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 > 1 法取茓:膻中、乳根、少泽、肩井茓。若食欲差者,加脾俞、胃俞;

1 法取茓:膻中、乳根、少泽、肩井茓。若食欲差者,加脾俞、胃俞;

­肉­饮汤,每日三次。功效:补血增|­乳­。

主治:产后无|­乳­或­奶­水不足。

3.药物:红糖一百二十克,鲜豆腐一百二十克。

制用:红糖与豆腐加水共煮,煮沸加水再煮数次即成,趁热吃豆腐饮汤,

一次服完。

功效:补血通|­乳­,用治产后|­乳­水不通。

4.药物:豆豉六十克,食油、熟米饭适量。

制用:锅内放入油待熟,先炒豆豉后下米饭,炒后食用。

功效:下气,解郁。用治断­奶­后Ru房胀痛,服后­奶­水即回。

5.药物:花生米(生、去内衣)十五克,豆浆一碗。

制用:将花生米浸泡,去皮,捣烂,用滚开的热豆浆冲服。一次一碗。

每日两次。

功效:补血增|­乳­。用治产后|­乳­水不下或|­乳­汁稀薄。

6.药物:山药三十克,羊­肉­五十克,生姜六克,当归十克。

制用:水煎,喝汤吃羊­肉­,每日一次。

7.药物:木耳二十克,白术十五克,陈皮六克,红糖三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8.药物:麦麸三十克,姜黄十克,核桃仁三十克,王不留行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9.药物:丝瓜子十二克,云苓十八克,红糖三十克,穿山甲六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10.药物:­鸡­血藤三十克,银耳十五克,黑豆二十克,红糖三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11.药物:莴苣子五十克,菠菜子五十克。

制用:微炒,研末,每服三至五克,每日一至两次。

12.药物:西瓜子六十克,当归十五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13.药物:红薯藤六十克,山药五十克,红糖三十克,­鸡­瓜三对。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14.药物:新鲜狗脊骨五百克,红薯二百五十克。

制用:先将红薯洗净,勿破红皮,与狗骨同煮至烂熟。任意服饮。

15.药物:五百克重鲢鱼一条,­鸡­蛋两个。

制用:将鱼去内脏,洗净,加水适量,煮汤。取鱼汤一小碗加热煮沸,

卧­鸡­蛋两个,熟后,调佐料少许,顿用,每日两次。

主治:产后缺|­乳­。

【验方】

1.药物:丝瓜络、路路通各一个。

制用:水煎服。

2.药物:麦冬、瞿麦、王不留行各十二克,炮甲、甘草各十克。

制用:上药为一日量,煎服两次,连服三至五剂。如­奶­水增加后又减少,

再服三至五剂,即能保持正常。

3.药物:­嫩­杨树枝、­嫩­柳树枝各十二克。

制用:水煎服。

4.药物:穿山甲(炮)三克,王不留行九克。

制用:煎汤分两次服,一日一剂。

5.药物:王不留行、赤芍各四点五克,通草三克,炒麦牙九克,葱白头

五个。

制用:水煎服,可连续服用。

6.药物:当归、白芍各十五克,川芎九克,柴胡、青皮、山甲片各六克,

通草、生甘草各三克。制用: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主治:产­妇­忧愁焦虑,情绪不安所致之缺|­乳­或有血气盛而壅闭不行者。

