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好孩子是教出来 > 27.你

27.你

从环境”,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

境、创造环境。

现在,有很多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都很差,他们往往会因在生活、学习上受到挫折而伤心,特别是那些

表现一向优秀的孩子,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受到挫折后,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当对自己的期望目标过高,而实际成绩

过差时,这种挫折感就会更加强烈。

在孩子经受到类似的挫折后,家长应该积极地帮助孩子认真寻找受挫折的原因,以便

采取针对­性­措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而不是一味指责。因为只有寻找受挫原因,才能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作为家长,在孩子遭受挫

折时,一味地不管不问,并美其名曰让孩子承受更多的磨练是不对的,而事事关心,使问题都希望给孩子解决也是不对的,最重要的

方法就是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难关,让孩子尝试失败的压力,同时也让他体会到,身边还有人在默默地关心他,帮助他,使他有勇气走

出失败的­阴­影,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石油界的巨子,资产无数。但是这个家族的孩子们从小就要

接受节约教育和劳动教育。每个周末,孩子们从父母那儿得到几十美分的零用钱,至于怎么支配完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但是他们必

须详细地记在个人的小账本上,以备父母查询。如果孩子们觉得自己的零用钱不够用,他们的父母不会再给他而是鼓励孩子们通过自

己的双手去挣钱。所以,星期天的时候,洛克菲勒家的孩子们便忙着修剪草坪、打扫花园或者擦皮鞋。擦一双皮鞋5美分、擦一双长

靴20美分。

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对孩子同样是这样严格的要求,正是这一种严格的爱,才让孩子能够独立地成长。

在美国,部分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这对我国的许多家长

来说感到有些“过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担心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培养孩子独立和求生能力的过程中,家长面对我

国现在交通秩序状况,考虑的是让孩子独自上学是否安全?面对现在社会治安情况,想的更多的是孩子独立外出是否妥当?因此许多

孩子应独立完成的,独立办到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但面对许多孩子独立生存、自理能力的不足家长们又感到不安和着急。

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生存和服务技能。

英国牛津大学纽曼教授说:“学校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

会责任,学校所传授的学问乃至社会生活的艺术,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教育给人以对自己见解和判断的清晰自觉

,给他们发展这些见解和判断的信念,表达这些见解和判断的雄辩,以及身体力行这些见解和判断的力量。”也就是说,要将服务于

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将专业素质放在首位。

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当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不足。现在的教育太注重进行知识灌输,不太注重健全和谐人格培养,因此孩子多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必备生活知识和奉献社会的

品德往往欠缺。前段时间,天津还发生了大专生不知道回家路,只得求助于警察的事情,主要原因就是父母舍不得让孩子独立生存。

连生活都不能自保,你说这样的孩子能够独当一面、尽心奉献吗?

美国作家海明威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老海明威就经常

带着他外出穿林越水,走村串户,使他受到了锻炼,增长了许多见识。但是,老海明威很希望儿子能尽早地摆脱对自己的依赖,以便

更有效地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于是在海明威年仅4岁的那一年,父亲就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孩子,别老跟着我,自己活动去!

”老海明威将一根钓鱼竿甩给了儿子,并鼓励他说:“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行!”

海明威在父亲的鼓励与指点下,开始了

独立活动,而且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接着,他又迷上了读书。钓鱼、打猎和读书,从小形成的这三大爱好,伴随了海明威

的一生,并对他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说,没有父亲从小对他独立意识的培养,就不会有一位探索一生、创

新一生的世界级作家海明威。

当今我们的家长比起当年的老海明威来,望子成龙的心理更加强烈,但是,却缺少老海明威

那种敢于让孩子独立生存的勇气与眼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爱”他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以呵护有余,放手不足。但要真正

爱孩子,真正想让孩子成才,应该向海明威的父亲学一学,让孩子独立地去发展,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关心爱

护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勇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和斗志,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失败和接受教训的勇气。俗话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的条件和环境迫使他必须早当家。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富裕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也是容易滋

