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功夫影帝李小龙 > 第二十三章 虽死犹生 两代悲剧千古奇

第二十三章 虽死犹生 两代悲剧千古奇

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一更深邃的世界,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

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至真之路

l、对真理的追寻。

2、对真理之知觉(与存在)。

3、对真理的认知(其本质与方向——如,对行为动作之认知)。

4、对真理的了解(一个有真知卓见的人乃由实践中去了解——道。并非片断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5、对真理的经历。

6、对真理的学习。

7、忘却真理。

8、忘却真理的负载。

9、回本朔源。

10、沉静返空灵。

[[三、截拳道]]

人们为了防卫自己,乃将无限的灵活变化,转变成僵比的——限定住的传统形式。欲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理想、形式与派别;甚而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理想。

能清晰­精­纯地洞悉情势确属不易——人的心灵是复杂难解的。——技巧的学习容易,对于各人独特的风格与个­性­的培养则否。

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无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

欲于截拳道中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有控制锻炼的意念,忘却成败胜负;忘却骄傲与苦痛。让对方因其挑衅而遭受更严厉的反击。

最大的谬误就是预先对结果妄加臆测;不应对成败得失有所在意。让一切自然发展下去,你的身体四肢自会在适当的时机反击。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它对生死是置之度外的。

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系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截拳道并不虚张声势。它并不迂回地走着,而系一直线朝向目的的。简捷的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

截拳道之技巧简单说就是如何使动作简捷直接。如何表现真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实的。能自由无拘不为外在的依恋、偏颇所限。

截拳道可谓启开智慧之火炬。它系生命之道,一朝向意志力与控制力的动作。

一旦受过良好的训练的学生在各方面均应能生动与有活力。然在实际搏击中,他的心灵尤需冷静,不为外界所纷扰。也须能以不变应万变。一旦前进,他的步子需轻盈与平稳。他的双眼必能不滞停,而注视敌人之每一举每一动。他的行为表现仍与平时一般,而无任何意外产生之可能。

四肢,你的自然武器有双重目的。

1、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2、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毋需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截拳道系朝向自我发展的武艺。

拳与脚均是消除自我意识的武器,此等武器代表着直觉的力,本能而直截,不似智慧与复杂的自我意识,它并不分裂自己。即能防卫其自立独立­性­。此等武器你一往直前而无回顾四盼的。

人天赋所具的纯洁心灵与空无一物的心理系,使其四肢可善用此等­性­质,以运用自如。四肢一以不可视见的­精­神,使得心灵、身体、四肢,处于最大的活力。

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

不为任何依恋,执若所限系人之自然天­性­。能永不止向前;过去、现在、将来的思想一似流水般不断地前进,昼夜不息的。

损弃思想教条之偏限,在思想中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真“如是”是思想的物质,而思想是真“如是”的机构,思及“如是”,要固定义它犹如亵渎它。

将心灵专注于焦点使之警觉着,使之能瞬即知觉真理——而真理是各处无所不在的。心灵需可由旧传统习惯、偏见、限制的思想过程中解脱出来。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四、绝望]]

在武术的久远历史中,盲从与模仿似为多数武术家、老师与学生之通病,原因半系人的天­性­使然,半系与保守与传统的派别有关。是故,欲求一有创新的老师将是十分不易的。企需领导人物为之导引。

每个属于某门某派的总会谓其惟一拥有真理,而排除其他派别。这些派别专凭其一面之词来曲解道。破坏了谐和与安定,所发展出的技巧,都属于花巧不实的。

他们并不真面对实际的搏击,大多数武术家均与真正的功夫相去甚远,实际的博击是简捷且直接的,而他们不是曲解了它,便是空想。并不会直接入真正的核心、关键,妄凭花巧的招式与人工化的技巧,欲求符合实际的搏击情况。

欲以超心灵的力量感应一切,直到参与者一至神秘、虚幻乃至不可解之境地。此些皆系徒然无意义的意图,是无法和不断变化的标准相合的。

当你真正与人搏击时,搏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活的,而花式与空想的招式既是无能且局限僵化了原系流动的技巧。此等招式充其量不过是盲从与无谓的练习罢了。

