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开始时大多数人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反对“日尔曼仇敌”侵略的保卫战,尼古拉二世宣读了当年亚历山大一世抗击拿破仑时的誓词:“我庄严宣誓:只要在俄国的土地上还有一个敌人,就不会有和平。”
对此唱反调的只有布尔什维克和他的领袖——列宁。列宁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对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全世界工人没有理由为这场战争献身,工人们更应该反对的是战争的煽动者。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淹没了列宁的声音,俄国人民认为很快会取得胜利,许多军官互相询问是否带了礼服,以便在柏林庆祝胜利时穿着,但是得到的是一连串惨败。
世界大战使俄国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俄国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在战场上,三分之一的俄国士兵没有步枪。
一位将军写道“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雨般的榴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这种残杀太可怕了。”
泥足(3)
士兵们的遭遇反映了整个俄国的落后。
虽然俄国是第四工业大国,但按人均计算,差距实在太大了。1913年,俄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不到德国的1/4、英国的1/6,8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1815年曾经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好景难再。
到1915年,俄国伤亡高达250万人,丢失15%的领土,损失10%的铁路,失去30%的工业,丧失20%的平民人口,沙皇政权遭到了无法复原的打击,它没有经济实力来维持和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
尼古拉二世没有下令停战,而是强征1500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
结果还是一样:战事失利,伤亡数百万人;经济崩溃,外债高达500亿;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历史验证了列宁的预见性。
人民忍耐已到极限,俄国变成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战争终将打断沙皇的脊梁。
如果说改革可以或多或少地缓和阶级矛盾,防止或延缓革命的话,那么拒绝改革则必然诱发革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拒绝改革,并采取政治高压手段,严禁一切###活动,连续解散两届国家杜马。
对于这位沙皇,房龙说“坐在彼得堡龙椅上的是一个被牧师和女人们包围了的地位虚弱的人,当他以自己的宝座为代价,典押给伦敦和巴黎的贷款者,接受他们的条件,被迫参加他多数臣民都讨厌的那场战争,这实际等于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尼古拉二世一再延误改革的良机,最终他的宝座和生命都被历史的车轮辗成粉碎。
1917年3月,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的彼得格勒发生暴动。当局派去镇压的士兵哗变,沙皇下令再次解散杜马议会,杜马领导人拒不执行。
沙皇发现自己甚至失去了维护权力的手段。对他来说认识到失去权力本身就是革命。尼古拉退位,他在日记中沮丧地写到:“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普斯科夫。周围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
仅仅5 天时间,统治俄国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专制大厦倒了下来。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一种崭新的制度正喷薄欲出……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