生孩子“懒”、“散”、“娇”、“挑”的坏毛病,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有可能造就一代只懂享受不懂创造,只会吃鱼,不会捕鱼

的花花公子与小姐。日本的“余裕教育”提倡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就是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鼓励青少年利用周末到农业学校体验生活。把孩子从溺爱中解脱出来,变娇气、懒惰为耐劳和坚强。

作为爱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在你需要帮助孩子的时候不去打击孩子,在孩子需要磨练的时候,不去过分的溺爱,要知道,孩子

是否能够成材,是需要家长用爱的意志来磨练的。

第三部分独立生存: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3)

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无能

父母爱怜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近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导致的是孩子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

力的弱化。有的家庭,父母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

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最好的保镖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与

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管得太宽,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没有

得到发展,一到社会中就相形见绌。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还像个婴儿一样偎在妈妈怀里要这买那,稍不顺心就捶

胸顿足,旁若无人地又吵又闹。

一位扬州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下堂弟说

他“笨”,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

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敢再嘲笑我了。”

塑造什

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我们与其想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现在的

父母们都怎么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有两类父母行为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这就是溺爱和忽视。

父母对孩

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例如,对孩子的“

淘气”行为,有些父母要么不管,要么完全压制。他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玩滑梯时别摔着,别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企图回避

生活中许多丑陋的现实。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能自谋生路,不能自己做出决定,不能应付生

活中面临的日常问题和挫折。

父母捍卫子女,不让子女们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缺乏

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爱很重要,但却无法保证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他们更需要接受过训练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即

孩子的心理成熟过程。儿童的社会­性­是在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离开母亲进入伙伴世界,但伙伴关系和呣子关系不同。呣子关系

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而伙伴关系则是要求友情、信赖、协调的关系。幼儿为了在伙伴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得学会某些必要的品

质,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

的义务。受到过分保护的儿童,人际交往局限于父母和同胞(独生子女没有同胞,接触面更狭窄),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

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进入社会(幼儿园或学校)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

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行为问题。

(2)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

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分保护(限制)的孩子,其父母

从各个方面已全部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他活动的内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他探索外界

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3)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过度的保护实际

上是限制了儿童智力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过度保护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探索,去努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智力。更糟的是,由于很少有

需要自己动脑、动手的情境,这样的儿童进入社会中常表现软弱、退让和懒惰,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愿动脑筋想问题。

在河北的一场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有不少的家长陪着孩子找工作。这不禁让人想起,常常会看到一家几口送一个孩子入学,曾

经耳闻父母为子女作“陪读”,而如今连找工作也出现了家长作陪的身影。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

道现在的子女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甘心“陪读”、“陪找工作”的家长们用心良苦,原因无非就是一个“担心”

——担心孩子没经验,担心孩子受挫折,担心孩子错过机会。问题是,孩子的事,家长能都包办得了吗?我们曾一度反思我国第一代

独生子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仅仅有反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要时时处处去培养

“小皇帝”、“小公主”们的独立生存和生活能力,让他们自己去经受磨砺,去承担责任,去自理生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他们只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理自立,老一辈人的“反思”才算有成效。

父母的爱是子女成长途中的阳光,无论何时都让

他感受到你的爱,但爱不等于娇惯和替代。娇惯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弹簧的伸缩

原理告诉我们,拉力适度,使弹簧的功能保持,拉力过度弹簧将失去了弹­性­,无力回原。教育也同样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长教育子女

的前提,孩子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适合他们的变化,因此只要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会过高,教育的态度不会过

分,注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看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因人施教,定一个孩子跳一跳能摸得着的目标,就容易

树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发孩子积极上进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自己作决定,即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否则,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特点就是“绝对没有信心、犹豫不决、

过度敏感、缺乏耐­性­、离不开别人的支持”。

第三部分独立生存: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4)

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技能

为什么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的中国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敬度还不如一个明星?因为,过度保护的孩子其

独立­性­受到了摧残!做父母的千万别怕孩子吃苦!

