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是李唐建国的第二年。同时,这一年对于唐王朝而言,也是危机四伏的一年。当年八月,在刘武周的强大攻势下,太原失守。唐王朝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军事危机,失去了视若根基的龙兴之地——太原。
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的兵锋,迅速席卷三晋大地;加之,唐朝一系列的军事失误,晋州、龙门、浍州等地,相继被刘武周占领。偌大的河东战场,陷入一片战火焦土,李唐王朝的大本营——山西,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情况已是万分凶险。如果李唐失去了河东之地,那么,将再也无法一统天下,甚至还有可能,就此昙花一现。
万幸的是,李渊及时亡羊补牢,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决定收复太原。于是,李渊以李世民为主帅,率领关中唐军主力,开赴河东前线,讨伐刘武周。就这样,一场唐王朝对刘武周展开的反击之战,自此拉开序幕!这场反击之战,唐朝方面的领军人物,正是威震群雄的秦王李世民。
那么,作为唐军的最高统帅,秦王李世民是如何带领唐军将士,出奇制胜,走出当下的军事困境?而且,在这场反击刘武周的大战中,李世民又是如何巧妙用兵,施展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最终彻底消灭刘武周政权,收复太原,取得了河东大捷的巨大胜利,为大唐的统一大业再立一功?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的角度来看,太原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在政治方面,太原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唐的根基所在。失去太原,也就代表着唐朝即将失去最初起家的根本。连根基都丢了,更何谈一统天下,唐朝只怕距离土崩瓦解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这无疑是政治上的一个沉重打击。
同时,太原失守,还是唐朝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按照李世民的说法,“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山西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盈,在唐朝没有统一西北,夺取陇右、河西之前,关中大本营的物资供应,主要都是来源于河东。可是如今,太原失陷,河东形势骤变,李唐王朝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大粮仓”。
不过,最危险的,还是因为太原失守,在军事上带来的巨大威胁。太原失守,在军事方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突厥势力开始向山西渗透。刘武周攻占太原,河东一带全线溃败,李唐的蒲津渡口防线,被刘武周完全撕裂。如果刘武周伙同突厥,从这里渡过黄河,将会直接威胁关中腹地。到时候,情况只会变得愈发糟糕。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太原都不能轻易放弃,河东也绝不能拱手相送。一旦唐朝丢了太原,丢了河东,此后,唐朝必将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一统天下。因此,唐军收复太原,势在必行,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在太原失守,河东前线告急的极端困境下,唐高祖李渊接受了秦王李世民的建议,决意背水一战,发起收复太原的反击之战。于是,唐高祖启用李世民,命他率领关中唐军精锐,出征河东,征讨刘武周。这一次,整个大唐王朝,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李世民身上。
当时,河东前线的战况,已经是十万火急了。太原失守后,晋州、龙门、浍州等地,先后被刘武周占领。唐朝丧失了山西将近一半的城池,黄河渡口洞开。刘武周的军队,在山西基本算是横行千里了。
这样不利的战况,对于李世民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什么说是机遇呢?因为,自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大举进犯太原以来,将近半年的征战,他几乎是一路凯歌高奏,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可以说,从进犯太原到最后拿下太原,刘武周是顺风顺水,鲜少遭遇军事挫折。
没有遭遇挫折,顺风顺水,对刘武周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攻占太原的超常顺利,使得刘武周犯了一个兵家大忌:轻敌。因此,刘武周产生了一种误判,在他看来,唐军的战斗力,也不过如此。甚至,刘武周自负地认为,连太原都被攻下了,况且有突厥的支持,占领整个山西,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刘武周的轻敌,可是帮了李世民的大忙。李世民非常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并迅速找到突破口,从而克敌制胜,逆风翻盘。当初,李世民正是利用了薛仁杲急于速战的心理,巧妙地实施疲敌之计,最终一举灭掉西秦,拿下陇西。同样,这一次,李世民根据刘武周的轻敌心理,自然也会制定相应的战术,一击置其于死地。
那么,李世民与刘武周的决战,又是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正式掀开战幕呢?李世民,这位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用兵方略,便将不可一世的刘武周,杀得片甲不留,惶惶如丧家之犬?
