数学“弱智”,英语奇才

苏格拉底说:“让那些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先改变自己。”马云却是改变了世界,保留了自己,保留了因为喜欢漂亮的地理老师而苦学英语的童年回忆,保留了因为学英语而“厚着脸皮”找老外对话的过去。

马云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同。首先,马云不如其他男孩子那样俊秀可爱,相反,他的大脑袋在他瘦弱的身材上显得非常突兀。其次,他的学习成绩从来不如别的孩子那么全面发展。用马云的话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从来不是最好的,一般在十几名,而且数学极差,往往不及格。

马云数学极差,但英语奇好,如同他的大脑袋,让家长、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懂,不知何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学生往往会让老师很头疼。

地理老师的“醍醐灌顶”

地理老师的“醍醐灌顶”

“天生我材必有用。”马云的顽皮、打斗自然影响了他的学习,这也导致他在整个学生阶段成绩都十分不理想。不过马云天生就很乐观,因为在各门课中,马云仍有他的得意之处,那就是英语。

因为英语好,他才能念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才能做英语老师,才有海博翻译社,才有机会到美国接触互联网,也才有后来的阿里巴巴。

为什么马云会喜欢英语?其实源于中学一位地理老师一次课上的闲谈。

据说马云读中学时,教地理的女老师上课教学方式非常活泼,讲课让人如沐春风,经常给同学们讲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故事。马云和其他同学一样特别崇拜这位地理老师。

有一天上课时,这位老师讲了一件事,使马云受益终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马云的一生。

老师说,曾经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询问她中国地理,她英语很好,自然对答如流。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更要学好英语,不然当有外国人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

老师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使马云茅塞顿开,对老师的崇拜也使得马云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

马云由此发奋,开始了他的英语学习之旅。

马云苦练英语

上完那节地理课后,一回家,马云就花6毛多钱,买了个喇叭,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

那一年,马云刚满12岁。

也许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12岁才开始学英语似乎有些迟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一个孩子才12岁就开始学习英语,这简直就是一件十分稀奇的事情。

由于没有家学渊源,马云的父母甚至连ABC都不会,马云起初学英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凭着对英语的热爱,克服了这些困难。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性­,马云经常去西湖边老外多的地方,凑上去和那些外国人讲英语,不为别的,就是和老外练口语,有时也会充当一下英语导游。

疯狂英语的发起者李阳老师说过,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怕”字—怕丢脸不敢说,怕丢脸不敢大声说。马云就是借着这种“厚脸皮”­精­神,借着不怕出丑的大无畏­精­神,一有机会就在街上逮着外国人开练英语。马云的英语口语就这样一天天流利起来。慢慢地,马云的英语口语让所有的师生大跌眼镜,有时候连老外都以为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归国小华侨。而那时的马云便会向别人解释,他从来没出过国门。

没有出过一天国的马云,就这样练就了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而且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无论如何,马云的英语在那时是出了名的。

甚至在马云上了大学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仍然每天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对话”。尽管这些类似“闻­鸡­起舞”、“卧薪尝胆”之类的故事拿到今天来说已无从考证,但马云多年的努力确实为其外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兴趣,才能做好。马云坚信这一点。而在兴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力,“就是一次次失败的积累。只要不把我打死,还会再来过。霉运当头时,要跳出来看,放弃不等于用头撞墙。搞不过就绕一下。学会放弃,才开始成功”。

马云对自己的学生时代还是有些怀念的。如果说他作为学生还有什么让自己自豪的话,那就是他的英语成绩特别好。13岁时,他就能给老外当导游,用自行车带着老外满大街跑了。仅此,便足以羡煞许多同龄人。但除此之外,马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光彩的经历了。

屡败屡战:马云终圆大学梦

屡败屡战:马云终圆大学梦

分众传媒董事兼CEO江南春只是因为一篇获奖作文便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而盛大网络CEO陈天桥凭借“上海市优秀标兵”提前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与许多功成名就的同龄青年“财”俊不同,马云的大学之旅异常艰辛。

淳朴的大学梦奔腾着动人的浪花,马云向往着象牙塔的那一片净土。但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更具悲剧­性­的是,马云考过三次大学,两次落榜。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马云蹬过三轮车,跑过小生意,还曾去酒店应聘服务生(因身高问题被拒)。如此几经辗转之后,马云才重新参加高考,学的是外语。

“士穷则弘毅”,“君子修道,不因穷困而改志”,“志立则气盛”。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马云,最终还是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绚丽的彩虹。成名之后的马云从不回避失败,相反还总喜欢拿当年三次高考自我调侃说“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第一次高考滑铁卢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而非被动地等待结束。

马云坦诚地说过:“我实在是笨得很,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马云由初中考高中时考了两次,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好得出奇,然而在中国所秉行的“木桶理论”教育方针下,马云依然无法用最出­色­的成绩证明他的学业。因为根据木桶原理,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马云短板的长度已经短到足以将他的整桶水漏光,这块短板就是数学。马云最头疼的,也莫过于数学。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全军败北。他垂头丧气,准备去做临时工。他和又高又帅的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结果宾馆录用了表弟,而他却遭到拒绝。

之后马云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作,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马云到《山海经》、《东海》、《江南》杂志社蹬三轮送书。他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车渠道转发到其他地方。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浙江舞蹈家协会,为协会主席抄写文件。就是在舞蹈家协会,他第一次读到了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这本书的出现,也许就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吧!这本书犹如一个引导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了马云的思想,进而改变了马云的未来人生之路。

正如路遥之后的《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几乎所有20世纪70年代生人一样,《人生》也影响了许多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也包括马云在内)的那一代。读过《人生》这部小说或者看过同名影片的人不会无所感受。小说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理想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他面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暗暗体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遇事不惊,克服一切困难,以自己的勇敢去笑对人生,用自己的热情去创造人生!

