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
原来那天于盛德在大街上无意之中遇见了玉娇,被她不俗的外貌惊住了。(西陆文学虽然是一副农村少妇的打扮,可不涂脂粉天生丽质,犹如出水芙蓉清新淡雅!而且谈吐得体,说话稳重。惊慌之中那略显忧郁的眼神,更是惹人爱怜。大名鼎鼎的于行长什麽样的女子没有见过?更何况大太太是富商的千金,二太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洋学生,最近又在和一个唱戏的名伶交往,准备收为三房。可像玉娇这样一个来自乡村的佳丽他还真的没有见识过。交谈中于行长知道玉娇死了丈夫,是到城里找活干的,不仅心生一计,把玉娇带了过来。但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向看似柔弱的玉娇竟然这样刚烈!他是有身份的人,又不愿闹出人命,所以只得收了心从长计议。如今他得罪了二太太,又羞于看见玉娇,所以近来干脆不回这里来了。
元宵节过后,玉娇向太太提出回家。
“你到家里看看后一定还要过来!不要住得太久啊!”于太太眼泪汪汪地说。
玉娇不忍心让她失望,点了点头。她挎着包裹走出于公馆的那一霎那,回头望着自己曾经住了三个多月的地方,心里默默念道,我要离开这里了!于太太你是一个好人,你多保重吧!
带着一丝惆怅,玉娇漫步在大街上。刚过去元宵节的喧闹,喜庆的气氛还没有褪去,路边、家户门前,到处可以望见悬挂的花灯。[]大户人家大部分挂的是宫灯,古朴典雅而又富丽堂皇。店铺前则喜欢挂那种走马灯,人物生动形象,小动物活泼有趣。玉娇感叹,这城里的元宵节别有一番景象,虽然农村里到这个时候也会唱戏、行水、耍旱船地热闹一番,可花灯就逊色多了,农家最多也是用纸糊上或者买上一个纸灯笼让孩子们晚上提着玩玩,哪里有这样的排场!一面走着,玉娇看到,大街两边的店铺前,小伙计正忙活着打扫门前的路面,准备开张做生意。玉娇心里一动,突然想起了那位王大哥,那个做竹器生意的掌柜。他曾告诉过她,如果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就到德化街竹器行找他nAd1(玉娇想,自己这次回家只是过分思念老人和孩子,那老二和老三家把自己当成“扫把星”来看,家里是留不得了,这里于太太家又不能去,不如找一下王大哥,看看他能不能帮帮自己。心里想着,就不着急去火车站,一面打听着向德化街走来。玉娇摸着包裹里的十几块银元,这是临走的时候于太太给她的工资。玉娇想,够买上一亩好地了。
167、
———————————————————————————
话说这“德化街”,本是省城的第一繁华商业街道。始建于1905年。是清朝巡抚陈龙凑请清政府批准筹划建立的。当时的街道以苑陵街为界,南明名“天中里”,北名“惠人街”。后因“惠”与“毁”谐音受商人忌讳,改名“德化街”,取“德化育人”之意。德化街最鼎盛的时候每天接送顾客达万人,老百姓有“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之称。著名的“同仁堂药铺”,魁祥花铺,俊泰钱庄,五洲报社,博济医院,德茂祥酱菜园就在这条街上。
只说玉娇,在大街上左问右打听,走了半天,穿过了一条又一条大街小巷,终于找到了德化街。抬头望去,大街两旁商铺林立,行人如梭。各种招牌光怪陆离,一派繁华景象。玉娇一面走,一面问,终于看到了一个画着一簇竹子的金字招牌,它就是玉娇要找的竹器行。玉娇夹着包裹迟疑地走进店铺,看见两个人正在那里说话,其中一个正背对着她,看不清面孔。
“老哥!听说日本人又进攻上海了。”
“可不是咋的!死了好多人,可惨了≡打日本人占领东三省以来,外面天天打仗,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这里就被日本人给占了。以后这生意也不好做了!”
“干一天算一天吧!”
玉娇听着口音有些熟悉,拖口喊道:“王大哥!”
那人一转身,正是王掌柜。那竹器行掌柜王喜贵看到玉娇也吃了一惊nAd2(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