一旦真的感情愤怒、恐惧发生时,能以传统的形式与技巧来表达?倘若是自由的,是应能以一真正人的自主人格来表达自己,抑是一如机械,听任别人指使?该是流动的整体,能无限与拘束地流动,抑是偏限于自己的派别模式中,阻止了整体与创新的意识。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非将不直接视问题之关键所在,反盲从所附与形式,固定的招式上,愈陷愈深,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一个人所受的教导既是偏颇与歪曲,自是无法明确地辨别何者为是。是故,传授须与事物之本质相合方可。

成熟不意谓着做观念上的俘虏。是系自我最深的觉悟。

生命是与整体相关的。一旦能避免机械比人工的技巧,方有自由可言。

一个头脑明晰、单纯的人并不选择;何者是便是,不是就是不是。根据观念而做的行为显然可知是有选择的,而此种行为亦非自由的。相反的却带来更大的阻力与矛盾。

关系便系了解。它是自我表白的方式。关系是发掘自我的明镜——存在即是关系之谓。

固定的形式,非将无法适应真实情况与变化,制造槛笼罢了。而真理是在牢笼之外的。

形式套路只是无谓的重复罢了,使自己自以为是地避开面对真实敌人的自我探讨。

累积是自我封闭似的阻碍自己,花巧的动作更增强了此等的阻力。

传统的武术家只可谓之是传统的观念,照不变的例行工作去做者,他的动作均是承习旧有的而无创新。

知识是固定在某一段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由累积结论而来,而求知则系一不停的动作。

学习绝非知识之累积;而系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

在武术的锻炼中,并得有自由之意识。一限定的心灵绝非是自由的。勿为任何门派传统所限,武术该是自由。

欲自由发挥表达自我,昨日一切非的尽行抛却。由旧的固可获得安全感,新的则可获致流动且机变的武术。

欲深信自由的可贵,心灵必需学习正视生命,不受时空所限之生命。自由是存在于知觉意识内的。注视中切勿停止悟解,欲深悟与生活于现在,昨日的一切均需抛却。

至不知之地步便是死亡;然后方可复生。一旦自由所做的自无所谓对与错。

一个人一旦不能表达其自我,必是不自由的。准此,他开始挣扎,挣扎孕育了规律化的例行法则。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持心灵单纯,心中只存一目际——如何搏击。他必须去除阻碍其前进之障碍,无论是感情的、身体的或是知识上均然。

一旦能超越任何系统之约束,方可能自由与整体地做其所欲做。一个一心欲求真实的人,是不会受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何者为是之中。

倘欲了解武术中之真理,洞悉你的敌人,你必须抛却一切门派的观念。捐弃偏见、好憎等等。然后,你的心灵方可能平和而一无偏颇。在此种沉静中,自可清楚、整体地视物。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依据着那种方法之极致去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之搏击。

倘若你遇到一不按一般打法搏击的选手,倘你仍想以平日所练之传统防御法来挡,你的防御与反击常会显示出缺乏可变­性­与灵活­性­。

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你所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自己。

一个人如何可能以部份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单单只是重复地演练规则化的、固定的动作,当会剥夺博击之“灵活”与“真”。

传统形式的累积,只可能变为束缚你的锚;它只朝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向下。

形式只可能增加阻碍;它只是已选择动作之模式的演练罢了。

一旦适应了部份非整体的方法,一旦孤立于闭锁的模式,一个人必是经由一阻力的屏幕来面对其敌人。——他做的只是形式化的,并不知其对方真正是如何的。

我们难道只要那些拳套形式,一味模仿传统的防御攻击方式?我们是深深地受着它们的拘束啊!