于是,就在那一刻,马云开始下定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

第二次高考失利

第二次高考失利

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暗下决心的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生活。那年的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在第二次高考中眷顾马云。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处在高考失意阶段的马云,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有点冷清,有点寂寞,那时候耳边会传来《排球女将》欢快的主题曲,在夜­色­中,少年马云有些沉醉。

《排球女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片中主要角­色­小鹿纯子甜美的微笑。那时候的中国,尚处在黑白电视阶段,电视节目也非常贫乏,一部从日本引进的《排球女将》,使得各大小城市万人空巷,这部电视剧深入人心—无论是五六岁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还是七八十岁步履蹒跚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也许小鹿纯子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个偶像—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应该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

也因为小鹿纯子的笑容和执著对马云的激励,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每周日,马云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占座位的风气其实早在马云还未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也许会让那些对占座位现象屡禁不止而心生厌恶的现代大学生们感到吃惊:原来早在那个年代就有了这个坏习气。不过如果不是出于抢占座位的原因,当时的马云也许就不会在图书馆抢座位时有幸结识在他指点电子商务这一片江山的生涯中一直相伴的六个死党了。关于这六个死党的经历,本节暂且卖个关子,按下不言。

就在第三次高考前三天,一直失望于马云数学成绩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这可把马云惹恼了。

有志者事竟成:第三次高考终于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第三次高考终于成功

在张越主持的《对话》节目中,一位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的乡下女人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心中有梦想,眼睛才会有光泽。”在梦想的世界里,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曹刿论战》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马云很轻易地便颠覆了这古今军事至理。两次高考失利的马云越挫越勇,上演了一出哀兵必胜的­精­彩好戏。

马云在余老师话语落下的第三天准时参加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高考。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了79分。

79分的成绩在别人眼中也算可怜,但是按马云的话说,“是运用了独门武功才过去的”。那时候他把每种题型都背了一遍。

把数学题用文科方法做的,也许除了马云再找不到第二个。据说当时高考数学的选择题马云也做得非常有技巧,因为他把选择题的题型也做了分类,最后歪打正着,那次考试终于及格,而且突破70大关,让许多同学刮目相看。

不过即使是马云破天荒地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没有上大学本科分数的“资本”—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

自助者天助。或许是马云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大学连考三年的马云由于同专业招生不满,历经辛苦之后终于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配进入外语本科专业,捡了个小便宜。

也不知那位余老师与马云打那个赌究竟是出于善意的鞭策还是对马云的“傻”实在忍无可忍,不过这一次马云真的走出了泥沼,走向了通往大学的光明之路。

对于别人的反对和质疑,马云说:“对于我们这类人,欣赏我们的非常欣赏,讨厌我们的极其讨厌。我不希望大家都喜欢我,这也不可能。当人们都反对我时,不是一件坏事。我讨厌中庸。”正是对“度”把握不同,承受度存在差异,导致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可能你的承受度是2000万,他的承受度是3000万,而我的是两个亿。”马云说。

我的故事,我的­精­彩

马云大学圆梦之旅可以说“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但终究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否极泰来”。

带着些许的兴奋和好奇,马云进入大学后过得充实而又趣味横生。

我的大学,我的梦

皇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是1984年,马云刚刚20岁。20岁的马云终于以“阿甘”般的傻劲,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但马云进的大学并不是名牌学校,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录取的时候马云其实只是个专科生,但因为当时学校英语系的本科生招不满,才让他混进了“革命队伍”,有了接受“革命改造”的机会。

不过英语专业非常适合马云,尤其是他的口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大学四年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了校学生会主席。

正是以上大学为契机,马云开始了追求卓越的历程。而从那时起,命运之神也开始眷顾马云。

大学里的马云,英语成绩太好了,不用怎么学习就能稳坐英语专业的前五名,这让他总觉得无事可做。也由于这个原因,那时候的马云并不热衷于学业,而是在学生会中混得非常有名气,以至于临近的学校中,一些活跃的男生都认识他。马云将往日打架的劲头转到学生工作上,从校学生会主席,再接再厉地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对于一个二流高校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这些也不由得让马云的万千学弟学妹们至今还在感叹:那个马云想当初还在我们楼下的食堂待过,怎么今天他赫赫有名了,而我们还躺在昨天的校园里睡觉呢?

