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衡看着廷臣说道:“本相几时说过不让人民遵守传统美德以及孝道了?优良传统自然是要遵守,思想教育也不能停止。”
廷臣继续辩解道:“实践出真理,上千年的经验历历在目,祖制并没有错误,周礼更无荒谬之处,礼乐治民乃是良方。”
易衡冷笑数声,墨矩此时出列说道:“礼乐治民是不是良方暂且不论,如今礼崩乐坏,某些人盛为声乐,一直的迷信礼乐治民,为之过也,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廷臣大怒刚要训斥墨矩,墨矩继续厉声说道:“钻伦理学的牛角尖,行为滑稽,用辞不当,还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看似亲亲有术,实则包装着重亲的皮,因人废行,导致社稷败坏,世风日下,人心炎凉。”
韩飞眯着出列,继续补充道:“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更是荒谬无比,属于区别对待,民众焉能敬畏法律,如何不起怨言,此时还要强调礼乐治民仍是良方,我看这是病入膏肓,已经烧坏了脑子。”
廷臣气得发抖,易衡又补充道:“如今渠国内忧外患,国步艰难,还要坚持祖制的话,恐有灭国之患,大王不可犹豫,应当早日求变,方能扭转乾坤,延续国祚。”
公子丹面部表情有些僵硬,看着殿内的廷臣,迟迟不敢开口做出决定,廷臣看到了希望,继续谏言祖宗之法不可轻废,丞相出发点是很好,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但是改革变动之大,难以预料后果,如果成功的话,倒也无妨,万一失败的话,恐怕社稷动荡,渠国将会灰飞烟灭。
易衡反驳道:“如今已经火烧眉毛了,还不自救的话,只能被活活烧死,与其这样慢性死亡,还不如勇敢的迈出去,渠国虽然沉疴宿疾,但并非不可救药,大王是想做亡国之君,还是想做盛世之主,全在大王的一念之间。”
廷臣马上反驳道:“丞相言过其词了!渠国虽然处境艰忧,但并非行将就木,一碰就倒。”
易衡愤怒的说道:“渠国人口已经跌落到谷底,全国户籍不足五十万!本相就不明白了,到底是谁给你们的信心,让你们坚信渠国稳如磐石,坚不可摧?”
公子丹有些慌了,因为他知道接下的决定,将会彻底改变渠国的局势,易衡变法的太彻底,要改变的地方太多,整个渠国真就改头换脸了,将会触发到各方的利益,这么大的改变,遇上的阻力必然是极大,稍有不慎别说易衡,连他都有可能丧命,渠国老牌贵族有多狠,他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大王,还在犹豫什么!还不下诏!”易衡有些急了,走到了公子丹的面前。
“丞相不可无礼!你这是在逼宫吗?”廷臣立马吼道。
易衡冷眼看着廷臣,说道:“你在说什么?”
廷臣丝毫不惧,说道:“丞相不要太过分!”
“行了!”公子丹总算发声,弱弱的说道:“允丞相实施新法,退朝。”
公子丹关键时刻明白过来,自己的小命还掌握在易衡的手里,渠都上上下下全都是易衡的人,想要他的命一句话的事情,想要他生不如死更简单,所以公子丹妥协了,变革实施新法的道路上,就让渠国的草原大部落与易衡对抗吧,他就作壁上观,谁也不帮,谁也不劝。
易衡现在是铁了心要进行改革,并且所谓的科举制,并不是考八股文,而是分为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专以经义、论、策取士,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
并且易衡严格批示,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明确提出了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的规定。
从科举的考核之中加入了明算,就证明易衡吸取了墨矩的建议,采纳了天志的一些思想,开始重视研究和掌握科学规律,并不是一味的明习经学。
察举制只是为了过渡世官制的无奈之举,同时为了加快吸收使用人才,察举制无疑比科举制要快捷,但是要求依然很严格,除了需要通过丞相府的测试考核之外,分配的官职皆冠以‘假’前缀,也就是临时的意思,一旦实习期不合格的话,将会被罢黜,只有表现较好之人,方才能转正,去掉‘假’的前缀。
两种选举制度并行,一是为了过渡世官制,二是为了加快从民间吸收人才,三是科举制想要开花结果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前期只能是铺垫,所以才不能废除察举制。
察举制的弊端易衡非常清楚,地方士族权势很大,会严重堵塞寒门子弟的道路,所以特意加上了丞相府考核以及实习作为限制,并且安插官吏驻扎地方基层,负责考量和探索人才,上报给中央。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