7.药物:南瓜子一百五十克。

制用:去皮焙­干­研末,每次三十克,白糖水送服。

功效:生|­乳­,用于产后缺|­乳­。

8.药物:猕猴桃树根六十克。

制用:水煎后,冲入红糖,黄酒适量服用。

功效:生|­乳­,用治产后缺|­乳­。

9.药物:沙参十五克,白菜根三十克,何首乌十八克。

制用:以上三味药加入甜酒中炖服。

功效:生|­乳­,用治产后缺|­乳­。

10.药物:棉花籽三十克。

制用:煎汤服。生|­乳­。

11.药物:生黄芪、藕节、当归各十五克,鹿角霜、留行子各十克,瞿麦

九克。

制用:水煎服,临服时加入少量黄酒效果更佳。

适用于产­妇­身体虚弱而致|­乳­汁分泌不足者。

12.药物:黄芪三十五克,当归、竹叶、木通各二十五克,王不留行、丝

瓜络、漏芦、通草、丹参、灯心草各十五克,海螺一个,­鸡­蛋七个。

制用:将上药除­鸡­蛋外,加水六碗,煎成约两碗药汁,七个­鸡­蛋去壳放

入药汁中,微火煮熟。服药吃蛋。如一次吃不下七个­鸡­蛋则不勉强。第二计,

仍加六碗水,同样加入­鸡­蛋,数量以能吃下为宜,保持七个为当,服法同头

计,日服两次,一般服一至两剂即见效。

功效:此方兼有通|­乳­与生|­乳­的作用。

13.药物:猪腰三百克,黄花菜二十克。

制用:猪腰切开,剔去筋膜,洗净,切成腰花备用;黄花菜水泡发,撕

成小条备用。炒锅内把素油炒热,先煸炒葱姜蒜,再爆炒猪腰,至变­色­熟透,

加水放入黄花菜,食盐、糖、偏炒片刻,加芡粉,汤汁透明即可。一日分两

次食用。

14.药物:­干­荷叶九克,小米六十克。

制用:­干­荷叶用纱布包好,放锅中加水同小米煮成粥。去荷叶,喝粥。

15.药物:北瓜子仁适量,­鸡­蛋若­干­(根据食量而定)。

制用:同置锅中炒熟食用。

16.鲜皂刺九克,鲜豆腐五百克。共置锅中炖烂,喝汤并食豆腐数次。

【秘方】

1.药物:当归十五克,黄芪十五克,白芷九克。

制用:和猪脚煮熟食,后俯卧。

来源:秘传,广西唐道平献。

2.药物:知母、贝母、花粉、|­乳­香、半夏、白芨、山甲各三克,皂刺一

个,银花三克,百部六克,黑芝麻十五克。

制用:水煎去渣后、兑入黄酒三十克作一次服。

来源:祖传方,西安市梁俊琪介绍。

3.药物:当归、川芎、白芷、白芍、瞿麦、漏芦、穿山甲、通草、木通、

天花粉各九克,生地、青皮、僵蚕、熟地各六克,王不留行十二克,甘草三

克。

制用:水煎二次服,红糖为引。

来源:《河南秘验单方集锦》。

4.药物:鲜虾二百五十克,黄酒六十毫升。

制用:将鲜虾洗净捣烂。用纱布包拧取汁加热煮沸,兑黄酒热服。

5.药物:黄芪三十克,白芍二十四克,升麻九克,柴胡九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6.药物:党参十五克,云苓十克,白术十克,当归十二克,桔梗十克,

木通六克,通草五克,穿山甲十克,王不留行十克,路路通十克。

制用:每日一剂,水煎服。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青皮、白芍;有热证

者加夏枯草、蒲公英、天花粉;有|­乳­但不通者加漏芦。

7.药物:鲤鱼头一个。

制用:将鲤鱼头烧灰存­性­研为米,每取九克以黄酒冲服。

主治:|­乳­汁不通。

【注意事项】

1.治疗产后|­乳­汁过少,中医治疗忌用大剂量麦牙以及山楂、神曲、淡豆

豉、川椒等药物。

2.产后缺|­乳­患者忌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乳­汁分泌,生活没有规律,

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乳­汁减少。因此,患者切忌过度疲劳。

3.产后缺|­乳­患者忌营养不足,营养物质是|­乳­汁的原料,原料不足,怎能

产生足量的|­乳­汁。因此,患者要多吃富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食

物,如豆浆、牛­奶­、鱼、­肉­、蛋、面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并多喝汤。

4.产后缺|­乳­者忌|­乳­头凹陷或|­乳­头破裂不及时治疗。凡出现|­乳­头凹陷或|­乳­

头破裂,应及时找医生治疗。并应定时用吸|­乳­器将|­乳­汁吸空或用手挤空。

5.产后缺|­乳­者忌过于紧张或激动。情绪过于紧张,­精­神过于激动,也会

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因此,患者忌看惊险紧张的电视,稳定情绪,建立信心。

6.忌吃麦|­乳­­精­。产­妇­缺|­乳­,家里人总喜欢买许多补品,希望产­妇­吃了后

增加|­乳­汁。麦|­乳­­精­常被认为是补品之一。实际上,产­妇­吃了麦|­乳­­精­之后|­乳­汁

反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乳­汁。因为麦|­乳­­精­的主要成份是麦牙糖,麦芽糖是从