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出征时,是武德二年(619年)的十月下旬,当时正值冬季。消息传到山西,刘武周慌了。别看刘武周这几个月横扫河东,看似所向披靡。但这不过都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刘武周还没有碰到真正的对手。李世民出征河东,顿时让刘武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刘武周清楚,之前的什么李元吉、裴寂之流,根本不足道哉,李世民才是最强劲的对手。只要李世民率领唐军,到达河东战场,迎接刘武周的,将会是一场胜负难料的大战。
所以,刘武周必须要在李世民到达河东之前,有所作为,发起新一轮的军事进攻,抢占先机,打乱唐军的部署。
于是,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十四日,刘武周再次率军,进犯浩州。先前,武德二年(619年)七月的时候,刘武周曾经第一次攻打浩州。但是很快,便引兵退去。此次,刘武周二攻浩州,目的很简单,无非是想趁李世民到来之前,攻下浩州,以此挡住唐军的攻势,使得李世民即便到了河东,也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算盘打得倒是不错,问题是,李世民当然不会让他的阴谋得逞。行军途中,李世民接到了刘武周进攻浩州的消息。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现在和刘武周拼的就是速度。刘武周动作麻利,自己就要比他更麻利。
因为要及时赶到前线,李世民命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正好当时,恰逢隆冬时节,天气寒冷,黄河封冻结冰。因此,李世民率领唐军,自龙门踏冰渡河而来,驻军于龙门东北的柏壁,与宋金刚部互呈对峙之势。
李世民初到河东,还没有和刘武周、宋金刚正式开打,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什么难题呢?军粮问题。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河东各地的情况,异常复杂,如何筹集军粮,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时河东州县,俘掠之馀,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 (《资治通鉴》)
由于河东地区长期战乱,再加上不久之前,裴寂推行的坚壁清野政策,使得当地百姓对远道而来的唐朝军队,充满了高度的警惕性。因此,河东各州县的百姓,四处东躲西藏,将粮食秘密藏匿起来。一时间,唐军难以筹集到粮食,陷入了严重的缺粮危机。
无法筹集到粮食,唐军的后勤补给,难以保障;数万大军的吃饭,便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而且,李世民又不能纵兵掳掠,强行征粮,那样只会激起民变。面对这样棘手的局面,李世民该如何为大军筹粮呢?很快,李世民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办法,那就是:安抚百姓,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
李世民明白,河东当地的老百姓,是被裴寂的坚壁清野给搞怕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安抚好百姓,让他们放下对唐军的戒备。因此,李世民发布教令,派遣使者,晓谕各地百姓,向他们耐心解释,表示自己不会搞裴寂的那一套。
河东,毕竟是唐王朝的发祥地,李家父子经营多年,在此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这个时候,河东地区的老百姓,得知此次领兵前来的统帅,不是别人,正是秦王李世民,大唐的战神来了,看来这场仗有的打了。于是,经过李世民的一番安抚,不少百姓纷纷归附,之后越来越多。同时,他们还向李世民主动献上粮食。就这样,李世民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解决了唐军的粮草危机。
军粮得到了及时补充,后勤补给不再存在问题。接下来,李世民便要开始排兵布阵,部署对抗刘武周、宋金刚的战术。这一次,李世民依旧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疲敌之计。
此时,刘武周、宋金刚二人,与当初薛仁杲的心态差不多。从李世民率军出征河东开始,刘武周就已经方寸大乱了。要不然,刘武周为什么那么急于进攻浩州,就是要在李世民到之前,抢占先机,掐断唐军前进的军事要道。可是,刘武周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速度之快,超出了他的意料。李世民趁着隆冬时节,黄河封冻结冰之际,率领唐军,连夜急速行军,从龙门踏坚冰渡河,很快便驻军柏壁,与宋金刚部对峙。
李世民屯兵柏壁,使得刘武周企图遏制唐军攻势的企图,意外落空了。所以,刘武周继续进攻浩州,便失去了意义。
李世民驻军柏壁,摆出了一副要和刘武周、宋金刚长期对峙,打持久战的架势。这样一来,刘武周更加心急如焚。他的目标是,尽快占领整个河东,进而争霸天下,而不是和唐军干耗。
然而,李世民的到来,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若要占领河东,就必须首先要击败唐军,解决李世民这个强敌。可是,李世民可不是等闲之辈,哪有这么容易对付?
