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世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汉哀帝也差使臣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
昭君死后,王昭君墓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处的桃花乡大黑河南岸,墓状如覆斗,高达三十三米,底面积约为一万三千米,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的。传说早些年间,秋凉霜冷之际,附近的草木已枯黄凋零,惟有昭君墓绿草茵茵,所以,当地人就把它称为“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昭君墓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青冢之顶,建有一个八角凉亭,沿墓身石阶攀援而上,可以远眺土默川的美丽风光。从远处向昭君墓望去,巍峨高耸,姿态雄浑,芳草葱茏,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水墨画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品读:美在和亲
王昭君是历史上的一代美人,因“和亲”而名扬古今。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天。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汉朝时,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氏求婚,想娶吕氏为妻,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当时,对汉朝来说,这简直是对大汉朝的亵渎。可是,由于汉朝实力和兵力没有匈奴强大,而匈奴对中原觊觎已久,早有吞并之心。吕氏为了保持汉朝的安全和稳定,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了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和亲”也就从此开始了。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项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迹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503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当然都是歌颂王昭君大义和亲的美德。
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若汉朝势力强大,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
谒王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掳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首《谒昭君墓》的诗,是董必武先生在游览王昭君墓时题写的。这首诗被刻成诗碑,矗立在墓园的大门口,似乎在时时刻刻地提示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当年王昭君深明大义,毅然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人民友好合作做出的不朽贡献。
昭君的美貌盛传于世,昭君远嫁匈奴的苦楚往往只被“乡愁”一词概括。
王昭君的遭遇,同时也引起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所以从汉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咏王昭君的诗词。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对王昭君的悲悯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又:“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感叹王昭君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