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清华园内染民主 黄天明再赴广州
魏显德于民国七年春到达北平,正是民国舆论最喧哗的时候,俄国革命使得清华留美学生,成为众失之的。菊灵本来想送儿子,但显德坚持自己已经成年了,可以应付得来,岳父唐皆能也说,让他自己去吧,反正以后去美国,到时谁来送他。显德一个人,经水路到达汉口,再转乘火车,到达北平,历时一周。一路上,有人问起显德后,知道他是清华留学预备生时,都有些恭维,但也有例外。在郑州上车时,显德就遇到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说:“美之返岁币也,以助中国兴学为辞,”实则是“鼓铸汉奸之长策”,政府“妄遣十百少年”游学美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这么一说,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好象也是去就读的大学生也附合道:清华学校实为“买办学校”、“洋奴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感化受美最深”,“未‘出’而先‘洋’” “预备‘留美’,而未尝预备‘回国’,可耻孰甚。” “通过退回庚款办清华这样的买办学校,一天一天地陆续制造出这种卖国的买办。”听得显德是面红耳赤,甚至有些后悔听信校长的建议,他想清华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呢,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舆论的反感。
当显德到位于圆明园旁的清华园的时候,心中的疑虑才得到了部分证实。虽然清华园只有一座荒岛和一栋两层楼高的校舍。可是建立在当年清朝亲王府的这座学校,相当的漂亮和雅致,比起那些教会办的学校和国立大学真是有过而无不及,教师们都住在湖边的别墅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当显德推开清华园斑驳的木大门,踏上吱响的木楼梯,踩着掉漆的木地板,进入校舍的时候,他不能不想起自己在天心码头的新房。遥想自己当初身披烟花散尽,喜庆余灰,迈着既轻松又慌乱的脚步,时间的间隔便在脚下的空间弥合。一样的门,一样的梯,一样的地,一切既熟悉,又陌生。远在天各一方的百合和母亲如果能来,她们是否有同样的感受?熟悉还是陌生?他有一种无法诉说的饥渴,这种饥渴是把对母亲和百合的思念,化作探知未来的动力。显德把行李搬到大楼里面,感受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宿舍里有着比当时的旅店都还先进的用具和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就是这种马桶,使显德一时间无法适应,开始时解大便,因为不采取蹲的姿势,一时间竟解不出来。领了教科书,全是英语教材,预备学校着重学习的是英语和科学知识,显德要在这里和89位同学进行一年的语言学习,为正式进入美国大学作好准备。
教师中有美国人,常向他们简单地介绍美国的历史和政治。要他们的介绍里,美利坚是块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土地,在那里有民主选举总统,有西部大开发,有首先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和福特汽车万人工厂。当然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听到这里显德有些不自然。教师又问:不好意思,请问在座的有没有结婚的?大家都看着显德,那请问你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父母安排的呢?显德低声地说:是父母安排的。那就对了,这就是中国,密司特魏,我非常同情你,没有爱情。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自己是一个旧时代的象征,这与他们追求的自由、爱情是截然相反的东西。对于同学们来说,为了自由和爱情幸福,他们宁愿选择留在即将到达的美国,在显德面前,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后来,显德才知道,在当时民国政府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清华学校与当时北平三所国立大学在经费来源上的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华办学经费来自庚子退款,充裕而稳定,所以学生享受优厚的学习条件,教师待遇很高。其他学校则因经常欠薪、停薪而闹罢教、罢课。“在全国教育经费普遍严重匮乏的情况之下,清华一枝独秀,自然会引起社会不平之鸣,到底平等与特殊,何者为异?”教师们都如此说,是政府的无能才导致教育匮乏,学生不满。
《每周评论》是当时想当时忧国忧民的知识份子,喜欢看的刊物,清华学校的阅览室也有订阅。学校也鼓励学生讨论社会时局,向杂志投稿,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时著名的白话文学改革就是留美学生胡适把一年的学习讨论汇篇成文章《文学改良当议》,在《新青年》上发表后,陈独秀随即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支持胡适,才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这是一篇革命宣言,公开提出了“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三大口号,由此掀起了震撼中国文化界的文学革命。这对清华学校的学生们也是一个榜样。更有留学回国学生,用批判的笔锋从整个传统文化,提出了用批判的精神,来输入西方的新理论和新观念,重新估定中国固有文明的价值,适应时代的潮流,以“再造文明”。