正因如此,刘武周愈发急于速战速决,想要和李世民决战。但是,刘武周越想决战,李世民就越不上套,不会让他如愿以偿。事实上,李世民也发现了刘武周急躁的心理。故而,为了打败刘武周,李世民决定故技重施,采取他一贯的用兵策略:疲敌之计,和敌人打消耗战,一点点和他们耗,直至彻底拖垮他们。
不过,与指挥平定薛秦的战役,有所不同。上一次,李世民严令唐军将士,坚守营寨,不得擅自出营,与西秦军交战。可是此次,与刘武周、宋金刚的对抗,李世民稍稍调整了一下疲敌之计的战术安排:
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 (《资治通鉴》)
一方面,李世民命令主力大军,坚守营垒,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另一方面,李世民则派出小股部队,四面出击,袭扰刘武周与宋金刚的军队,抄掠其粮道。李世民希望通过这种战术,一步步消耗刘武周的有生力量,直到最后彻底将其消灭。
果然,李世民的这种“游击战术”,确实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刘武周的军队,被李世民搞得疲于奔命。
首先,李世民坚守营垒,刘武周无法从正面突破柏壁,攻克唐军大营。其次,唐军的小股部队,不断袭扰刘武周的军队。如此双管齐下的战法,恰恰是拿捏住了刘武周在军事上的软肋。
所以,刘武周一边要从正面进攻柏壁,另一边则要应付唐军小股部队的骚扰。这样一来,使得刘武周承受着两线作战的压力,令其疲于奔命,难以招架。
所以,刘武周的整个军队,士卒疲惫不堪,被搞得十分狼狈。因此,李世民的疲敌之计,在战役初期,确实起到了消耗刘武周兵力、士气的重要作用,成功地将刘武周牵着鼻子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发生了异常惊险刺激的一幕。对于李世民而言,这绝对算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战场历险。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差点儿将命丢在了战场上。幸好最终,李世民凭借自己超群的武艺,成功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关于李世民此次的战场历险,《资治通鉴》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馀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
李世民打仗有一个特点: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每次打仗的时候,李世民总是说弟兄们跟我上,而不是说弟兄们给我上。这样一来,唐军将士都乐意追随秦王。同时,李世民军人体魄,武艺超群。但凡每次出征作战,身为三军统帅的李世民,总能表现得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永远冲在唐军大部队的最前面。
所以,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总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身为唐军最高统帅的秦王李世民,经常是身披铠甲,挥舞宝剑,手持弓箭,率领着麾下精锐的骑兵,与敌军奋勇厮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世民打仗,从来不喜欢坐在中军大帐里指挥,他更喜欢冲在最前沿的一线阵地,与前线将士们同生共死,死战不退。
这种身先士卒的作战风格,也让李世民养成了一种惯性。那就是,每当军情危急之时,李世民经常带着十几名亲兵,前往一线阵地,瞭望敌营,刺探军情。然而,李世民时常带领少数亲卫,亲临一线的行为,也曾经让他数度在战场上身陷险境。而此次与刘武周的对抗,自然也不例外,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战场历险。
怎么回事呢?原来,李世民驻军柏壁,制定疲敌战术,与刘武周、宋金刚打持久战的同时。为了确切了解刘武周的真实情况,身为唐军主帅的李世民,决定深入虎穴,去探一探敌营,打探一下刘武周的虚实。
有一次,李世民亲率一支少量的唐军轻骑,出营侦察。等快到敌军大营附近的时候,李世民下令,轻骑四散,分开行动,避免聚集在一起,目标过于明显,容易被敌军发现。而李世民自己,则与一名随身甲士,登上一座山丘,瞭望敌营。正是这个举动,一度让李世民身陷险境。
可能是连日作战太过疲劳,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和那名甲士,竟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就在此时,山下的宋金刚所部,发现对面山丘存在异样。于是,宋金刚派出军队,准备包围那座山丘。如果此次让宋金刚的阴谋得逞,或许也就没有李世民后来的丰功伟绩了。然而,幸运之神,总能时时刻刻眷顾这位年轻的统帅。