事隔数年,马云回忆起大学生活说:“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从读书到教书

从读书到教书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峻涛的迷球、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而马云自己则解释说:“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现在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1988年,大学时代的一帆风顺,也使得毕业之后的马云顺利地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马云也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马云的心思很活跃,估计老师这个职业他确实不能做得长久。于是学院的老领导就找他谈话:“马云,我和你打个赌,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

其实,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去逍遥快活了,从商和出国的都很多,如果不是老领导的这句话,估计短时间内马云也会有自己的动作。后来他想了想,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老老实实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的马云还到过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讲课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而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洋文。

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扬扬:“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位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就脑子一热追随马云创业去了。现在他们还在阿里巴巴的各个岗位上,说到当年的趣事,还是莞尔一笑。

另一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彭蕾,也是马云的好朋友和同事。所以可以这么说,马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积累和财富。

妻子和房子

妻子和房子

马云的妻子张瑛,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瑛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并最终与马云相依相伴,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们买了第一套房子。

其实,那时候的穷教师并没有太多闲钱,所以多数老师会选择住在教师宿舍。当时马云就向家人和朋友拼拼凑凑借钱买下了一套还算比较大的房子。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看来,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后来当别人有了类似的房子以后,马云把那套房子卖了,去买了在互联网史上名气赫赫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又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了。

之后马云说起他的购房心得,颇有感触:“如果我要投资房产,我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如果我要投资,我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咹J???局正式注册成立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成立之初即成为杭州市公证处指定的翻译社,多年来我们以快捷、准确、保密、周到的服务,深得各公证处的信赖,并被浙江省司法厅公证员协会确定为翻译合作单位。

翻译社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顾客和信誉放在首位,保证质量、服务力求完美,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社不仅有好的翻译人员,还有一支­精­­干­的业务后勤队伍。十多年来,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风雨,与您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其实海博翻译社是马云早年的一个杰作。

海博源自英文单词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三十而立,1994年成立海博翻译社时,马云正好30岁。这一年,他所供职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他许诺,将来让他当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

可就在马云刚过而立之年的1995年,在外人眼中看来仍有些“傻傻”的马云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放弃了他在大学中的美好前程,他辞职了!

虽然日后看起来马云的下海有些意气用事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云自己的解释是:“当时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我的学生。”

也正是因为他的辞职,才有了这家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的不断发展,以及之后马云所得到的幸运之神的眷顾。

而12年后,海博翻译社负责人张红女士回顾当初马云投身翻译行业时,依然动情地说:“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不出­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商人

不出­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商人

据马云自己介绍,建立翻译社的想法是因为那个时候­精­通英语的人确实有限,但需要翻译的人又一大把。所以,就有许多人找身为英语老师的马云帮忙翻译。可是马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就找已经退休的老师做“枪手”,代替他帮人翻译。

当时马云只是想开一家翻译社将退休老师供养起来,也算是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不过仔细算起来,早在1991年,马云在学校安安心心地教书时就有开办翻译社的想法了,并且已具雏形。所以,其实海博是马云创建的第二个翻译社了。

当然,海博翻译社并没有带给马云多少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在创业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马云和他的那群伙伴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失败。记得开张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是700元,而房租是2000元。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一大半,这不禁让许多人举棋不定、内心动摇了。

而就在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云竟然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鲜花、书、衣服、手电筒,用这些买卖的收入弥补翻译社入不敷出的艰难状况。

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海博在马云的带领下,渐渐开始有了起­色­。据马云说,翻译社1994年已经达到收支基本平衡,1995年开始了首次赢利,而谈及现在的海博,马云的说法是“赢利很高”。

三年的等待对于马云以及翻译社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漫长,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海博翻译社也无法走到今天,走过它不算太短的12年。

如今回顾1994年到1995年这两年,马云认为当时的他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成功地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马云对于自己创办海博翻译社的思路如此回答。殊不知,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甚至还教起了夜校,而夜校的这段教学经历也为日后马云走上网络道路奏出了一段小Сhā曲。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阿里巴巴的大红大紫,可以说那时的马云肯定称不上功成名就。但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马云独辟蹊径地总结道:“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惊悚大片:马云美国历险记

惊悚大片:马云美国历险记

马云第一次接触网络缘于他去了一趟当时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而美国之行带给马云的并非只是一场与互联网一见钟情的相遇。

借用当时马云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说真的,马云在美国数十日的经历,或许拿到今天来拍一部好莱坞惊悚大片都不为过。

那是1995年,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此时美国的一个投资者跟杭州市政府和市交通局谈判了一年,但是钱却一直没有到位。双方认为谈判中间翻译有问题,一向英语好的马云便在此时粉墨登场了,要知道那时的马云在江湖号称“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

由于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对于国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以杭州市政府和美方都相信马云,请马云在中间从事翻译和协调的工作。但是随着在协调过程中的深入了解,马云发现这其中异常复杂的关系为他所始料不及,这在马云看来“是特别复杂的一个故事”。

简单地说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那个美国人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投资的回报就是美国人获得路费的收取权。这种投资修筑公路收取过路费用以偿还投资款的方式,类似于李嘉诚在深圳修筑梧桐山隧道的做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方面,都没有任何疑义和问题,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多市政工程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