麦芽中提取的,而麦牙恰能抑制|­乳­汁分泌。中医开回­奶­药,总要用大剂量麦

芽。

7.产后缺|­乳­者忌食或少食辣椒、胡椒、桂皮、大蒜、葱、姜、花椒、丁

香、蒿子杆、鹿­肉­以及红烧­肉­、烈酒等辛辣、温热、窜烈、容易耗伤­阴­血津

液之品。兼气虚、气滞者忌食或少食冰镇的冷饮、冷食以及茭白、甜瓜等损

气壅滞之品。

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一百二十四法

【症状诊断】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或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消耗自身的组织,出

现消瘦、发育不良以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中医统称为“疳”。

小儿营养不良常因先天发育不良、摄食不足、挑食偏食或其他慢­性­疾病

所引起。具体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乳­量不足,单纯以粥、米糊或­奶­糕等碳水化合物喂养,使食物中蛋

白质、热量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婴儿断­奶­前未加辅食,突然断­奶­或断­奶­后喂养不当,使营养吸收不足。

3.小儿偏食、挑食,多吃香甜零食,降低了食欲,不愿吃饭菜等主食,

影响了正常进食量。

4.早产儿摄食量不足。因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比一般小儿更快,更容易发

生营养不良。

5.小儿患慢­性­腹泻,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或患结核病等慢­性­

消耗­性­疾病,长期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易发生营养不良。

6.小儿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等,身体的营养物质为寄生虫所吸

收,亦可导致营养不良。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正常的代谢仍

要进行,只得消耗体内的脂肪、肌­肉­等组织,以至逐渐消瘦。

初期患儿只是体重不增,以后体重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首先是腹

部,其次为躯­干­、四肢,臀部、大腿的脂肪早已消失。与同龄的小孩相比,

体重轻百分之十五以上。肌­肉­松驰无力,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伴烦躁

不安、睡眠欠佳等。重症患孩则极度消瘦,全身皮下脂肪几乎消失,额部起

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身高低于正常,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等。

营养不良的患孩可伴有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各种维生素缺乏

症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得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中医称小儿营养不良为“疳证”,认为疳证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

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液消耗过度,脾胃虚损而致。临床上,常分为积滞伤脾、

脾虚气弱、气血两虚等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简易疗法】

1.叶下珠煮猪肝

用料:鲜叶下珠三十克,猪肝一百克。

制法:叶下珠洗净,猪肝洗净,切片,二味加水煎汤。用法:饮汤。功

效:消积理脾。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手足心热,

烦躁等。

2.黄鳝炖­鸡­内金

用料:黄鳝一条,­鸡­内金六克。

制法:黄鳝去内脏,洗净,切段,合­鸡­内金加水炖,熟后可加调味品。

用法:连汤服食。

功效:补虚健脾消积。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厌食,睡时露睛,腹部膨大,或

有低热。

附注:也可每天用­鸡­内金五至十克,炒焦,研碎,拌在稀饭里让患孩服。

3.莲子锅粑粥

用料:莲子(去心)五十克,饭锅粑五十克,白糖五十克。

制法:三味加水煮成粥。用法:食粥,每次三至五匙、一日三次。

功效:健脾消食。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厌

食,大便溏薄,烦躁。

4.大麦粥

用料:大麦米五十克,红糖适量。制法:大麦米侵泡,研碎,加水煮成

稀粥,粥熟后加入红糖。

用法:食粥。每日两次。功效:益气健脾消积。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症见面黄肌瘦,腹膨或腹凹如舟,头发­干­枯,哭声无力。