在山下的敌兵慢慢合围之时,李世民仍在沉睡,并未察觉。恰好,这个时候,一条蛇正在追逐着一只老鼠,从两人身旁经过。当那条蛇爬过那名甲士面颊时,甲士被瞬间惊醒。结果,甲士醒来之后,发现山下的敌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情况危急,秦王身为三军统帅,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因此,这名甲士,急忙唤醒了李世民。
李世民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处于敌军包围之中。可是,李世民毕竟久经沙场,当机立断,与那名甲士翻身上马。然后,李世民与那名甲士,策马扬鞭,从敌军包围圈的一处空隙中,突围而出。
那伙敌军,一看李世民突出重围,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便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追兵离自己越来越近,想甩也甩不掉了。干脆,李世民把心一横,打算放手一搏,和身后的这群追兵正面交锋。
只见,李世民拨转马头,直面身后乌泱泱的追兵。忽然,李世民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射出,对面敌军的一员骁将,应弦而落,被一箭射杀于马下。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原本气势汹汹的追兵,顿时被李世民精湛的射术给威慑住了,一个个都不敢上前,很快便引兵退去。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趁势脱困,返回唐军大营。
纵观李世民戎马半生的军事生涯,此番战场历险,只是他数次沙场遇险经历中的沧海一粟。最终,李世民凭借其出众的射术,以及超群的武艺,成功化险为夷。可以看出,除了勇气与胆略以外,李世民的运气,也是独一无二的。
继续回到河东前线的战事,自从李世民率军开赴山西战场以来,唐朝河东溃败的颓势,逐渐出现好转。
首先,李世民兵贵神速,以极快的行军速度,驻军柏壁,打乱了刘武周进攻浩州的战略意图。然后,李世民又采取疲敌之计,派遣小股部队,袭扰敌军粮道,使得刘武周所部士卒疲惫,军心浮动。因此,李世民所率领的唐军主力,在与刘武周的对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
然而,另外一路唐军,却明显不如李世民。前文说过,由于裴寂先前推行错误的坚壁清野政策,导致民怨沸腾,激起了河东当地的民变。夏县人士吕崇茂,自称魏王,聚众作乱,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共同夹击唐军。
河东战局遽然恶化,又因为裴寂屡战屡败,致使唐军损兵折将。没有办法,唐高祖李渊只得临阵换将,将裴寂调离前线,召回长安。紧接着,李渊分派数路大军,驰援河东,命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统领大军,讨伐刘武周。
不久,唐高祖接受李世民的建议,决意收复太原。因此,李渊委派秦王李世民,统率关中地区的全部唐军主力,出征河东,全权负责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的战事。
也就是说,唐朝此次兵分两路,一路由秦王李世民领兵,直面刘武周、宋金刚主力;另一路则由李孝基、独孤怀恩等宗室大将率领,作为偏师,策应李世民主力。
前文讲过,李世民这一路唐军,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以及理想的战略意图。然而,由李孝基、独孤怀恩率领的另一路唐军,进展却非常不顺利,伤亡惨重,遭到了重大的军事失利。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唐军陕州总管于筠,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吕崇茂叛军立足未稳,速战速决,一举灭掉吕崇茂。故而,于筠向永安王李孝基进言,建议迅速出兵,进攻夏县,拔掉这颗钉子。
起初,李孝基对于筠的方案,深以为然,准备发兵进攻夏县。然而,大将独孤怀恩却不赞同,他认为,“请先成攻具,然后进”,应该先打造好攻城器械,再出兵夏县。
结果,李孝基头脑一热,竟然同意了独孤怀恩的建议,耗费数日,打制攻城器械。如此一来,原本占据优势的唐军,白白耽误了进攻夏县的最佳时机。
趁着这段空隙,吕崇茂赶紧向宋金刚求援。由于吕崇茂揭竿而起之时,便与刘武周结成了夹击唐军的同盟。所以,唐军进攻夏县,宋金刚于情于理,都应该发兵救援。一旦唐军攻克夏县,下一个目标,一定剑指刘武周、宋金刚。权衡利弊之后,宋金刚派遣麾下两员得力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领大军,挺进夏县。