欲与敌人相匹敌,一个人需有洞悉的能力。有阻碍时是无法有直接的洞悉力的;存在“此是惟一的方式”时亦然。

具备整体意谓能奉者何者为是而行,因为何者为是是经常不断地改变的。一旦一人受限于某一观点,他将不再随着何者为是而转移的。

无论一个人对钩拳与摆拳的观念如何,无疑议的是,必须设法获得对此二种攻击法的最佳防御方式。几乎所有的拳手都使用它。善用钩拳、摆拳更使其攻击更加变化多端。他亦必须练习可由任何位置出拳之能力。

传统的门派中,制度是远比独立的个人重要的2传统影响下的人只是跟着前人的模式走罢了。

如何方可使传统的门派,所谓的家,制度趋于灵活变化之境?传统中也只是静态、固定、僵化的,或许也可指出路来,但那路是有限的,绝不能趋灵活变化之境。

真理是与敌人的关系,不止地移动,灵活变化,而非静态的。

真理是无途可至的,真理是变化灵活的,因而是不断地改变的。

真理并无休止之境,无形,无固定组织,无哲理可言。一旦你见之,你当会知道灵活变化之物亦是何以是为你。由静态的、人为的形式,固定的动作是绝无法表达灵活变化的自我的。

传统的形式只可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

正如金黄叶子可一似金币般地哄骗哭泣的孩童般,所谓的绝招、秘笈也不过显示了武术家的无知罢了。

切勿有排拒或选择的心灵。无故意之心灵即无适当之思相

盲目地接受,拒绝与承认只有阻碍了解。使心灵以感­性­入他人之力。则方有真沟通之可能。欲有相互的了解,必至此状态——无选择的知­性­,无同意无不同意。最重要的勿先下结论,才开始。

由门派形式的顺应一致中了解自由之真义,由深入观察你平日所演练的以至自由的自我。切勿非难或同意,只是观察即可。

一旦你不再受到影响,摒绝传统反应的拘束,此使你方会知知­性­为何,能新鲜整体地视物。

知­性­是无选择可言,无所欲求,无所焦虑的;在此种心态下,方有知觉洞悉力的产生。洞悉力方可解决所用的问题。

了解需要的洞悉力并非短时间的,而是连续的知觉,连续无止境的探讨状态。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之方式为之。

了解的产生是经由感觉的,在某一瞬间由关系的明镜前映出。

了解自己之生系经由关系之过程而生,而绝非孤立状态下可生的。

欲了解自己必是由与别人接触后方反求诸己。

徒欲心灵的努力则反将局限了心灵,因努力可谓心灵朝内目标的挣扎;而一旦你有了目标、目的,——可见的终点,你便是将心灵局限于那。

倘今夜我看到一全然簇新的事物,而这事物为我之经验所感觉,明日若仍想重温下此种感觉,其中乐趣,则此种经验将会变得麻木无甚知觉。真实的也惟有在当时可见罢了,真理是没有明日可谓的。

当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时,必会发觉真理之所在,而问题是水不会与答案相离的。问题中会隐含了答案——了解问题亦同时解决了问题。

以未尝分割破碎的知觉观察何者为是。

真的如是是无偏颇的思想;是无法以思想、观念来颖悟的。

倘欲思想便非可谓之自由——所有的思想皆是局限的;而绝非整体。思想只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经常只是局限于一部份的。因为记忆只是经验的结果。因此,思想只是心灵由经验所生的作用。

知心何以空,何以静;以空灵之心,无形、无法来面对敌人。

初始的心原本是无活动的;而道是需无思以行的。

内视自己系深知自己之原本天­性­并非可创的。

能不役于外物,不为外物所敝,自会有镇定、平静生。能静意即能无幻念,能无如是之妄念。

并无思,只有如是——何者是。如是并不移,然其动与效即是无止尽的。

“契机”是无所谓昨日、明日的。亦非思想之结果,因而自亦非时间之谓。

一旦有段时间生命受到威胁无法不为防卫自己努力时,你能说“先等我摆好架势,拳置腰际,再打好吗?”生命于危急时,你能乃拘泥于你所学的派别打法吗?还是随机应变?

