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刚发了一节就翻页了!
把前面的提过来!
从本页起读修改版:
“童养媳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一个回族老人的一生,展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物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生现象。(西陆文学也体现了主人公王玉娇勤劳、善良,不向命运屈服的普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徳。本文Сhā进了一些回族人民的风俗人情,在欣赏内容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些穆斯林的语言风俗习惯。
引子:阿拉伯人与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七世纪后半期。也就是大唐王朝建立初期。那时,大唐与大食国(阿拉伯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曾有大食国的商旅行人(伊斯兰教徒)大量聚集在广州,泉州,扬州一带。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他的孙子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迅速征服了伊斯兰民族,把那里的土地,人民并入了蒙古帝国,并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这些人到中国后大部分在这里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经商、传教。(西陆文学他们及他们的后裔很少再回故土,元朝官方称他们为“回回”。伊斯兰教主张万事前定,提倡中庸之道。以敬畏、虔诚、顺服、行善、坚忍、自制谦和、宽恕等品德为待人接物和处世行事的规范。我这里讲的就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回族老人的故事。
第一章:家庭突变
一、父亲的死
1、玉娇的父亲是死于一场突发的传染疾病。
那是在1919年的一个初秋的傍晚,在豫东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里,一群虔诚的穆斯林正在清真寺礼“沙目”(按照规定,穆斯林一天做五次礼拜,“沙目”是其中的一种。)突然间,一匹黑鬃色的骏马带着凄厉的叫声驮着一个人,风尘仆仆从村外急奔而来。来人身穿浅蓝色短衣短裤,头带白色礼拜帽,二十多岁年纪nAd1(他揽马直奔村东头一户门楼前有两个石墩的人家翻身下马,来不急叫门,直推进去大声哭叫:“嫂子,不好了,登云哥‘无常’了。。。。。。”(回族人过世称‘无常’)。正在礼“沙目”的穆斯林们顷刻之间听到了女人和孩子的凄惨的哭声。那哭声撕心裂肺,时断时续的,还夹杂一些哭诉,大家听不清楚,只是震惊:谁家出事了?。。。。。。这是一个坐落在村中间的一个不太大的男清真寺,由于村子不大,穆斯林也只有十几户,所以只有一个男清真寺供男人们礼拜。男人们再也静不下心来礼拜,匆匆结束了功课,出了寺门,直向哭声的方向奔去!
2、哭声把礼拜的人们引到一个四合院前。只见这四合院坐西朝东,门楼前有两个石墩,兼当上马石。门框上褪了色的阿拉伯文经字对联提醒过往的行人,这家人是‘回回’。这就是玉娇的家,哭声就是从这里飘出去的。那个被报丧死去的登云就是玉娇的父亲。为什麽王登云会死在外面?他又是干什麽的?这还得从头说起。
据说,蒙语中“回回”的汉写词“撤尔塔黑台”之原意即为“商人”。所以,了解回族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下层回教人大都以经商为主业。他们的子女从小就具有一种经商的头脑,长大后个个都是精明的商人。可那王登云与大多数善于经商穆斯林人不同,做的不是牛、羊肉,饮食或者皮货生意,也不是种地,而是在周口的一家商行当掌柜。虽然也是经商,这可与那些卖肉、熟皮的小商小贩大有不同,这王登云经营的可是药材买卖,他走上这条路,还源于他的父亲。
王登云的父亲王发早年是个走南闯北的主,也见过一些世面,看到登云天资聪明,就一反常规地把他送入学馆,学习四书五经,走仕途之路,还把儿子的名字改为登云,含青云直上之意。他的举动,曾经受到一些长辈们的反对,可王发一意孤行,最后竟然把儿子培养成了这一方穆斯林中唯一的一个秀才,这在当时回回口中可是一个天大的奇闻。那王发更是鼓足了劲把登云往上供,可好景不长,不久,清政府迫于形势,废除了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仕途这条路走不通了。王发惋惜之余,就托人把登云举荐到一个大商行坐柜,也算是没白浪费一肚子文化。那老板看登云忠诚老实,又有知识,能写会算,就把独生女儿许配与他。虽然儿子没有了金榜题名,可找了一个温柔贤淑的儿媳妇,又成了老板的乘龙快婿,登云的父亲也着实得意了好长时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