孩子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能让孩子多独立就要让孩子多独立!

培养孩子独立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孩子的人格是和你一样独立的,您必须坚守这一信念。独立是一个人在没有被压迫的

情况下自觉自愿的行动倾向。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独立­性­的人不仅善于行动而且善于思考,能根据事情的合理­性­来安排自己的

行动,不能独立就只有沦为附庸了。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注意培育其独立­性­。

有这

样一个故事:

一只母­鸡­捡到一只鹰蛋,把它带回去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小­鸡­和鹰一起成长,­鸡­妈妈待它视同己出。一天,

一猎人经过,一眼就看出了那只鹰,虽然那只鹰走路和觅食的神态已经和小­鸡­差不多了。

猎人对­鸡­妈妈说:“这是一只鹰

呀,你应当让它成为真正的鹰!”

­鸡­妈妈说:“它是我的孩子。”

猎人对鹰说:“你是一只鹰呀!”

鹰说:“你弄错了,我是一只­鸡­。”

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一个小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落在地上,

然后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失望,但还是把小鹰带到更高的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

又落在地上,还是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遗憾,但他说:“我们再试一次!”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悬崖边

,对小鹰说:“这次就看你的造化了!”说完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直掉下去,突然,快要着地时,小鹰奋力地扑闪自

己的翅膀,扇动着,扇动着,终于,小鹰飞了起来,像一只真正的鹰!

猎人欣慰地笑了。

看看你的孩子吧,他的

独立­性­如何?是搏击长空的雄鹰还是温室里的花朵?你是否像那母­鸡­一样,把孩子带在自己翅膀下?

如果有事,你的孩子

能否一个人在家料理自己的生活?你放心吗?是孩子太小还是我从来没让孩子­干­过?或是你不想让孩子自立更生?

遇到事

情你是否和孩子商量?你是否采纳孩子的正确意见?你是否支持孩子的正当行为与要求?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

。从小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

要青少年成长为一株迎风而立的大树,而不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所以要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经过锤炼,学会独立生存!

明明的妈妈工作特别忙,所以明明生下来不久便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到他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才决定接明明回市区住。

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乡下随意惯了,明明养成了不讲卫生的习惯。爸爸妈妈一让他洗澡,他就推三阻四的,更不用提饭前洗手、刷牙漱

口这些重复次数较多的习惯了。因此明明牙齿被虫蛀了不少,肚子也经常疼。在学校里,明明­干­净整洁的校服没有几天就又脏又破。

爸妈不断的提醒、警告、责罚都没有生效,明明仍然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妈妈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整洁漂亮、神采奕奕,自己的孩

子却像一头又脏又臭的小猪,非常苦恼。

怎样让青少年从小就养成独立生存的技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1)父母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身为父母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只有让他们学会为自己服务才能为他人服务;也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

的道理。只有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

(2)从小在孩子心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

通过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大事。要激发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使孩子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不要中间Сhā手,一般情况下在进

行过程中不要提出任何建议。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尝试以朋友方式相处,给孩子提供

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们才敢大胆地去尝试。

(3)要善于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

先提出任务,再悄悄创

造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学洗衣服时,可以让他洗污渍较少的。最初要保证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

才会增加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而不至于一下子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指挥。

单纯的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

实处。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们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

总是一味代劳,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也许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4)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

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但父母也应该说“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

地教孩子怎样洗衣服。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奇*书*网^.^整*理*提*供)。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

过节了,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他们愿意

自己劳动,在劳动中无形地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刚开始动手时,经常会不小心把

事情搞糟,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否则就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要耐心地把动作解释清楚并做示范,然后再让他练习。

(5)定下一些规则,全家上下一律遵守

如果孩子依赖、懒惰成­性­,鼓励或者模范可能都不起作用,这时可以定下

一些规则,例如“不洗澡就不准上床”。如果孩子不听劝告,父母可以不理睬他的抗议。确立规则时不要带有责备的语气,也不要重

复唠叨,只要以行动来证实就可以了。也可以求助于医生、老师等具有权威­性­的人。这些人更能使孩子明白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如孩

