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这么大一片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而未来发展这一大片农村区域既是负担,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三峡库区的建设就代表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意愿,从这个角度看,重庆“统筹城乡”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对中国未来发展更具有典型性意义。
重庆的现状就是“西部现象与东北现象的叠加”。“东北现象”,指重庆重工业的很多布局与东北相像;而“西部现象”是指重庆成立直辖市,大量农村地区被划拨给重庆管辖,形成了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格局,具有西部城市的形态。“统筹城乡、以城带乡”是“重庆模式”最大的特色,也是薄熙来治渝的重中之重。
重庆要实现“五环梦想”殊非易事。
早在2006年,主政者意识到主城九区的“都市经济圈”太小,“小马拉大车,带动力不强”,将区域发展格局调整为“一圈”——“一小时经济圈”(包括23个区县)与“两翼”——渝东北翼、渝东南翼。重庆社会科学院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介绍说,“一小时经济圈”“生态承载能力好、产业集群条件好,”集中了全市70%的GDP,成为重庆市重点打造的经济发展区域;而“两翼”的发展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同时也注重“一圈”对“两翼”的帮扶,“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但重庆要想成为中国内陆经济的发动机,其实现之路相当漫长。重庆有两大引擎——未来10年间,重庆主城人口和面积将翻番,成为中国第四个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城镇化率从当前的50%提升至70%。
重庆城市化的模式,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的话讲就像一个大齿轮、中齿轮、小齿轮相互啮合的齿轮箱,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群。
在渝东北的开县,大小老板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回乡投资,但是“没有进入主城产业链,生意很冷清”。在主城江北区进行对口帮扶以后,在江北区划出了一个开县园,由江北区负责提供土地和园区管理,开县负责招商,招来的老板和打工者都是开县人,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下一步就是利用园区进行农村人口转移了”。与过去三峡库区移民不同,伴随着产业转移,重庆计划在未来十年永久性转移四五百万农村人口。
可以称作“重庆模式”的经济发展的办法绝不只有一种。重庆的“八大投资平台”曾经在国有资产处置、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并引起了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组织的关注。
以高等级公路为例,重庆市政府通过国资委成立了高等级公路公司这个投资平台,把全市公路的修建权和收费权统一起来,整体打包,统一融资,一下子就修建了3000多公里公路,把交通问题解决了。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经济学教授王崇举评价说:“利用国有资产,期货式的、把未来的预期用现实的方法来安排,加快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重庆八大投资集团的户均资产负债率接近60%”;对于政府大包大揽,过分扶持国有大型企业、垄断行业资源的做法,“民企也有意见”。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政府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整合资源。一旦政府强大起来,应该考虑回归一个“经济社会联系体”的角色,重庆也应该考虑从善于经营的“精明”城市转向从战略上把握城市脉搏的“经略”型城市。“当了裁判又当运动员是不合适的。”
重庆模式是否将创造中国经济一个新的神话,重新构建后的官员体系及生产力模式将证明其结果。
薄熙来曾不止一次在重庆市级干部大会上表明自己的决心,他说“要通过5到10年的艰苦努力落到实处。”而更为长远的愿景则是“以国际化的都市为目标,力争30年后可以和京津沪比肩而行”。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讲话中,他再次重申“共产党人说话算数,一定要说到做到。”
1 1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