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派员到盛京议和,大明朝中一片哗然,纷纷要求惩处他,没几人会相信缓兵之计。敌人倒是不傻,纷纷建议将这几个特使杀了祭奠努尔哈赤。新任皇太极也看穿那南蛮子是假惺惺的,但他心里更清楚:一则自己地位尚不稳,二则自己军队刚吃过败仗,三则西边蒙古、东边朝鲜都跟大明同穿一条裤子,硬拼下去凶多吉少,不如将计就计,争取时间巩固自己,重振士气。那个朝鲜,那年居然派一万多兵马与大明联军进攻后金,决不能轻饶!至于大明那里报仇,十年不晚啊!这么一点肚量都没有,还当什么汗王?于是,他破格礼遇大明使者,让他们吃喝玩乐一个月之久,返回时又备厚礼捎给袁崇焕,并写信表示愿意归顺大明。这边安顿好,那边马上出兵朝鲜。第二年也就是天启七年(1627)春天,袁崇焕看他们在朝鲜征战差不多完成,马上向朝廷禀报,转入战争状态。
这时期的兵部和辽东,官员像走马灯一样,上下人都没认熟就又换。李春烨这兵部尚书实际上只是挂个名,享受个正二品待遇,职责仍只是协理京营戎政。万历后期,六部只有一个尚书,各地官员缺额半数。而今正好相反,官满为患,一个部有几个尚书。兵部原来的尚书还在位,就加尚书李春烨,没多久又添一个姓刘的尚书,后两个形同虚设。李春烨实权有限,只能在道义上支持袁崇焕,行动上竭尽全力抓好京城防卫,不分朝廷和辽东的心。为此,他又跟家里写信,把母亲寿庆的时间推迟至九九重阳。泰宁规矩,端午、重阳和春节都可以做寿庆,不必拘泥端午。至于乔迁,也相应推迟。
果然,端午节刚过,后金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扑向大明。皇太极心里很急,虽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他一要钻袁崇焕的复兴战略尚未完善的空子,二要乘刚从朝鲜凯旋士气高涨的东风,一天都不能拖。
五月十二日,后金从西、北两面向锦州发起进攻。上回,他们败在宁远,这回找个软的先捏,然后再乘胜吃宁远。然而,现在的锦州不是当年的锦州,经过袁崇焕的整治,同样固若金汤。后金一次又一次发起进攻,一次次败下。一连攻了十四天,一个城角也没攻下,气得皇太极简直要疯。转念一想:何不来个声东击西,打它宁远个措手不及?于是,他突然分兵袭击宁远。
锦州告危,远在京城的官员们心里同样急,决定命令驻山海关的满桂出兵救援。袁崇焕反对,说有他们就够了,不必再兴师动众。李春烨心里骂道:真是个蛮子!给你援兵不要,到时候没打赢,叫你千刀万剐!连我都要负见死不救的责任!你要逞能,可别连累了我!他坚持要满桂出兵救援。但是,在商量他和刘姓兵部尚书两个人谁到山海关传旨并督战时,他心里又慌乱不已。他连酷刑都见不得,如何上前线督战?即使不上前线,路上也险象环生。鞑虏肯定会派探子到后方来,如果遭遇上了,怎么办?怎么对得起九十老母,还有妻妾子孙?他决定推姓刘的去。当然,他不敢说怕见真刀真枪,只说:“袁将军那里,就是从私情来说,我也当赶去救援。可是,我肩上还有京营戎政的重任,直接关乎皇上的安危,更是顶天的大事,只恨分身无术啊!”
看李春烨左右为难的样子,刘姓兵部尚书只好说:“还是我去吧!”
夜里,李春烨睡不着。忽然,他对白天的决定后悔起来。这可是一个难得的表现机会啊!他心里常常抱怨叶祖洽、邹应龙没什么彪炳青史,没为乡里增光添彩。当时,他们有的是机会。叶祖洽逢上王安石变法,邹应龙逢上南宋生死存亡,风云诡谲,他们也被卷入,却没能把握机遇大刀阔斧干一番,只知辞归辞归,独善其身,虚度一生。李春烨一直没有那样的机遇。如果有,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哪怕付出性命,也要在青史上留下点墨彩。他一次次一年年这样幽怨着,没想历史也给了他机会。今天,他如果上辽东了,就可以和袁崇焕一起指挥,并肩于史册。如果袁崇焕不从,我就率满桂出击,一样功成名就。左右是功,我却拱手让给刘某人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