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是一个天下大乱,英雄拔剑而起的风云时代,瓦岗军无可厚非,是这其中的佼佼者。这支军队,崛起于河南,曾经就是一支普通的,占山为王的土匪武装,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不入流的草莽势力,短短数年,在李密的带领下,一步一步,成为了威震中原的第一义军。
尽管如此,叱咤风云的瓦岗军,最终还是犹如一颗流星,划过了隋唐时代的天空。这样一股无比强悍的军事武装,曾经几乎就要问鼎中原,甚至一度兵临洛阳城下,与东都洛阳仅差一步之遥。可惜,世事难料,洛阳,却成了三十万瓦岗军的坟场。瓦岗军,最终只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
可以说,从李密坐上瓦岗军头把交椅的那一刻起,瓦岗军的兴衰荣辱,便与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李密一手缔造了瓦岗军的强盛,也一手将这支中原第一义军带入了无底深渊。那么,雄才伟略的英雄盟主李密,为什么会遭遇人生事业的“滑铁卢”呢?洛阳城下,究竟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曲折?手握三十万瓦岗军的李密,又为什么会败给曾经的手下败将王世充呢?
前文说过,义宁二年(618年)四月,宇文化及率领十万骁果叛军,从江都呼啸而来,踏上了西归长安的返乡之路。因为宇文化及的搅局,使得洛阳城下的敌我局势,出现了惊人的改变。
宇文化及一路北上,十万骁果,渐渐逼近东都洛阳。当时,李密正率领三十万瓦岗军,围攻洛阳,准备对洛阳发动最后的攻势。但是,由于宇文化及的横插一杠子。皇泰主杨侗与李密之间,敌友变幻,从原来你死我活的敌人,竟然变成了生死与共的盟友。李密和皇泰主杨侗握手言和,枪口一致对外,共同对付宇文化及。
李密向皇泰主称臣,表示愿意与洛阳方面结盟;皇泰主当即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让李密全权负责讨伐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洛阳的册封,正式确立了与洛阳的盟友关系。于是,李密率领瓦岗军,全力阻击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
昏庸无能的宇文化及,岂是李密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屡战屡败。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打得只剩下两万残兵败将,被迫退出洛阳,败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之后,宇文化及被河北窦建德擒杀,骁果覆灭。
先前,李密、皇泰主之所以会握手言和,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宇文化及。这段时期,李密和洛阳方面,保持了相对短暂的和平相处。所以,这段时期,属于李密、洛阳之间的“蜜月期”。
然而,伴随着宇文化及的失败,李密和皇泰主的“蜜月期”,也到达了终点,双方的盟友关系,到此终止。李密和洛阳的军事统帅王世充,再次对战于洛阳城下。洛阳城下最后的决战,是在所难免了。
实际上,自从打败宇文化及之后,李密就已经单方面撕毁了盟约。他明白,击败了宇文化及,与洛阳所谓的盟友关系,便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赶走了宇文化及,李密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整顿兵马,厉兵秣马,对洛阳发起总攻。此时此刻,李密已经没有选择了,只剩下攻下洛阳这一条路了。
同样,洛阳方面也不是瞎子。皇泰主杨侗虽然年少,却天资聪慧。这位年轻的皇帝,心如明镜,他知道,自己和李密终有一战。因此,在宇文化及退出洛阳后,洛阳方面也在加强战备,严防死守,随时应对李密的大举进攻。
就在李密为总攻洛阳,紧锣密鼓地准备时,洛阳城中却出事了。大敌当前,洛阳朝堂上,风云诡谲,爆发了严重的内讧,自己人和自己人反倒打了起来,同室操戈,甚至最后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这场流血事件,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王世充掌握了洛阳的军政大权,皇泰主杨侗沦为了王世充的傀儡,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大敌当前,李密即将总攻洛阳。洛阳百官,理应一致迎战,为什么反倒发生内讧呢?其实,洛阳城中的内讧,究其本质,是洛阳文武大臣之间矛盾的直接体现;另外,这也是王世充酝酿已久,精心策划的一起阴谋。
其实,这还是与李密称臣有关。
