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金陵城被炽热的阳光笼罩着。
就在朱寿率领的大明远征军于南洋地区纵横捭阖,将大明的神威深深刻入南洋诸国的时候,金陵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旱灾之中。
从七月初直至八月中旬,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整个南方地区都仿佛被上苍遗忘,几乎滴雨未下。
大地干裂,庄稼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江河湖泊的水位急剧下降,到处都弥漫着一股焦灼与干涸的气息。
朱允熥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坐在皇宫里的湖边亭中。
他微微仰头,目光直直地望向那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
澄澈的天空此刻却如同一块巨大的明镜,映照着朱允熥心中的忧虑,令他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历史上,蓝星曾经历过一次持续时间长达几百年的小冰河时期。
后世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明朝的覆灭,与小冰河时期频繁肆虐的气候灾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小冰河的第一阶段,早在宋朝时便已悄然拉开帷幕。
如今,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发展到了第二寒冷期。
虽说相较于更为严峻的第三寒冷期,当下的气候状况,实际上还算勉强可以接受。
然而,灾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却也不容小觑。
小冰河所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是气温偏低这么简单。
更为严重的,是气温的剧烈变化所引发的气候异常现象。
不是遭遇数十年一遇的大旱,让大地干涸、百姓颗粒无收。
就是陷入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洪水肆虐,冲毁房屋,淹没农田。
比如现在,一个多月都不见雨水的踪迹。
这正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的显著表现之一。
让朱允熥感到意外的是,如此严重的旱情,在史书中却几乎没有太多详细记载。
作为一个前世喜欢在网络上汲取零散历史知识的“入门级网络历史爱好者”,在他那并不系统的记忆里,根本找不到关于这场旱灾的半点影子。
不过,静下心来细想,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他只是个凭借网络粗浅了解历史的门外汉。
远非潜心钻研明史的专家学者,对历史细节的掌握本就有限。
再者,古代的史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部部王侯将相的专属传记。
平民百姓的身影总是模糊而渺小,很少有详尽的描述。
只要灾情没有直接冲击朝政,没有改变王侯将相的命运轨迹,哪怕无数百姓在灾难中流离失所,失去生命,修史之人很可能也会觉得不值一提,懒得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灾情引发了社会动乱,或者导致某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失势或崛起,进而影响到朝廷局势时,史官们才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简略地写下“赤地千里,人相食”这类简单却触目惊心的文字,用以记录那段惨痛的历史。
要不然,后人想要了解历史上当地的水旱灾情,便只能从民间百姓编撰的家族史,或是地方县市所修的县志中寻找线索。
在县志的记载里,往往会有地方官绅为救灾而做出种种善举,表彰官绅爱民如子,重义疏财。
关于水旱灾情的信息,以及当时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正是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
或许,这次的旱灾虽然来势汹汹,造成了无数百姓的苦难,却没有对朝廷大员的政治前途产生太大的影响,更没有触动大明朝政的根基。
在那些修史的读书人眼中,不过是死了些无关紧要的草民,实在不值得浪费笔墨。
当然,也有可能在某些不为人知的史籍中,还留存着关于这场旱灾的零星记载,只是朱允熥前世没有读到罢了。
“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正当朱允熥思绪万千,神游万里时,老和尚姚广孝熟悉的声音,骤然在耳边响起,硬生生地将他游离的思绪拽了回来。
朱允熥下意识地回过头,这才发现姚广孝、杨士奇、杨荣,夏原吉等三人,已然悄然来到了亭外不远处。
四人神色各异,却都带着一丝隐隐的兴奋与期待。
朱允熥脸上神色淡然,轻声问道:“何喜之有?”
姚广孝向前行礼,笑道:“陛下,今日政务处收到了蒸汽机工厂的紧急上报。”
“他们充分利用夏日白昼漫长的时间优势,精心安排了轮班工作的模式,全力加强生产。”
“如今,每日的产能大幅提升,已经增加了上百台之多。”
“生产出来的蒸汽机,正马不停蹄、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投入到紧张的抽水抗旱工作中。”
“今年的旱情虽然异常严重,但好在之前朝廷大力修筑水库,如今正好可以放水救急。”
“再加上大量的蒸汽机从江河湖泊中抽水,极大地缓解了旱情。”
“许多原本濒临枯萎的庄稼,都因此重获生机,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吗?”
朱允熥听着姚广孝的汇报,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
不得不说,蒸汽机确实在这次抗旱救灾中“大显身手”,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强大威力。
一台由大明工厂生产的标准型蒸汽机,其抽水量十分巨大。
几乎相当于三百个成年劳动力全力以赴踩动传统的龙骨翻车才能达到的抽水量。
而且,人终究是血肉之躯,是需要吃饭,休息,睡觉的。
可蒸汽机却不一样,只要没有坏,便能昼夜不停运转,持续不断地抽水。
若是考虑到这一点,蒸汽机的实际抽水效率,还要高得多。
如今,整个大明境内,已经有上万台这样的蒸汽抽水机在各地的抗旱一线日夜不停的运转。
如此庞大的数量,相当于动员了上千万的壮年劳动力全力抽水抗旱。
这在以往,是绝对无法想象的,更不可能做到。
之所以蒸汽机的生产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得益于朱允熥从一开始便极具前瞻性的决策。
采用了标准化零件设计,精心制定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加上大明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全力支持蒸汽机的生产,使得生产工作得以快速,高效地推进。
随着抗旱工作的持续,蒸汽机的巨大作用愈发凸显,逐渐深入人心。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