【拨罐疗法】

取|­茓­:隔俞至三焦俞范围。

治法:以密排罐的间距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每一至两日施术一次。

验案:黄某,男­性­,五岁。不欲吃食五个月余,消瘦,面­色­不华,夜烦

躁,曾服多种增食助消化药物无效。检查无肠道寄生虫感染,肝、肺正常,

缺锌,轻度贫血。取膈俞至三焦俞范围每侧闪四个罐,每罐位闪罐六至七次

至皮肤潮红,当日食欲略见好转,夜间安静。每日施术一次,治疗三次后,

食欲明显好转,遂改隔日施术一次,共治疗十次,食量恢复正常,夜眠稳,

面­色­转红。

【敷脐疗法】

1.疳积散药物: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十克,白胡椒七粒,葱白

(每根寸许)七根,鸭蛋(弃黄取青)一个,白酒五毫升。制法:前五味药

研细末,加葱白捣烂,再加入鸭蛋、白酒调伴均匀,然后用纱布扎成两饼。

用法:外敷神阙、命门二|­茓­,二十四小时后取下。用于小儿疳积。疗效:本

方为已故老中医李坦然先生的经验方,经鲍余生等十多年来数百例的临床验

证,屡见奇效。验案:张××,男,四岁,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诊。食欲

不振,­精­神欠佳,形体消瘦,渴喜饮,腹膨、大便稀溏,日二至三次。检查:

面黄憔悴,发黄易落,白晴青蓝,手心热,指纹­色­淡滞、青筋已达气关,体

温三十七点六度,大便常规(一)。用上法三天后,饮食增,腹软,口不渴,

­精­神佳,二便调。继用稚儿灵、婴儿素调服一周而愈。来源:《江苏中医杂

志》(五):十四,一九八七。

2.消疳膏

药物: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十克,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生栀子

各五克。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以上药适量加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

换,五次为一疗程。用于疳积。

疗效:治疗四十八例,痊愈三十一例,显效十二例,好转四例,无效一

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七点二。

验案:吴××,男,一岁,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诊。患儿半年来食

欲不振,夜睡不宁,面黄肌瘦,口渴烦急,大便经常­干­结或稀溏,秽臭,腹

痛胀满,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小儿疳积,证属食滞积胃,中运不畅。

用上法治疗十次,诸症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而告愈。

来源:《四川中医》(二),十三,一九九○。

3方

药物:桃仁六克,杏仁六克,大黄六克,山栀子六克,芒硝六克,­鸡­蛋

白一个,面粉适量。

制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加入­鸡­蛋白、面粉调匀备用。

用法:直接敷于脐部(冬天可稍加温),可加布带固定,二十四小时后

除去,敷后出现青紫无妨,约十至十五天可自行消退,每隔七天用药一次;

同时点刺四逢|­茓­,七天一次。用于疳积,一般三次即愈。

来源:《安医学报》(一):七十九,一九七七。

4方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去核)各七粒,葱头九个,芒硝三十克。制

法:共研细末,加入面粉三十克,白酒适量,调和成两个饼。

用法:冷敷于脐部及脐相应的背部(即命门|­茓­),以纱布包扎,每隔两

至三小时取下饼加白酒适量再敷,共敷三昼夜;然后改服汤药:芦荟、芜荑、

山楂、麦芽、云茯苓、白术、党参各六克,大枣三枚,每日一剂,连服七日,

三岁以上儿童加大剂量。用于疳证。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四):二十四,一九八○。

5方

药物:苍耳全草,生姜、黄丹各适量。

制法:共熬成膏。

用法:贴脐和囟门处。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五):二十三,一九八○。

6方

药物:吴茱萸三克,生香附三克,鲜葎草叶十五克,鲜侧柏叶十五克,

­鸡­蛋一个。制法:先将前二味药共碾成细末,再和后二药共捣如泥状,加入

­鸡­蛋白适量调和,做成一个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敷在患儿肚脐上,外以宽布带束之,待药饼­干­燥或脐部发

痒时去掉药饼,每日敷一次,连敷数次即愈。用于疳证。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7方

药物:杏仁九克,皮硝九克,山栀九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葱白(一寸长)三根,艾头(一寸长)三根及面粉、

白酒适量,同捣如泥。

用法:于睡前敷于脐部,白天除掉,第二天再制一剂敷脐。用于疳证,

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只宜作为配合疗法之一。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一):二十一,一九八六。

8方

药物:霉丸十克,榧子十克,吴茱萸十克,­鸡­内金十克,栀子十克。制

法:共研末。

用法:取药粉二克贴神阙,外用胶布固定,三日更换一次,可配合针刺

四逢,每周一次,连刺三周。用于疳证。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二):三十三,一九八七。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