当初,因为宇文化及逼近洛阳,洛阳方面,为了对抗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主动和李密化敌为友。李密也遣使与洛阳取得联系,皇泰主杨侗立即对李密加官进爵,让他全权负责与宇文化及的作战。李密在这段时期,也确实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本分。每次只要打了胜仗,李密都会第一时间,向皇泰主报捷。应该说,在这一时期,李密和洛阳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李密已经围攻洛阳整整一年。洛阳方面,屡战屡败,连吃败仗,而且,城中粮食即将耗尽。如果不是宇文化及来了,估计洛阳离城破也用不了几天。可是,宇文化及一来,李密居然向洛阳称臣了。曾经的敌人,竟然变成了自己的臣子,这对于皇泰主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皇泰主非常高兴,那么,洛阳朝堂的其它大臣的表现又是怎样呢?对于李密称臣一事,大臣之中,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两种不同的表现,主要来自于文臣、武将的态度,对于此事,文臣、武将产生严重的矛盾。
文臣的看法,自然与皇泰主的看法一样。当初,与李密联盟,正是文臣中的代表人物元文都、卢楚所提出的。元文都和卢楚,是皇泰主杨侗即位之初,分封的“七贵”之一,共同担任内史令。
元文都最初的想法是,假借李密之手,消灭宇文化及,同时又能消耗李密的军事实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他的这个构想,果然奏效了。宇文化及败亡了,而李密也因此元气大伤。所以,元文都开始有些飘飘然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元文都终日置酒庆祝,好不快哉:
元文都喜于和解,谓天下可定,于上东门置酒作乐,自段达已下皆起舞。
问题是,元文都痛快了,有人却不痛快了,谁不痛快呢?自然是与文臣对立的武将,这其中的代表,当然是长期与李密作战的军事统帅——王世充。王世充此时对元文都的不满,几乎到了一个极端的地步,同时,他的狼子野心,也在不断显露。
王世充前文提过,原本是江都通守,负责在江南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因为李密围攻洛阳,东都告急,隋炀帝不得不派遣他,率领五万江淮兵,驰援东都洛阳。王世充到了洛阳后,便一直与李密作战,皇泰主也十分倚重他。
不过,王世充在与李密作战的过程中,经常是胜少败多。尤其是洛口一战,主力损失殆尽,败得一塌涂地。但是,皇泰主并未追究其战败之责。毕竟洛阳城中,王世充是为数不多会领兵打仗的武将。
皇泰主即位之初,分封“七贵”,王世充位列“七贵”之首,官拜纳言,封郑国公。王世充可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心中,也是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他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萌生出了取代隋室之心。打败瓦岗军,能够让王世充扬名立万,为取代隋朝统治,定鼎东都洛阳赢得足够的分量与资本。
可是,元文都提出与李密联盟,无疑给王世充兜头泼了一盆冷水。皇泰主与李密结盟,不仅让李密身居多个军政要职,还允许李密入朝辅政。王世充和李密,那可是生死劲敌。一旦李密入朝辅政,还有王世充的立足之地吗?因此,王世充恨透了元文都,他经常对起居侍郎崔长文抱怨道:“朝廷官爵,乃以与贼,其志欲何为邪!”
王世充不满元文都,同样,元文都也猜忌王世充。王世充领兵多年,手握兵权,元文都时常担心他心怀异志。自从宇文化及兵逼洛阳之后,元文都的这种担心就更重了,他怀疑王世充与宇文化及相互勾结,颠覆洛阳局势。正因如此,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只不过还没有当众撕破脸,还保留着面子上的一丝客气罢了。
瓦岗军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可是,洛阳朝堂之上,将相失和,互相猜忌。这已经为摇摇欲坠的东都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一场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即将席卷东都洛阳。
无论如何,王世充也要阻止李密入朝辅政。如何阻止李密入朝辅政呢?半路截杀,那样只会显得王世充太蠢了,也太过露骨。阻止李密入朝辅政,只有让他无法进入洛阳。因此,王世充决定在洛阳城掀起一番腥风血雨,掌控洛阳政局,除掉元文都等对立派,由自己说了算。到时候,李密一见洛阳局势突变,肯定会知难而退,自行返回瓦岗军。那样,他只能和自己在洛阳城下决战。
可是,元文都毕竟官拜内史令,是堂堂的当朝宰相,除掉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世充不是一般人,他当初能将三万义军全部坑杀,足见其心狠手辣与翻云覆雨。因此,除掉元文都,王世充当然不会采取正常手段,他要采取一种非正常手段,解决问题。王世充想到了一个迅捷的方式:兵变!
