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心中一动,道:“信国公怎么今天这么多感慨?总不是,特意来夸我几句吧?”
“那倒不是。而是……”徐达想了一下,字斟句酌地道:“原本,我以为,百姓和天子,绝不等同。元帝毕竟做过吾等的主君,即便如今失了天命,咱们将其赶回沙漠即可。万万不可不顾君臣之义,伤了元帝的体面。以免后世贼人效仿,坏了咱们所创立的基业。”
“那现在呢?”
“现在,我一直在想……世子会对元帝客气吗?”
朱标坚定地摇了摇头,道:“当然不会!”
“这就是咱们的区别了。一个有私心,一个没有私心。现在,我想说的是……”
顿了顿,徐达忽然站起来,向朱标深深一躬,道:“如果世子要对元帝或杀获俘……徐某人愿附骥尾!”
在历史记载中,徐达在战争中,故意放走了元顺帝。常遇春大怒,质问徐达。徐达却解释说:元帝虽然是一介夷狄,但再怎么说也是做过皇帝的人。如果把他俘虏了,陛下是该封他当个诸侯王当呢,还是直接杀了他?虽然陛下授命于天,但元帝毕竟做过陛下的主君,杀掉元帝仍是大逆不道之举。这样烫手的山芋,还不如放了。
常遇春当然觉得徐达在扯淡,还是弹劾徐达。
朱元璋却并没有处置徐达。
甚至,有这么段记载,说朱元璋早就和徐达讨论过元顺帝问题,定下了“赶到塞外即可”的大原则。
这一方面是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毕竟,这个时代,既讲君臣之义,又讲华夷大防。很多人心目中,君臣之义,还在华夷大防之上。
另外一方面,就是毫无疑问的私心了。朱元璋坐了皇帝,徐达当了王爷,以保住江山为最高原则,要宣扬君权的神圣性。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还有一段完全相反地记载!
“徐太傅追元顺帝,将及之,忽传令颁师。常遇春……大怒,驰归告帝曰:“达反矣,追兵及顺帝而已之,其谋不可逆也。”……帝……盛怒,宿戒阍吏曰:“达入,慎毋从之。”达既入。未见帝,自疑有变,乃拔剑斩阍吏,夺关而出。帝……出大庭往视于舟中,达因进曰:“达有异图,肯在今日?……天命在上,已知之矣,顾达何人,敢以自外?”帝重感悟,结誓而还,遂修好如故。”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