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在作者早期的几个中篇中隐约感觉到有作者自己内心的闪现,之后的主要作品甚至是代表作,多如巴尔扎克式的文学一般,基于伟大的历史和众生的心灵,作者似乎有一直把自己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心态。但是在《飘羽之重》中,我感觉作者开始 “暴露” 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是那个清茶一杯、明月一轮、湖畔秋风解书的女子。以我的阅读经验,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中篇小说《三潭印月》都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主要人物都是沉浮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关于“永恒”的亲历者。而《飘羽之重》表现的是则完全是“当下”的人的内心、肉与灵魂。小说中的诸般生活状态与我们是多么切近——具有深厚历史学功底和茶文化专业知识的作者,终于开始用文学展现“当代心灵史”了。
这莫非是作者文学生涯的某种质变……
2008年12月9日
王旭烽:额上掠过微乎其微的风
—— 《飘羽之重》后记
王旭烽
作者一般总是强调以作品说话的,作品即以完成面世,作者便自认使命完成,种种动作,均不如沉默是金。但《飘羽之重》这部长篇小说,从腹稿到成书,之间差距甚大,这是我以往作品创作中不曾有过的现象,回忆记录下来,不全是多余,由此成文。
因为工作机缘,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曾担任我所在城市的公安局文化顾问,还曾下到基层刑侦大队采访,听了许多案情案例。《飘羽之重》这部作品的主要故事框架,正是那时候听说的。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的青年女子在户外被杀害了,有许多人都成了怀疑对象,一一调查之后,发现谁都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未破之案,反倒不如别的案例情节曲折,故事离奇,因此我把这个素材搁下了,且一搁就是十来年。
但那个模糊的青年女子的形象,一直就蛰伏在我心里。我曾经为她设计过许多种职业,每一种设计都是卑微的,弱小的,边缘的,总之,是那遭忽视、任使唤、被呼啸前进的时代列车无情扔在路旁的一群;是在大写的典籍中被整数除去之后的被忽略不计的历史的余数;是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巨大的转型期间被垫在最底层的广大的乡村青年女性。不过我想塑造的这位姑娘内心更有诗意,感情世界更加丰富,精神追求更加热烈罢了。其实,又有哪位年轻姑娘的内心不浪漫热烈,城里姑娘的每一个梦,难道不也是乡村姑娘们的每一个梦,只是有许多乡村姑娘如《红楼梦》中的晴雯一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罢了。我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方慧子所生存的现状警告她,她的人生最高目标就是千方百计地在城市里生存下去,以换取她的在乡村多病多灾的亲人们的安康。但她的丰富浪漫、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却超越了她的警告,让她把在城市里追求幸福生活、尤其是追求爱情生活,做为了她的人生目标。社会要让她安分守已地做一个柴禾丫头,她自己却想做一个文艺女青年,这种生存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她精神的苦难远远大于她生存的苦难,最后完全撕裂了她的命运,她死于不知名者的刀下固然是一种偶然,但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巨大差距带来的命运轨迹,却是一种必然。
然而,仅仅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并不是我的初衷,这是一篇通讯报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仅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也不是我的初衷,因为这样的命运和这样的人物已经许多次地被搬上荧幕,写进书中。我更关注的是这样的人物与各色人等由于欲望碰撞到一起时,发生的世态百相。正是在这样跨度极大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可能会根据人性深处的蛛丝马迹,去探寻善恶的种种轨迹,解开人物的命运之谜。
一个本来准备通过层层拨开迷雾、纵向追踪叙述的小说结构,由于创作者的期待值,最终被一次次地打破了。我总是不满意我那种单线叙述的方式,多年来众多生活的积累就象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