洛阳与李密化敌为友,不仅是王世充不满,几乎所有的武将,都大为不满。于是,王世充便利用武将的不满情绪,在军队中大肆煽风点火。王世充撺掇自己麾下的不少将领,对他们说:
文都之辈,刀笔吏耳,吾观其势,必为李密所擒。且吾军人每与密战,杀其父兄子弟,前后已多,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 (《旧唐书·王世充传》)
王世充的意思是说,元文都这群人,纯粹就是刀笔吏,肯定不是李密的对手。更何况,咱们和李密打了这么多的仗,他们有多少父兄子弟,是死在咱们手上。一旦李密进了洛阳城,能有咱们的好果子吃吗?
武将们本来就对元文都颇有微词,加上王世充在军中素有威望,经过他的撺掇,个个群情激奋,对元文都恨之入骨。
元文都得知了王世充的密谋,便与卢楚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元文都、卢楚商议,假传皇泰主的旨意,征召王世充入朝,事先埋伏好甲士,将其杀死。然而,消息却意外走漏了。他们手下的将领段达,心怀二心,让自己的女婿张志,将元文都、卢楚的计划,偷偷告诉给了王世充。
一看元文都要对自己下手了,王世充决定立即行动。当天夜里,王世充率军包围了皇宫,夜袭含嘉门。王世充攻打皇宫,元文都才察觉到大事不妙,马上护送皇泰主,前往乾阳殿躲避,陈兵自卫;同时,又命令诸将关闭城门,抵抗王世充。但是,负责把守宫门的各个将领,不是被王世充打败,就是弃城而逃。
洛阳皇城的宫门防线,等于是完全被王世充突破了,不过,元文都还想做最后一搏。他想要亲自率军,从玄武门进入,绕到王世充背后,出其不意地攻打敌军。可是,驻守玄武门的长秋监段瑜,谎称找不到钥匙,就是不给元文都开门。这个时候,元文都、卢楚真的是大势已去,只能坐以待毙了。
到了早晨,王世充率军攻入宫城。当时,卢楚藏匿在太官署,结果被王世充的军队所抓获。乱兵将卢楚押到兴教门,王世充见到卢楚,不由分说,下令将他乱刀斩杀。杀了卢楚后,王世充又指挥军队,进攻紫微宫门。
皇泰主杨侗登上紫微观,他自幼长在深宫,哪里见过这种情形。于是,皇泰主派人向王世充传话,你们带兵进宫,想做什么?难道想造反吗?听到皇泰主的质问,王世充立刻翻身下马,向皇泰主谢罪,元文都、卢楚意欲陷害臣,等我杀了元文都,我自会向陛下请罪。
于是,段达命人,将元文都捆绑起来,押到王世充面前。元文都临走之前,悲凉地对皇泰主说了一句话:“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皇泰主一听这话,心中无比酸楚,流着泪,眼睁睁地目送元文都被押了出去。元文都被押到王世充面前,王世充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下令将元文都乱刀斩杀,死法和卢楚一样。
在杀了元文都、卢楚之后,王世充再次暴露出了他心狠手辣的本性,将元文都与卢楚诸子,全部斩草除根。之后,王世充将宿卫宫廷的卫兵,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人。然后,王世充进入乾阳殿,朝见皇泰主。皇泰主见到王世充入宫,厉声质问他,为什么要带兵进宫,而且还滥杀无辜:
擅相诛杀,曾不闻奏,岂为臣之道乎?公欲肆其强力,敢及我邪! (《资治通鉴》)
面对皇泰主的质问,王世充还在假模假式地痛哭流涕,拜伏谢罪,而且还郑重其事地向皇泰主发誓,自己绝无异心:
臣蒙先皇采拔,粉骨非报。文都等苞藏祸心,欲召李密以危社稷,疾臣违异,深积猜嫌;臣迫于救死,不暇闻奏。若内怀不臧,违负陛下,天地日月,实所照临,使臣阖门殄灭,无复遗类。(《资治通鉴》)
话说得好听,但皇泰主也明白,这不过是王世充的惺惺作态罢了。现在的情况,王世充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皇泰主除了无可奈何,还能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局势下,皇泰主只能屈服于王世充的淫威下,任命王世充为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至此,王世充正式登上了权力巅峰,成为了东都洛阳的实际掌控者。
王世充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在朝中大肆安插党羽亲信,分封王家子弟,他让哥哥王世恽担任原来元文都、卢楚的内史令之职,掌管中枢机务。与此同时,王氏家族其他的兄弟子侄,也纷纷执掌兵权。可以说,这个时候,王世充的亲信党羽、兄弟子侄,遍布朝野上下。洛阳朝堂,俨然成了王世充的天下,皇泰主杨侗彻底沦为了王世充的傀儡:
世充自含嘉城移民尚书省,渐结党援,恣行威福。用兄世恽为内史令,入居禁中,子弟咸典兵马,分政事为十头,悉以其党主之,势震内外,莫不趋附,皇泰主拱手而已。 (《资治通鉴》)
一天之内,王世充带兵攻入皇宫,连杀两位宰辅重臣,控制了皇泰主,窃取了东都洛阳的军政大权。洛阳城变天了,王世充成为了洛阳城真正的主宰者。这位隋末乱世的一代枭雄,通过一种极其血腥、残酷的非正常手段,使得洛阳变成了一片尸山血海,隋王朝最后的末日,还是到来了。在执掌洛阳最高权柄后,王世充接下来,便是要集中兵力,对付洛阳城下的死敌——李密。