中国的武术系经过三­干­多年的演变与流传的武术。

为何一个人非得依赖这三千多年的传统,他们可能告诉你什么是“柔”,什么是“稳”,但是真正用到时呢?他们的理想、原理惟有引向伪善之途罢了。

由于不欲受侵扰,而求稳定的心理,人们开始建立行动、思想的模式、规范,久之,即变为此模式之奴,以此不实之模式为真了。

求某种动作的模式、规范使得参与者得以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在拳击或篮球等运动中或是可行的。然截拳道则否,截拳道之­精­神端在自由之­精­义,是不该为任何模式所拘束的。

许多武术家常系盲目地接受其老师所传授的,结果造成成了其行为、思想上的麻木、呆板。他的反应自是依循着已定的模式,使其心灵更加限制与狭窄。

暝想,默思意能深解人本­性­之自若、沉静处。然暝思决不可为定力集中之方法。思之最高境界乃是否定。而否定无所谓正与负,否定系全然空灵之状态。

集中系一中种专排除它的形式,一旦有了排外上的作用,思想者便系排除外界的一切影响。

有一种行为的状态其间并无行为者。有一种经验状态其间并无经验者。这便是传统。

传统所谓的集中,系只专注于一件事,而摒绝其他,而知觉是整体的行为,并不排除任何事物的,此心灵的状态也惟有以客观无偏见的观察方可解的。

知觉并无所谓界限里;它系付出你之所有而无例外。

集中可谓心灵的渐次缩窄。然我们所关切的是灵活变化的整体过程,而惟一专注集中于生命的某一面,亦共可能缩窄生命之面。

自我的表达是整体的;是立即而无暇思考的;惟有­肉­体与心灵的完全自由时,方可能完整地表达自我。

[[五、截拳道的要义]]

l、在攻击时严谨的结构(攻时:以灵活的前手攻/防时:以手防)。

2、能变化运用手法与脚法的武器。

3、在攻击或反击时善用韵律的不规则变换来诱敌。

4、重量训练与科学化的辅助训练再加上完全的适应练习。

5、截拳道在攻击与反击时的直接动作——由任何之位置皆可发招。

6、身体的闪躲与步法的轻盈。

7、自然机变的攻击战术运用。

8、近战的能力——(a)闪躲攻击

(b)摔法

(c)擒拿法

(d)锁法

9、完全的对打练习;与对移动目标的实际接触训练。

10、不断地强化自己攻击的武器。

11、表达自我独立的个­性­;灵活变化不为传统所困。

12、在结构上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

13、由身体运动中,训练连续的自我表达能力;

14、放松与有劲的出拳化为一体,保持心灵的警觉。

15、动作的流动­性­(无论是直线或曲线的动作——向上、向下、转左、转有、侧移步、下闪、晃身等等均然)。

[[六、无形的形]]

我希望今日的武术家能更加注意武术的根本,而非武术繁盛不实的花叶、枝节上。而在枝节处的争论是可以由根本处了解的。

毋需关怀何者是柔,何者是刚,踢击与拳打、擒摔与手打脚踢,长距离与贴身搏击之好坏。因世上并无确切的何者比何者强。惟一需防范的是,切勿使部分琐碎的,剥夺了真朴的整体­性­。

在搏击的艺术中,一直有着如何使自己更加成熟技巧更高之问题。成熟是一个人本质,实体上渐进的进步。这也惟有从自由表达中的反省自我要求,方可达成的,绝非是模仿、重复传统的模式动作所可及的。

有些的门派偏重直线的动作,也有些门派偏好曲线或圆形的动作。此种偏于某一面的武术皆非自由的。而截拳之技巧端在自由运动用各种动作;系一启发自我之武术。武术绝非是装饰物的。一种选择的方法,无论多正确,亦惟有使人限于一模式内。搏击是瞬间千变万化的。依循着某种的模式练习只会导向阻碍自己之途,欲由之深解自己是绝无可能的。