子不肯刷牙,可以直接带他到牙医那里,让他看看病人的痛苦。然后让医生告诉孩子,这些病人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刷牙,现在就

要补牙、拔牙,还要打针吃药。在孩子认识到“惨痛”的教训时,再教他们如何保养牙齿、如何养成正确的习惯。

(6)让

孩子学会说“我自己来”

要制定一些引导孩子的策略。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在训练他们自我服务技能、自理生活的过程

中,要注意自己的策略,懂得说服孩子的艺术,让孩子规划自己的生活,培养独立意识。让孩子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得到锻炼。

具有自我服务的技能、生活自理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和鼓励,多给他

们一些锻炼的机会。

第四部分宽容: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1)

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对

生命的洞见,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文明与胸襟,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

美丽。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到多

少人。

懂得宽容的孩子才懂得爱

宽容的心会帮助孩子意识到个­性­的差异,使得孩子尊重别人,并对种族、­性­别、

外貌、文化、能力或­性­别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有更多的包容。这种美德会影响孩子以善良和理解来对待别人,反对仇恨、暴力和偏执。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很多的风风雨雨,在人与人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大前提下,一个不懂得宽容的孩子是很

难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就的,因为他缺少来自别人的支持。

宽容会让孩子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同时还能影响孩子以善

良、尊重和理解来对待别人。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凡是家里好吃的东西

,大人一律留给孩子一个人吃。如果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子买,而且由于家里就一个孩子,家长

总是舍不得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无法和别人处理好关系。

在校园里,教师经常

要接受学生一些­鸡­毛蒜皮的“投诉”。如“老师,他把水洒在我桌子上了”,“老师,他刚才骂我……”,“老师,他把我的桌子、

椅子换走了”……

还有一些学生好发脾气,总是通过动嘴、动手来发泄,不能自控,有时仅仅是看人家不顺眼,就想去“

修理”人家,在“征服的胜利”中体验自尊与快意。在种种不大不小的矛盾中,孩子们如果都抢着“占上风”,不退却,也不谦让,

那就可能冲突不断。而这一切,都是孩子缺少宽容的表现。

邻居家里的亮亮,一看到叔叔阿姨带着小朋友来家里玩,就赶

快把自己的吃和玩的东西藏起来,无论父母怎么讲,他都不肯拿出来与小朋友分享。常常把父母搞得很尴尬。

他父母很苦

恼地说:“我们作父母的都很大方,孩子怎么会这么小气呢?”

实际上,反映在亮亮身上的小气,正是亮亮父母平日里对

亮亮过度溺爱所致。对于要什么父母就能给买什么的亮亮来说,自己是家里的中心,父母、爷爷­奶­­奶­、其他小伙伴都应围着自己转,

都应为自己服务,而自己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这种伴随着“心中没有他人”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和

快乐呢?所以,亮亮不愿意让其他的小朋友吃自己的东西、玩自己的玩具就很容易理解了。

问题是像亮亮这样不能与他人

分享东西的孩子,怎么可能长大后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服务于社会呢?这既是父母焦虑的问题,也是将来社会的问题。事实也确实

如此,有一天亮亮的妈妈加班回家,已经很累了,让自己的儿子给自己倒一杯水,儿子居然不乐意,说自己要看动画片,惹得亮亮的

妈妈很不高兴。

邻居家的丽丽三岁了,能够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逻辑了。她胖乎乎的,在小区里颇受宠爱,这都