那么,李密这边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先前,为了打败宇文化及,皇泰主与李密结盟。并且,皇泰主曾经许诺李密,允许他入朝辅政。在打败宇文化及后,李密也确实准备进入洛阳,向皇泰主述职,他是想效仿李渊,以权臣身份夺取最高权力,正好也省去兴兵征战了。可是,事与愿违,等走到温县的时候,李密才得知洛阳城内的巨变,王世充发动军事政变,掌握了最高权力。李密明白,洛阳是万万去不成了。
于是,李密立即中途折返,重新回到了金墉城。就这样,洛阳守军和瓦岗军,再次恢复到了对峙状态。无论是李密,还是王世充,他们都明白,洛阳城下的最后决战,是不可避免了。
因此,李密和王世充,各自开始摩拳擦掌,为即将到来的决战,积极地准备着。那么,决战之前,双方的力量对比究竟怎样?在李密与王世充的以往交战的过程中,王世充总是胜少败多,李密连战连胜。按照常理,优势肯定在李密这边。不过,今非昔比,以前或许如此,现在却不尽然了。
先来看看王世充这边的情况。
经过此次东都内讧,洛阳内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的东都洛阳,完全就是一处“人间地狱”。因为内讧,洛阳皇宫之中,血流成河,死伤无数。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要命的是,此时的洛阳,爆发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东都大饥,私钱滥恶,太半以锡环,其细如线,米斛直线八九万。
李密围攻洛阳一年之久,致使洛阳城中极度缺粮。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恶果,洛阳市面上私钱泛滥。并且,这种私钱质量劣质,完全破坏了洛阳市场的货币流通。不仅如此,洛阳的粮价,也在疯狂飞涨,一斛粮米至少价值八、九万钱。在这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整个洛阳的民生,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所以,王世充接手的洛阳政局,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内部,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顿;外部,李密的三十万瓦岗军,兵临城下。对于王世充而言,必须尽快结束洛阳战事,只有打败李密,才能稳定住洛阳的动荡局面。
再来看看李密的情况。
李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在与宇文化及的数次交锋中,李密虽然最后成功击败了宇文化及,但是也使得瓦岗军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瓦岗军经历了与宇文化及的作战,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现在,瓦岗军整体上下,疲惫不堪,从将领到士卒,都弥漫着一种厌倦战争的情绪。
其次,李密本人,也发生微妙的变化,什么变化呢?骄傲、膨胀。从李密投奔瓦岗寨,到建号魏公,瓦岗军内部的两大集团,一直在明争暗斗。直到李密杀了翟让,独掌瓦岗军大权,又因为围攻洛阳,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使得李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个时候的李密,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自我膨胀。
胜利,让李密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位曾经文韬武略的一代英杰,如今却越来越偏执,听不进任何意见,也不像从前那样体恤士卒。李密围攻洛阳一年多,占领了洛阳周边的好几个重要粮仓。可以说,李密现在不愁没有粮食吃。然而,李密却存在着一个短板,有粮无钱,没有府库财帛。所以,将士们立了战功,李密无法对他们论功行赏。
但是,李密却对新归附的隋朝降兵降将,优待有加。这种做法,引起了许多瓦岗军旧部的不满,他们认为,魏公厚此薄彼,赏罚不公。此时,瓦岗军上下,对李密颇有怨气,加上之前翟让被杀,瓦岗军内部分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另外,自围攻东都洛阳以来,李密连战连捷,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自己更是成为了天下群雄公推的反隋盟主。所以,李密后期也变得刚愎自用,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比如,在一次宴会上,瓦岗军的重要将领徐世勣,话里有话地讽刺李密。李密心里甚是不悦,便把他打发到黎阳驻守,实际上让他离开了瓦岗军的高层: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