显德一般在礼拜天去阅览室看看中外期刊,通常没有什么印象。然后再给母亲和妻子写信,述说一周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形,每每嘱托百合“毕恭伺母”。后来百合说自己有了身孕,显德又写信“既长为父母,当知母昔日之艰辛”,还是让妻子好生伺候母亲。民国八年初,百合生产,产下一子,问丈夫取何名字,显德在信中说:望其忠于国,而孝于家;不作沽名钓誉之附合之徒。在显德看来,盲目地追随美国教师,都是不忠于国,不孝于家的沽名钓誉,不学无术的人。显德书面学习进步很快,但是从未开口说过英语,给了他很大的困难。学期结束,学校规定应当能用英语流利地同教师交谈,但显德在口语方面乘兴而来差了点,为了使自己口语能够达到留学水平,他选择了秋季入读美国大学,留了半年时间补习外语。在补习学期,他惊讶地发现,在八年4月6日的《每周评论》第十六号有两篇文章介绍了另外一种制度的家。这给了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刊物“名著”栏内针对俄国共产主义运动,刊载了《共产党宣言》(节译)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后面属于纲领的一段,编辑在按语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的劳工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同期刊物上还有陈独秀的短文《纲常名教》,文章说:“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就要来到东方。”一面是自由的美国,一边是革命的俄国,显德都弄糊涂了,他想知道自己想去的国度,究竟跟俄国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到底哪一个才是东方人正确的选择。
显德后来去借阅了有关民国六、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有关材料,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与美国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两种制度,这极大地刺激了显德,在衡阳那个偏僻的地方,他实在感受不到那扑面而来的滚滚革命思潮。他急于想知道当时在俄国所发生的事情,是否会与即将到来的美利坚产生截然不同的一条治国之道呢。所以当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条道路,可以解放全人类的时候,他不禁迷惑了:到底他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今后会不会由此走上一条与中国相反的路呢,他也实在是不清楚。
民国八年5月4日,魏显德拿着留美护照前往美国大使馆,办理赴美签证,候美国大学秋季入学。在路上,他陆续看到有学生举着标语“反对‘二十一条’”,“反对对德和约签字”,他当时也没在意。下午2点多钟,他在东交民巷,看到学生挤满了使馆区,一打听才知道3000多学生在天安门举行###后,来到东交民巷向各国驻华使馆请愿。学生们手执书有“还我青岛”、“保我主权”、“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等标语。甚至还有一面大白旗上写着的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淳余孽死有头。”学生向路人散发油印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来到东交民巷后,领袖先打电话给美、英、法三国使署,使馆人员出来表示欢迎。学生领袖以四人为代表,向美国使馆递交了一份抗议书,并说:“中国与日本,国际之处置有甚悖和平正义者。吾国与贵国抱同一主义而战,故不得不望贵国之援助,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贵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予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随后,学生退出东交民巷,向外交部曹汝霖住宅进发。到西口时,美国兵营的军官让学生从美兵营和美使馆里面经过。只有巡捕房坚不让走。学生在美使署前连呼“大美国万岁!”“威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世界永久和平万岁!”四声。这口号在显德的心里也一直响着,激励着他踏上异国征途,去求知去探索,甚至完成救国救民的大任。
显德深深地为学生们救国救民的热情所感染着:区区的学生们竟然能够干出如此重大的国事来。他仔细地看着学生的宣言:“人们所企望的公理战胜强权已经破灭。背公理而逞强权,非正义、非公理。亡青岛,是亡山东。山东亡,是中国亡。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帝国主义者弓虽暴欺凌我们,压迫我们,奴隶我们,牛马我们,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吗。在此国家存亡,土地割裂,民族危机严重时刻,广大民众应该下最大的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不然就是世纪之贱种。我同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拯救中华,今日最最重要的是要开国民大会,通电全国,演讲宣传。”宣言最后警告所有卖国贼和内奸:如果你们甘心卖国,肆意通奸,则最后以手枪炸弹对付之。
魏显德后来才知道,游行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时,曹宅大门紧闭。此时曹汝霖仓猝避入一小储藏室中,章宗祥由仆人引到地下锅炉房躲藏。大门撞倒,学生蜂涌而入,到处寻找曹汝霖。曹躲在箱子间内甚至可以听到学生与其妾苏佩秋的谈话。未找到曹汝霖,愤怒的人群便放起一把火,章宗祥从锅炉房中跑出,被学生发现,将他痛打一顿。随后,警察总监吴炳湘率大批人马赶到,逮捕了32名学生。这就是后来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