关于尉迟敬德此人,值得一提。上一章节说过,李世民在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过程中,收服了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他的加入,使得李世民的秦王集团,如虎添翼。这员猛将,正是这位尉迟敬德。
在隋末唐初的风云时代,尉迟敬德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英雄将领,他是唐王朝大名鼎鼎的开国虎将。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尉迟敬德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曾经单枪匹马,无数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尉迟敬德更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国公,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开国元勋。不仅如此,在民间艺术中,尉迟敬德与秦琼秦叔宝二人,更是家家户户供奉的两位“门神”。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战绩彪炳的大唐猛将,在当时,还是李唐的敌人刘武周、宋金刚麾下的一员敌将。并且,在唐朝与刘武周、宋金刚的对战初期,尉迟敬德还曾经一度让唐军吃了不少亏。那么,这个尉迟敬德,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山西朔州善阳人氏。所以,他又叫做“尉迟恭”。但是,人们通常都习惯以他的字来称呼他。根据《旧唐书·尉迟敬德传》的记载,尉迟敬德早年的经历,是这样的:
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
隋炀帝大业末年,尉迟敬德应征入伍,在高阳从军。因为当时烽烟四起,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尉迟敬德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战。在作战之中,由于尉迟敬德勇武绝伦,屡立军功,很快就被擢升至朝散大夫。
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刘武周在马邑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正式起兵反隋。刘武周早就听闻了尉迟敬德的勇猛,便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担任偏将。因此,在最初的时候,尉迟敬德是在刘武周麾下效力。
后来,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的怂恿支持下,刘武周大举进犯太原,而尉迟敬德也参与了攻打太原的战争。刘武周占领太原后,尉迟敬德又跟随宋金刚,一路南侵,接连攻克晋州、浍州二地。
所以,这位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猛将,最初是站在唐朝的敌对阵营中,为李唐的敌人卖命。当时的尉迟敬德,在唐军眼里,是一个非常难缠的敌将;可是,在刘武周、宋金刚眼中,尉迟敬德却是一个勇冠三军的悍将。正因如此,此次支援夏县吕崇茂部,宋金刚自然使出了尉迟敬德这个“杀手锏”。
前文介绍过,永安王李孝基决策失误,采纳了大将独孤怀恩的建议,耗费数日,打制攻城器械。等攻城器械打造好,才出兵进攻夏县。然而,此时此刻,唐军已经错过了进攻夏县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宋金刚抓住这个绝佳的战机,派遣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支援夏县。
可想而知,唐军白白浪费了一次绝佳战机,兵败夏县,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果然,尉迟敬德与寻相,率军赶到夏县,前后夹击,唐军腹背受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以及行军总管刘世让等唐军重要将领,全部被俘,唐军再度遭遇大败。
夏县兵败,是唐朝自度索原之战、太原失守以来所遭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一支唐军的增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数员大将被俘。而且,这些唐将被俘之后,身为大唐宗室的永安王李孝基,曾经谋划逃出敌营,可惜不幸走漏了风声,李孝基被刘武周杀害。在唐朝与刘武周的战争中,李唐皇族损失了一位宗室亲王。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