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已经岌岌可危,褚良已经完全切断了各个城池的联系,别看褚良分兵4万,却有效地遏制住了要道,让蜀军无法有效地运输辎重补给,目前蜀军只剩下9座城池,并且都是‘孤城’,根本得不到支援。
蜀王妄想发动蜀民暴乱起来,使得褚良回援镇压,但是蜀国之民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冷抵抗,阳奉阴违,不遵守风国的政令,不缴纳税赋,或者逃避登记等,要想直接拿起锄头、菜刀抵抗太过于困难,毕竟武器不对等,战斗力也不对等。
易衡为了稳定蜀地之民的情绪,特意免去了蜀地之民三年税赋,同时厚待主动归顺的蜀国官吏,提高官吏的俸禄或者赐予爵位,双管齐下,蜀地控制得相当牢靠,官民逐渐接受了风国管理的事实,毕竟从表面上来看,风国并不残忍,没有大行剥削之事。
易衡深知恩威并施的好处,对于主动归顺的官民加以厚待,对于顽固不灵,非要抵抗到底的官民,易衡也不会仁慈,直接杀无赦,以儆效尤。
蜀王期待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一是风蜀两国不算世仇,两国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二是易衡的政策乃是仁政,不论是对于民众,还是官吏,都是有益无害,三是蜀国的现状,很难看见翻盘的曙光,自然无法调动官民的积极性。
易衡收到褚良的战报之后,正在跟文琼等人研究如何进行下一步,文琼建议采取相对损失较小的政策,继续让褚良执行围而不攻的策略,逼迫张菁出城作战。
公孙施则是认为不如调派兵力,不需要太多10万人足以,攻打蜀都,到时候张菁出城的话,就能顺势解决最后的隐患,如果还是不出城的话,那么就顺势打下蜀都,逼迫张菁投降。
“大王,好消息!”侍卫推门而入,说道:“威妃有喜了!恭喜大王!”
易衡一愣,说道:“知道了,下去吧!对了,下次不要在朝议的时候进入,除非有关王后。”
侍卫一脸郁闷,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的灰,没有得到嘉奖不成,还被训斥了一顿。
群臣自然是贺喜了一番,易衡示意搁置不谈,先讨论蜀国之事,最后在群臣的激烈辩论之下,易衡采用了公孙施的建议,再派10万军士入蜀,快速拿下蜀地,迟则生变,易衡担心其他诸侯国又会采取新的行动。
收到诏令之后的褚良,开始等待着援军的到达,褚良准备继续带着10万大军围困绵竹,堵死张菁回援的道理,让副将带领援军10万攻打蜀都。
援军到达的特别快,本来易衡就准备了数万大军坚守剑门以及米仓道,加上后勤队的数万军士,以及巴国驻守的数万军士,很清楚就凑够了10万之数,马不停蹄地进入蜀地向褚良奔来。
得知风军再次增援之后,蜀王的脸色非常难看,特别是看见蜀都外围密密麻麻的军士,蜀王已经吓得面无血色。
蜀都守卫只有3万余人,哪怕强行征用百姓守城,也就堪堪到达6万之数,蜀都粮草倒是充足,足够撑个一年半载。
此时褚良倒是有些耐心,派出了使者劝降,保证维持蜀王的‘尊严’和‘体面’,但是城破之后的话,蜀王的待遇比巴王还要凄惨,连基础的爵位恐怕都保不住,到底是死战到底,还是开门投降,只给蜀王三天的时间考虑,三天之后,风军立刻就会攻城。
由于蜀地已经被占据绝大多数,所以一些小型的攻城器械已经被运输进来,包括破城锤和攻城云梯,以及非常强劲的车弩、小型投石车。
风军大摇大摆地在蜀都外建设高台,调试攻城器械,蜀都内一片死寂,许多蜀国大臣开始请求蜀王投降,以此来保全蜀都10万军民的性命。
蜀王关键时刻还是保持住了君主的颜面,拒绝投降,准备死战到底,绝不卑躬屈膝的投降,苟延残喘。
蜀王不想投降,想要投降的大臣和军民可不少,谁知道风军会不会恼羞成怒,城破之后,来一个‘狂欢’活动,到时候就真的是生灵涂炭了!
蜀王现在已经听不进劝言,飞鸽传书,要求张菁带领大军勤王!不得继续待在绵竹城内。
而张菁收到诏令之后,拒绝执行诏令,依旧坚守城内不出,导致监军非常地生气,认为张菁这种行为属于叛国!刚想拿出节仗,利用王权特许褫夺张菁的职位,就被张菁的亲卫拿下。
张菁冷漠地说道:“这是蜀国唯一的火苗了,岂能轻易地出城回援,别忘记绵竹城内也有大王的公子。”
监军瞠目结舌,没想到张菁居然说出了这种话语,张菁平静地说道:“监军偶感伤寒,结果不幸暴毙,实属遗憾,厚葬!”
话语刚落,监军的人头落地,张菁点了点头,亲卫直接开始收拾监军的尸体。
张菁已经不打算出城了,直接与城池共存亡,要么褚良就来攻城,要么就在外面眼巴巴的望着,反正绵竹作为战略要地,储备的粮草非常多,十几万大军足够吃个两三年,节约一点的话,支撑个五六年不在话下。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