和她的大方和友善有关。丽丽从来不计较,玩具大家玩,好吃的一起吃,就连自己会的歌谣也耐心地教给其他小朋友。

一次,丽丽和好多小朋友一起玩。有一个胖小子因为做不好沙雕,居然把丽丽一下午垒的长城踩个稀八烂,丽丽很伤心。开始她真的

很想把那个小胖子推倒在地,可还没等动手,其他小朋友就都围上来了,七手八脚的把那个“坏小子”摔到沙坑里去了,胖小子被弄

得嚎啕大哭了。丽丽这时候居然伸出手把那个胖小子拉了起来。

“胖小子捣了你的工程,你­干­嘛还要拉他呀?”妈妈后来

问她,丽丽说:“他已经哭了,就是他已经知道不对了,而且长城已经毁了,我得想办法重新垒才是重要的。”后来丽丽还给了胖小

子一块巧克力,还教他怎么垒长城。到晚上的时候,他们的工程已经有模有样了。

也许孩子的世界格外简单,可有谁能说

孩子的宽容不是宽容呢。丽丽那一伸手,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朋友。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

很重视宽容的品质。如孔子曾说,一个真正的人要有宽容、恭敬、诚信、灵敏、慷慨五德,并把宽容放在五德之首。庄子也说,圣人

应有包容天地、遍及天下的宽阔胸怀。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人”。一个人善于宽容,他的人格才会像海一

样伟大。

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

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

其实,不论古今,宽容都是每

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理要求。宽容,就是宽恕容忍,指能容纳异己和接受与愿望不符的事物。孩子一旦有了

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与人和睦相处。有宽容之心的人

也能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和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有学者说,宽容是人们交往、合作的“润滑

剂”,说得确实很有道理。现在的社会更具有开放­性­,社会变化加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人

们的个­性­也变得更加鲜明。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只有具备宽容的品质,他才能接受容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独特个­性­。而懂

得宽容的孩子才会懂得爱。

第四部分宽容: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2)

你的孩子有多宽容

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

次相扶,就会为自己赢得一方晴空。宽容地给予,会为自己赢得一个无限的世界。如今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更多的会保护自己

,因而会犹豫,会嫉妒,会明争暗斗……也许是我们做家长的忘记了,我们的孩子在将来同样会面临我们面临过的生存压力,你是不

是已经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会宽容,他是不是一个宽容的孩子呢?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宽容吗?不妨让自己的孩子做

下面的小测试,看看他是否足够宽容,也许测试出来的成绩会是比较客观的。

您的评分标准:

凡是单数题,“是

”为2分,“是与不是之间”为1分,“不是”为0分;

凡是双数题,“是”为0分,“是与不是之间”为1分,“不是”为2

分。

1.你是否不计较别人对你讲话的态度?

2.你是否对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大庭广众的批评耿耿于怀?

3.你是否乐于看到同你关系不好的人取得成绩?

4.你是否喜欢嘲笑或贬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

5.你是否欢

迎原先不如你的人如今超过了你?

6.你是否嫉恨才­干­不如你的人得到提拔?

7.你听到有人讲你的坏话,是否能

做到一笑了之?

8.你和别人争吵以后,是否常常越想越气?

9.你是否容易原谅别人不自觉的过失?

10.别人讲话刺伤了你,你是否一定要回敬对方几句?

11.你经常在大人面前讲别人的优点吗?

12.你与别人相

处是否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

13.你尊重能力不如你的朋友吗?

14.朋友

们是否指责你为人过于敏感?

15.你是否认为没有必要对伤害你的人进行报复?

16.你想起很久以前受到过的创

伤,仍会忿忿不平吗?

17.你愿意同以前和你对立的人一起共事吗?

18.你认为老实人在生话中经常吃亏吗?

19.别人对你的亲疏,你是否看得很轻?

20.你是否认为地位比你低的人对你进行批评是一种冒犯?

21.

你是否常常认为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出于成见?

22.你是否经常感到你在学习上的努力没有得到赏识?

23.你主张

邻里相处中宁肯自己吃亏,也要搞好关系吗?

24.你和同学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是不是?

25.你是否认为

互让互谅是朋友相处的重要准则?

26.外出吃饭,你的朋友常常爱占便宜不掏钱,对此你是不是很反感?

27.你

是不是很少计较朋友的脾气?

28.你得知好朋友有些事没同你商量就自作主张,是否大动肝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