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不属于一般戏剧史家的研究范围。因为出于专业分工,他们没有必要去钻研戏剧尚未产生之前的文化土壤,而且这种钻研要动用的思维资源又非常广阔。但是,这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我所写的《中国戏剧史》,就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笔墨。
由于中国戏剧晚起的原因远不在艺术样式上,而在文化心理上,因此我比较仔细地研究了“戏剧美”的因子在中华民族集体心理走势中的黏着和进退状态。白先勇先生评论我的《中国戏剧史》在思维资源上立足于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真是极有眼光。我认为,以前一些学者根据古籍中点点滴滴记载便论定某种“疑似戏剧”可能已经出现在较早的历史时期,意义不大,因为戏剧不是一种私家秘箧,不是一种地下文物,而是大众文化、社会公器,它的历史应该是敞亮的、多证的。我把它拉到公共空间和集体心理之间来考察,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变。
这次我不想细细讨论这些复杂的问题了,而是只希望大家注意一个事实:由于晚起了一千多年,中华文化中所积贮的戏剧审美能量已经足够。因此,一旦爆发的气势便颇为壮观。
这场爆发,主要体现在元杂剧上。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