搏击之道绝非是限于一个人的好恶、选择的。惟有每一时一刻在搏击中追寻方可,也惟有不受偏颇、斜曲或任何的模式所限时方可能。

截拳道是无所谓形的,故亦可适于任何形;且因其无分派别,故亦可适于任何派别。它能善用各种的方法技巧,以求达到武术之最高境界。

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简捷,以不变应万变。而境界不高的亦惟有流于花拳绣腿罢了。

对于端正,消除外在不实、花巧的招式是不难的,然而对内在则难矣:

不妨以自己所学的门派(无论是西洋拳、功夫、空手道、角力、柔道)来观察街头的打架。也惟有不为门派所限时方可清楚地观察入微。如此,方可无好憎地整体地来观察。

惟有在无比较时方有何者为是,如此亦可至无所纷争之境。

博击绝不因你是不同的派别,无论是功夫,学空手道、柔道或其他的而有所不同。

截拳道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也就是以无形为形。

无所停留意谓着所有事物其终极源流是人所无法理解,也非时空所可局限的。

一个无所根本的搏击者不可再谓之是真正的自我,他的移动一似机械人。他使自我受外在的影响;埋葬其独立的意识。而其独立意识是其迄今所从未知觉过的。

自我的表达是无法以形式化的练习来完成的。而形式的练习都是表达的一部份。无形的形并非意谓着无形。无形之形系由形进化至更高深更完美的自我表达的境界。

无教化并非真意谓着未受教化,惟有无教而教方是意义深远的。

而否定传统的教化,也许你会因自创其他之模式而使自己身陷其中。

欲求身体的不实的夸大与强己所难,自会偏离正道;欲求心智的虚幻的理想,当会无法见到实际之真象。

许多的武术家总欲求更多,欲求一些特别的,即不知真理,正道却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正因是这样;他们却不能见之。倘若说出原因的话;那便是在追寻中即迷失了原来存在的。

欲突破自己,需要深知自己之自觉。

编者注:“武道释义”为《李小龙截拳道》一书的总论式的章节。

我的最大收获

{{李小龙}}

我又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香港了。还想在这里逗留一段日子,但紧张繁忙的生活方式,使我感到很不习惯。

香港人对我的热情,使我受宠若惊,但因为太惹人注目,却又使我间接的失去自由,出现在公共场合里,就被人包围着,指手画脚的谈论着,使我觉得好像是动物园里的怪物或是大猩猩。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讨厌围观我的影迷,我只是把我想到的直觉地反应出来,我不擅于掩饰。我的个­性­一向是忠诚地表达自己,正如截拳道一样,也许,某些说话听进别人的耳朵里,得罪人,但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假如对我有所误会,希望大家原谅我。

有关我家庭的生活,但抱歉得很,这一阵子很忙,我甚至连一些世叔伯和友好也未能一一拜访,也请原谅。

我并不十分喜欢家人的照片太多的刊在报章杂志上,这并不为了甚么,只希望年幼的孩子能生活得轻松自由。因为妻儿都在电视上露过面,走在街上,也有观众认出来,像对我一样,在指手画脚和投以奇异的眼光谈论着,这对于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孩子来说,会使他感到不舒服。当然,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我明白这是一位明星所必然产生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

对于香港片场的生活,我也是不习惯的,比如,拍《­精­武门》来说,坐了廿多小时的飞机,已经感到疲倦了,还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要拍片,而且,一拍就是七天,天天都在打,一方面,是会感到疲劳,而另一方面,心情也不大好。我以为,每个星期应该拍五天戏,有两天假期休息,美国拍片就是这样,而且,每天最多八个小时。

我听说,这里有些明星一天拍三组戏,日夜不停。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也不知他们是怎样拍的。在美国,不会有两部片同时拍摄的,总是拍完了一部再拍第二部,否则的话,­精­神不能集中,无法好好地去表现角­色­中的人物,一定会影响到影片的质素,如果长此下去,迟早会有问题。

每天拍三、四组戏,那是纯粹是为了赚钱,并无兴趣可谈。而事实上,如果专心的去拍一部片,直接的是表现在技能的优良上,但间接的可以赚到钱。因为拍出来的影片质素好和卖座高,片商们可以出很高的片酬请你拍戏,那不是一样达到了赚钱的目的吗?

