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中国飞天大传 > 11.用中国燃料发射苏联导弹(1)

11.用中国燃料发射苏联导弹(1)

1960年3月,经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大将批准,决定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进行苏制尔—2型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中央军委对这第一次导弹试验极为重视,聂荣臻特意强调说:“要安全稳妥,确保顺利完成任务。宁可慢一些,一定要好一些。”

为了保证这次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东风基地在孙继先、栗在山、李福泽领导下,成立了试验指挥部,由第一试验部副部长崔子高任指挥长,测量部副部长高维新、基地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张敏任副指挥长。技术阵地由第一试验部综合试验处副处长石荣屺任主任,发­射­阵地由综合试验处处长吕诚华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导弹的测试和发­射­;测量部担负导弹的跟踪测量、弹着区观测和数据处理等任务。

按照计划,东风基地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导弹发­射­准备工作。但就在发­射­日程一天天迫近之际,苏联政府突然提出,中国购买的用于发­射­训练的尔—2导弹,须经苏联国防部长同意才能进行发­射­试验。中国政府面对这一意外要求,进行了交涉,苏联又以中国生产的液氧质量不合格为由,要求中国订购苏联所产的燃料。迫于无奈,中国只好向苏联订购。

4月25日,中国要求苏联的第一批液氧于5月25日,第二批于6月5日运抵东风基地。然而,苏方制造种种借口,故意一再拖延,先说5月28日运抵中国,后来又推迟到7月份。

到了6月底,按照苏联所说的接收日期,东风基地工程部长张志勇派了10名技术人员,前往东北中苏边界小镇绥芬河接收苏联提供的液氧。

接收人员韩连根、周长林等人到达绥芬河后,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但苏联提供的液氧仍不见踪影。大家心急如焚,每天一趟一趟去车站等候,只见一列列火车从苏联驶入绥芬车站,却都是一些棚车和平板车,就是没有液氧槽车。他们都很清楚,导弹发­射­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等的就是液氧,可苏联提供的燃料却杳如黄鹤,不能不使人万分焦急。

等了将近一个月,等来的不是燃料,却是来自基地的通知:苏联国防部已电告中国国防部,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不可抗拒的事故,不能履行合同。

为此,燃料接收人员立即改变方向,启程去吉林102厂装运中国自行生产的液氧。

中国在一开始确定研制尖端武器之时,就确定了通过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走独立自主发展尖端事业道路的方针。中苏新技术协定签署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导弹研制、试验和有关项目都作了部署,有关液体火箭推进剂的事,化工部于1959年就落实了生产工厂,并经过反复试验,已能生产出各项指标都完全合格的液氧。

周长林说,押运液氧是很辛苦的,还有危险。我们那时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没有经验,思想上压力很大,怕出问题。我们几个人分成几个组,24小时值班。液氧温度为零下183℃,由于槽车保温不好,槽车的­操­作室内冻了一层约10公分厚的冰霜。当时虽然是炎热季节,可我们都要穿着冬用空军地勤服,铁路工人见了,觉得特别奇怪。到了晚上,大家挤在一节守车里,有的睡在凳子上,有的躺在地板上,车一走的时候来回剧烈晃动,只能睡个迷糊觉。

液氧到达东风基地后,特燃库化验室在苏联专家斯切潘诺夫指导下,及时做了取样化验,完成了全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产的液氧质量很高,完全符合导弹加注使用的技术指标。

李福泽接到这个化验报告后,便高兴地去找第一试验部的苏联专家组长契尔柯夫。

“请你看看吧,我们的燃料化验结果出来了,非常好。”

契尔柯夫先是对这个化验报告看都不看,后来见李福泽逼得紧,便随口说:“你们的液氧有杂质,不合格。”

“不对吧!我们刚刚和你们的专家一起化验过了,这就是化验合格的报告。”

“那……你们不具备化验条件,化验的结果不能成立。”契尔柯夫强词夺理地说,“这是搞导弹试验,不是别的,十分危险,弄不好是要死人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