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他的使命,这就是他的责任,这就是他李鸿星所要做的一切。这是他无法逃避的,为了自己,也为了无数的汉家儿女,他也只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用自己手中的刀,用手中的枪,奋勇向前,杀出一条荆棘之路。
随后李鸿星猛然站起身来,坚定无比的向帐外大步走去。
次日一早,待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后,李鸿星便来到校场,观看兵卒们的日常操练了。
现在兵卒们上午,还是进行队列训练为主,目前兵卒们队列行进中,已经有模有样了,基本在行进中,可以保持完整的队形了。等队列训练成型后,后面还要进行跑步队列行军训练,负重行军训练等等。什么时候,可以做到负重行军十里,而队形不乱,那才算真正训练出来一只强军了。
而一般到了下午时,火枪兵和火炮兵主要进行分解式无弹射击,等以后了,开辟好射击场后,在进行实弹射击了。而长枪兵则进行‘突刺’训练,和‘投矛’训练,而且还是以投矛训练为主。
对李鸿星而言,长枪方阵,主要是一种威慑行为,而不是去和敌人拼杀肉搏,凭着这些新兵,和敌人拼杀肉搏,是不现实的,即使胜利了,也是惨胜,当然了,实际上,被打败的可能更高些。
在一般人的眼里,长枪兵和火枪兵是最好训练的,实际而言,在古代,最难训练的兵种,其实就是长枪兵和火枪兵了。因为这两个兵种,都需要最严格的纪律才可以。
古代有名的‘罗马方阵’也要配备盾牌和标枪,以应付远程攻击。而典型的‘马其顿方阵’也不全是长枪手,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长矛手,剩余的全部都是弓箭手、剑手、投石手、投枪手,而且还有马其顿骑兵配合掩护,当然了,训练的时间和纪律也同样严格,指望着有根长枪,训练上几个月,就成为长枪方阵,是不现实的,长枪方阵一旦阵型乱了,那就全完了。
但既如此,长枪方阵的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长枪兵行进缓慢,机动不强,最怕的就是敌方的远程攻击。而且两侧和后面都是弱点,只要不与长枪方阵正面接触,用远程打击,或者攻其两侧和后方,就能够打败长枪方阵。
由于机动性差、弱点明显、训练的要求非常高,即使赫赫有名的‘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也只是兴盛一时,随后都淹没在历史长河里面,没有兴盛起来。
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称的上,比较有名的长枪方阵的,也只能算是明末‘白杆兵’了,但在与女真鞑子的战斗中,也衰败了下来。一般而言,在对付一般纪律较差的流民、贼寇情况下,长枪兵还是所向无敌的。但是在面对纪律比较强的正规军,特别是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正规军的情况下,就弱点突出,无能为力了。
至于到了近代,所谓的‘西班牙方阵’、‘古斯塔夫方阵’则是火枪兵和长枪兵的混合编阵,他看重的是火枪兵的远程打击,而长枪兵也是作为盾牌来使用。而随着火枪的逐步改进,长枪兵的比重也不断的降低,直到消失。
火枪兵相对弓箭手而言要训练简单,而且火枪也比弓箭制作简单,维护方便,只要有合格的火枪,就可以有大量的火枪手。
但在没有线膛枪和后装枪,普及的时代,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射程,和命中率实在低的可怜,只能依靠密集的阵型,才能够提高命中率,因此,前期的火枪兵对纪律和阵型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而西方所谓的‘排队枪毙’更是将这一情况,表现的是淋漓尽致。
1759年的亚伯拉罕会战,4800名英军对不到4000名法军。英国军队顶着法军的十几轮射击,在伤亡近六分之一的情况下,都没有进行还击,直到法军距离20码的时候才开火射击,最终击败了法军。
想想吧,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况呀,在面对敌军十几轮的不断射击中,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还能够站立不乱,保持阵型,听从指令,这要多么严格的纪律下,才能够训练出这么如钢铁一般的军队。我想,即使在现代军队中,也很难做到这么严格忘死的纪律。
虽然明末的军队,也有大量的火枪和火炮,但在没有严格、铁血般的纪律约束下,见到女真鞑子冲来就早早的放枪、放炮,随之就一败涂地了。总的而言,在古代,火枪方阵和长枪方阵,都是对纪律和阵型要求,最严的兵种,没有长时间严格刻苦的训练,铁血般纪律的约束,是不可能训练和打造出一只无敌的军队来。
作者说明:
文中所讲的恶霸劣绅,石寿德也不算虚构的,其人物原型是民国1924年到1927年间,横行在康县阳坝地区的‘石守德’。作者将其名字改了一个字,时间也提前了几百年,地方由阳坝改为百里外的长坝镇。但其石守德在民国年间所做的,这些恶行,都是真实的,连被害人的名字,我也没有改,只是将被其所杀害的人数改变了一下。
实际历史上,1928年,省上派旅长李兆琨率1000多人,围攻石家堡,围攻月余,石家堡都安然无恙,最后还是断绝水源后,再用诈降之计,才攻入堡子。在石守德被抓住后,其供称,在七年之间,被其所杀害的人数是400余人。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