最近有人出到20万港币请我拍戏,但我没有答应,一方面,是可能返美国拍电视片,另方面,也考虑其他问题。如果20万请我拍一部戏,结果,卖座也只有20万,那么,以后还有人请我拍戏?

有记者问我,小孩子的功夫,打得似模似样,将来会不会继承我的武道?

我以为,以固定的课程传授武道,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现在,我结束了在美国的三间武馆了。至于孩子的将来,还是让他自由的发展好了。

虽然,我也曾教过孩子武道,可是,却给我带来了麻烦,孩子在美国念书时,常常跟同学打架,打痛了同学,被同学投诉。我也就不敢再教他武道了。

在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以为并不是武道上、电影上或是电视上,而是娶得了一位外国籍的好妻子,她人很贤慧,处处都在迁就我,甚至当我工作后回到家里,她给我脱鞋子,这是非常难得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两个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生活着是否和洽,但我太大已经中国化了,她可以说一般应酬的广东话,同时,也学会了烧中国菜。

至于我的家庭生活,十分简单,除了工作外,假期也很少到别的地方去,多是躲在家里看书。我喜欢看武道和哲学的书籍,对于电影,也看得不多。

我离开香港太久了,许多观众都对我不认识,记者也会提到有关我从影的经过,就藉着这个机会,简略的说一说。

其实,我一出世就拍片了,第一部是在三藩市拍《金门女》,因为我父亲李海泉也是演戏的。但直至6岁时,又在香港上银幕,第一部片是《人之初》,先后一共拍了十多部片,到《人海孤鸿》为止,是我在香港的最后一部粤语片。

18岁,到美国去念书,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拍西部片的,而且,有许多顾忌,第一,是中国人怎么能跟荷里活(好莱坞)的大明星比?况且,自己的英语又不大好,其次,如果要我梳一条长长的辫子去拍戏,即使给我多少钱,我怎么也不愿意,所以,我宁愿躲在车房和地窑教拳。

直至l964年,在加省的长堤各国武道表演中,我表演了咏春拳,被20世纪霍士公司看中,邀我拍电视。本来是拍《陈查礼之子》的,后来,却改拍《青蜂侠》,我认为这部片集并不成功,因为太过浅陋了,不过,我演的角­色­,却很受到了欢迎。

也有记者问我,粤语片到今天田地,有甚么感想?我除了百般感慨外,不知该说甚么,因为离开香港太久了,不了解香港电影界情况,无从说起。

1971年

人世亦出世

{{——我眼中的祝春亭}}

{{方原}}

初识祝春亭,是见其刊于《花城》的中篇小说《靖平寺》,文笔老辣,手法圆融,意境清丽,寓旨邃远。阅之,如清风盈胸,心淡如水。

我妄臆之,如此禅味小说,非释家弟子莫属。

听人道,身为大学教师的祝春亭,浸­淫­佛经而不能自拔,大凡市面上有的佛籍,皆尽觅藏之。他的家族有做和尚的传统,他乃佛­性­之人。

出差南昌,辗转造访,皆曰:云游去了。心道:名刹皆旅游胜地,好潇洒一个!后得知,他去的是深山不知名的孤庙,跟一老僧习禅。

踪影渺渺,音信全无,我窃想:莫非看破红尘,落发为僧了。

消息千真万确:祝春亭下海了,去了广东。我心一惊,错愕万分:“和尚”下海,千奇百怪。其实,又不足为怪,如今世风,个个言商,人人下海。和尚下海,尽在世理之中。

台湾有个星云法师,家财亿贯,俗称商业和尚。祝春亭莫非欲步其后尘,做星云第二?

