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美国沉没? > 第三章 动荡的危机之弧(2)

第三章 动荡的危机之弧(2)

官方版本的描述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不久,22岁的本·拉登从沙特赶赴阿富汗,在美国政府的援助之下,他帮助发展*圣战组织以抵抗苏联。1988年,本·拉登利用*圣战组织创立了“基地”组织。1989年苏联撤军之后,在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的指导下,本·拉登变得更加激进。1996年,他第一次发布“追杀令”,要求美军离开沙特,并于1998年再次发布“追杀令”,警告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

而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帮助创立*圣战组织,是源于所谓的“危机之弧”概念。

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石油生产国——比如伊朗——财富极大增长。而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则日益变得左倾。美国当时担心两件事:第一,担心中亚和中东国家与苏联发展同盟关系;第二,担心这些国家变成真正的独立国家之后,会为了本国的利益而控制自己的资源。

正是出于对这两件事的担心,美英战略家才谋划这个战术。按照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学者马歇尔(Andrew G Marshall)的解释,“危机之弧”这个概念描述的是横跨苏联南侧,从印度次大陆到土耳其,并往南通过*半岛到非洲之角这一带国家,其重心是伊朗。

提到“危机之弧”的概念,有两个人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另一个是彼尔德伯格组织彼尔德伯格组织(Bilderberg),是一个非官方的年度论坛组织,大约有130位成员,多数都是在政界、商界、银行界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每年在欧洲聚会1次,每4年在美国或加拿大聚会1次。该组织在荷兰的莱顿有办公室。成员、英国情报机构前任官员、牛津大学学者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 他们是这个概念的创造者。

1978年,布热津斯基在《时代》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新月危机》的文章中写道,“沿着印度洋海岸伸展的、有着脆弱的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一个危机之弧,有着分崩离析的危险,它导致的政治混乱局面,将被对我们的价值观有敌意而且同情我们敌人的势力填满。”

后来,伯纳德·刘易斯对这个概念做了延伸。1979年,他在彼尔德伯格组织在奥地利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说:“可以利用*教力量对抗苏联……利用这个危机之弧,动员一个*教之弧去牵制苏联。”

刘易斯提出的具体建议是,美英国家政府应支持*领袖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背后的激进的“穆斯林兄弟运动”(MBM),以推动整个近东地区的“巴尔­干­化”,也就是使近东地区陷入分裂状态。他认为:

应该支持自治组织,比如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黎巴­嫩­马龙派教徒、埃塞俄比亚的科普特人、阿塞拜疆的土耳其人,等等。混乱局面将扩散到所谓的“危机之弧”,再对苏联的穆斯林地区产生溢出效应。

刘易斯的逻辑是,由于苏联是无神论政权,所以在激进的穆斯林的眼中,苏联比美国更不能相信。因此,可以帮助激进的*教扩大在中东和中亚的势力,以阻止苏联的影响进入这块地区。

顺便提一句,刘易斯认为*世界对西方的不满,不是因为他们反对帝国主义,而是因为他们信仰*教,而*教与西方不相容,因此注定将来会起冲突。几十年来,作为东方学研究者,作为美国和英国情报专家、智库专家以及新保守主义者,刘易斯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