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国崛起俄罗斯 > 1、我们永远的光荣。

1、我们永远的光荣。

1813年4月28日晨9时35分,在今天波兰的博莱斯瓦维茨,当时被称为本茨劳的小城,在一座两层楼里,一颗将星陨落了。

1821年4月11日,一座四方形铸铁、高达12米的方尖纪念碑在这里落成,碑上刻着文字:“库图佐夫——斯摩棱斯克公爵带领战无不胜的俄国军队到达此地。不幸的死神终止了他光荣的事业。但他拯救了自己的祖国,开辟了欧洲解放的道路。他的英名永存!”

库图佐夫出身军人世家,12岁就进入军校学习,很快他就以聪慧好学为人所知。这种特­性­一直保留到晚年,使库图佐夫成为世界军史上最博学的军人之一。刚毕业时他的履历表中就写着:“会读写俄文、法文和德文,通晓几何学、部分代数学、力学、筑城学和枪炮学。”

因表现出­色­,被校方留校任教。但库图佐夫一心想到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激|情和才­干­,再三请战,直到9年后才一偿所愿,参加对土耳其的作战。从此,库图佐夫走上了一条既艰难又危险的军事道路。

1774年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库图佐夫的太阳|­茓­和眼睛之间的部位­射­入,穿透了颅骨,从另一侧穿出。医生认为他伤势严重无法医治,可他最后还是活了过来。

1788年,身为骑兵军军长库图佐夫身先士卒,激战中,一颗子弹从同一个地方­射­入大脑,库图佐夫又一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再次让医生们大跌眼镜,只是一只眼睛开始失明,他也确立了在军中“独目战将”的威名。

但这位老将却很不讨亚历山大皇帝的喜欢。亚历山大把库图佐夫投闲置散,放到乡间,任由他为了生计头痛。当库图佐夫嗟叹变相流放,无缘战场的时候,是拿破仑让他重返战场。

1804年俄国参加反法同盟,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到了此时,亚历山大才突然惊觉,俄国军队再也找不到比库图佐夫更合适的统帅了。一纸命令让库图佐夫重披战袍。

奥军还没和俄军会师就被拿破仑击溃。库图佐夫只能单独面对占有优势的法军。库图佐夫于1805年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斯特利茨的机动作战,先后击败法军两位出­色­战将——缪拉将军和莫尔季耶将军,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

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世界军事史册。但是在奥尔米茨,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不听库图佐夫意见,强令进攻。虽然俄军英勇作战,库图佐夫一再试图力挽狂澜,但无奈两位皇帝一再掣肘,这一场“三皇之战”再一次成就了拿破仑不败的英名。而库图佐夫代亚历山大受过,再遭贬黜。

1811年,俄军在第三次俄土之战中败北,亚历山大再次起用库图佐夫,库图佐夫诱敌深入,以少胜多,逼迫土耳其签订和约,保证俄国西南的安全。然而亚历山大却又一次撤销了库图佐夫的职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爱情(2)

1812年,拿破仑率50万大军进攻俄国。他发出这样的呐喊:“只要俄国每年还出生50万婴儿,我就决不满足于在欧洲取得的胜利。”一个又一个城市落入了法国人的手中。

此时,俄国举国上下呼唤着一个名字——库图佐夫。士兵爱戴他。因为他质朴、勇敢。军官认为,他深蕴谋略,是可信赖的统帅。僧侣们认为,他尊敬教会,是个虔诚的信徒。贵族们认为,他忠于祖国,是个真正的俄罗斯人。几乎所有俄国人都把他当作俄罗斯的救星。

其实一听到拿破仑入侵的消息,已经退役的库图佐夫立即穿上将军的戎装,直奔彼得堡。虽然没人征召,但他甘心情愿把自己的一切都拿来保卫祖国,至于与国君的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心无杂念的库图佐夫很快就形成了对拿破仑作战的战略构想。

形势比人强,虽然亚历山大满心的不情愿,却不得不让67岁的库图佐夫再掌兵权。消息传来,拿破仑知道麻烦大了,他意味深长的说:“这可是一只北方老狐狸”。

库图佐夫在得知拿破仑的话后,说:“我将努力向这位伟大统帅证明,他说得对!”

这一次,他不顾亚历山大的掣肘,实施战略撤退和坚壁清野,在博罗季诺之战中,两位天才统帅旗鼓相当,库图佐夫为保留实力,在重创法军后主动后撤,直至放弃莫斯科。但博罗金诺因为俄罗斯军人的死战,而成为此后所有俄国军队心中的圣地。

在晚年,拿破仑说:“在我所进行的各次大战中,以在莫斯科附近的那一次最槽。在交战中,法军本来稳­操­胜券。但俄军却成了胜利者。”因为他赢了战役,却输了战略,法军付出了沉重代价,却没能围歼俄军,眼睁睁看着俄军主力撤退。

放弃莫斯科是需要勇气的,库图佐夫可能因此永远离开军队,但他排除了所有的障碍,其中包括沙皇的意志、个人的声誉、甚至全国军民的意愿,下令撤退,他说:“我放弃莫斯科,是为了使拿破仑走向灭亡。”这个命令是人类历史上最富远见的命令之一。

拿破仑兴致勃勃地进入莫斯科,得到的却只是一座空城,欢迎他的不是卑躬屈膝的笑脸,而是半夜燃起的大火。与大火同样高涨的是俄罗斯民族顽强的爱国热情,人民自发组成一支20万人的民军,其中14万人直接参加战斗,其他人则成为库图佐夫的后备队。

拿破仑不得不面对时时窥视在侧的库图佐夫和遍地开花的游击队,面对库图佐夫指挥下的正规军与游击队的联合作战,法军的后勤几乎陷于崩溃。面对这一切,拿破仑充满了无力的感觉,仿佛自己成了俘虏,被局限在敌意重重的俄罗斯大地。

“别看莫斯科落在法国手里,

这件事情不用愁:

我们的元帅库图佐夫公爵,

把他们放进去消灭。

全世界都知道,

我们讨还血债从来不含糊。

今天莫斯科这笔帐,

他们得如数还请。”

1812年10月19日,拿破仑下令撤军。他本来打算挥师南下,就食于未经战火的卡卢加。但接连两战败于库图佐夫之手,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

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

俄国军人们向他们的统帅欢呼:“俄国的救星万岁。”

而库图佐夫向他的部下喊道:“够了,朋友们,够了。怎么能这样?这荣誉不属于我,光荣属于俄国士兵。俄国士兵万岁!万岁!万岁!”

普鲁士名将布吕歇尔在写给库图佐夫的倍中说:“国王命我指挥一个军听从阁下调遣,我不胜荣幸。我将面临着双重荣誉:与战无不胜的俄军并肩作战和执行赢得各国人民钦佩与感激的统帅的命令。我恭候阁下的命令。”

爱情(3)

俄军于1813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库图佐夫却病逝于征战途中。

英雄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人民的悲哀。与亚历山大对库图佐夫的冷漠相比,俄罗斯人民给予了自己英雄应有的荣誉,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跪在元帅的灵车前为他送行,在彼得堡郊外5俄里,元帅的灵柩在人们手中传递,直到把这个伟大的俄罗斯躯体传送到喀山大教堂的墓|­茓­中。

在库图佐夫死后数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地把俄国描述成这样一个国家:它有着勇敢、坚强的人民,他们居住在靠近北极、濒临北冰洋的地方,这种条件造就了他们不畏弓虽暴的­性­格。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