我与祝春亭,因缘在广州聚会。他在某编辑部供职,一日枯坐八小时,看稿改稿。下班回到洗村的出租屋,伴着孤灯,趴床上写稿。我问他:“来广东还做这?”他惊诧道:“不做这做啥?”在他心中,这世界除了“­操­笔”,不再有其他职业。

如此下海,中国人岂不人人皆淹在海中?

我和祝春亭渐渐稔熟起来,愈稔熟,感慨愈多。

1979年高考,他荣登南昌市第一,江西省第二,他却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要知道,那一年是先出分,后填志愿,且他父亲的学生在省招办,上北大,自不在话下。我问他是否后悔,他道:我总算读了大学。

他大学期间就有中篇发表,那年头是文学热,青年作家的桂冠,世人瞩目。他一米八零的个头,相貌堂堂,气质儒雅,颇得女生的好感。他上大学前结的婚,总以为在他身上会发生80年代的时髦故事,结果什么也没发生。

他沉默寡言,嗜好孤独,是个不善交际、不喜言谈之人。然而,他上课,却又能侃侃而谈,妙趣横生。他能全然左右课堂的气氛,时而笑声一阵叠一阵,时而寂静得若旷野幽林。同事说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足以使他破格提为副教授,他却苦熬了近十年才评上讲师。为此事,众人忿忿不平,他淡淡一笑,道:职称能说明什么?

他的小说,远比一些曾经轰动一时、红极一时的作家写得好,他却无声无息。从未听过他有什么怨艾,总是在默默地看书,默默地沉思,默默地笔耕。他不懂得如何炒自己。他说:小说怎样,自有公道人说公道话。

有朋友说该要炒炒祝春亭,他一笑置之。

文坛上,有人一分热,放十分光;也有人有十分热,只放了一分光。祝春亭属于后者。

在广州极少听到祝春亭言禅说法,朋友说他来到物欲横流的广州,已把佛忘到九霄云外,可谓“和尚下海,六根不净”。

其实,祝春亭在江西时也极少言禅,更奇的是入庙从不拜佛。他道:佛是一种境。又道:佛无所不在,所在俱无。

为僧者,不一定有佛­性­;入世者,未必不可入境。境为何物?意在一个“空”字。

祝春亭的《靖平寺》有一偈子:还俗亦非俗/为僧亦非僧/求道亦非道/成佛亦非佛。我曾问祝春亭:你出家的前辈人中,最敬佩的是谁?他说:要数我真章舅舅,他看破红尘,大学毕业后即落发为僧;数十年后,他悟透佛机,娶尼为妻,生下一女,后又复为住持。他是个不守清规,而又极有佛­性­的怪憎。

我不知祝春亭是否入境,我只知他是个把凡事都看得极淡的人。古人云:大隐仕于朝,中隐居闹市,小隐遁幽林。那么,有佛­性­之人,并不在于他身处何地、为何职业。

近读祝春亭新作《功夫影帝——李小龙传》,我觉得,祝春亭还就是祝春亭,他能将李小龙的武道,与道家佛家之说揉合起来写,颇见功力,且颇具深度。

这部书,是大陆第一部为李小龙立传的书。我曾见过几种港台版的关于李小龙的书,那些书,与祝春亭这本比起来,都大为逊­色­。祝春亭真是写活了李小龙:目前,大陆及港台有十几家报刊竞相连载这本书,反响热烈。

最近,祝春亭与几位志同道合者组成了蓝潮创作室,这个创作室的总策划是辛磊和关剑麟,祝春亭则是创作室主任。创作室的目光盯着海外市场。他们成功地策划了《一代赌王——何鸿燊传》、《文坛侠圣——金庸传》和《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的出版和创作及在大陆、香港、台湾的版权贸易,版权价格之高,在中国大陆出版界是少见的。创作室还重金聘请香港出版界人士合作。创作室即将推出的第二批人物传记,将又是一批极具冲击力的“重型炸弹”。为了“炮制”这批“重型炸弹”,祝春亭和创作室的其他成员将前往香港采访和体验生活,此举在大陆文化人中可谓开风气之先。

1995年初于广州

全书完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