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能接受奚欠的失败,但是不能接受如此惨烈的失败,威军损兵折将无数,却没有消灭多少风军,这是让威王无法理解的一点,要知道这可是20万大军啊!怎么可能连2万风军都没有消灭,自己却能损伤十几万!
威国的疆域本来就因为易衡的原因,被分割成了飞地,实际上进攻这些飞地非常简单,褚良甚至不需要攻城器械,依靠着简单的云梯,也能轻松写意的攻打下城池。
由于威王的横征暴敛,导致非常不得民心,加上实在是没有守卫防守,就算想抵挡,也没有这个能力啊!所以威国丢失城池的速度太快了,快到后方的张燕跟不上,一直处于褚良的身后。
威王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本无力阻拦风军的入侵,外派的使者传递回来的全是不好的消息,基本上没有诸侯国愿意帮助威国,没有外援之后,威军残存的军士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5万人,唯有坚守都城一条路可走,剩下的全要靠使者谈判。
威王也是明白过来,目前威国只有防守的命,出城作战只有死路一条,谈判请求援军的支援才是最佳的结果,可惜威国谈判的筹码实在是太少了,各个诸侯国根本不理会。
齐国已经明确表示,由于无法直接支援,需要经过燕国的领土,鉴于齐燕两国的关系,所以齐军没有办法抵达威国,哪怕威使从中协商也没用,齐王不信任燕王,不会从燕国的疆域行军。
威使只能找到燕国,提出了唇亡齿寒的概念,认为韩威两国即将要被风国歼灭,到时候吃亏的还是燕国,燕国如果不救援威国,那么接下来将会面临与威国一模一样的局面,独自承受风国的攻击,孤立无援,默默地被风国吞灭。
燕王直言威国有此下场,全是因为威王的骚操作,任命一个毫无沙场经验的奚欠成为统帅,而且还下达了主动进攻的诏令,这才导致威军损兵折将无数,如果威王理智一点,让20万威军守城的话,怎么可能接二连三地丢失城池,说到底威王愚笨不堪,燕国就算出兵救援,就能保证下次威王不犯错误了吗?燕国跟威国又不是附庸与宗主的关系,不可能每次都替威王擦屁股,所以威王的灭亡不能怪其他诸侯国,只能怪自己。
燕王害怕风国的攻击吗?答案显而易见,肯定害怕,如今全天下的诸侯国,有一个算一个,谁有底气敢说能够正面战胜风军,大家都没有什么底气,但是燕王认为进攻或许不行,我可以防守啊!风国的威胁这么大,全天下的人都看在眼里,到时候组建联军,一同进退即可,风国再怎么厉害,还能顶住接二连三的联军进攻不成?
上次失败的六国伐风,已经让燕王认识到错误,相信其他诸侯同样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不可能都跟威王一样,接二连三的放下低级失误,下次的联军行动,必然会让风国损失惨重,搞不好关外之地全部都的丢失。
总而言之,燕王不可能现在派兵支援威国,哪怕威国就此灭亡,他也不会派兵。
赵国的情况跟燕国差不多,赵王认为己方只有防守反击一条路,拒绝与威使见面。
易衡一直在关注威国使者在其他国家的动态,得知确切的情况后,易衡算是长舒一口气,虽然他不惧怕其他诸侯国出兵,但是不代表他希望与他国交手,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以较为轻微的战损拿下威国,可谓是最好的结果。
与征伐韩国一样,易衡发布了诏书,告知威国军民和官吏不要负隅顽抗,如果提前投诚或者起义,将会获得优待和奖赏。
威王不得人心不假,但是依然有许多的死忠派,并且风国入侵者的身份也洗不白,所以威国境内愿意反抗的人还是很多,褚良倒是不担心,威国现在的状态非常差,可用的军民并不多,就算全体死扛,也扛不住风军的攻击。
褚良现在有些膨胀了,在占领了飞地之后,直接朝着威国的都城而去,看样子连张燕的辎重队都不想等待。
善去感觉不妥又不敢发表意见,毕竟褚良才是统帅,他只是前来支援的将领,而去褚良还有节仗,不论从军衔还是声望,他都不能够相提并论。
摊开地图不难发现,威国所剩的城池没有太多,只有二十几座,加在一起的军士估计就10万人,褚良料定这般人根本不敢出城攻击,只能龟缩在城内守卫,所以行军较为激进,阵型较为分散,乃是一字长蛇阵进军,摆明了瞧不起威军。
善去负责骑兵,两侧和正前方皆有探马的存在,偷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问题在于没有攻城器械,直接攻城很是困难,褚良却没有停止的意思,执意用简易云梯攻城,认为威军已经没有士气可言,面对风军的攻城,很快就会崩溃,不可能遇见像样的抵抗。
善去总感觉没有那么简单,威军不可能毫无抵抗力吧,这都要推进到都城了。
褚良也是因为奚欠的表现,以及韩国之前太过于顺利,导致有些得意和昏头,想要快点结束战斗,占领威国全境,忘记了一个问题,过犹不及。
城池守卫的抵抗力非常弱,连箭矢都没有射出多少,很容易就让风军接近城墙,随后褚良一声令下,云梯开始靠在了城墙上,风军开始攀登攻城。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